✔ 最佳答案
你指那位人士若有受持五戒十善,不是犯「妄語」,是犯了「惡口」和「貢高我慢」----的目的不是名聞,便是利養,惡口相罵連根本的五戒都不顧了,喜歡辯論,不為求統一,自讚毀他,我是人非,有的鬧到臉紅脖粗爭論不休。忘記佛陀教我們自己培養的慈悲心,平等心,憐憫心。
佛教教理最最主要的是因果,一切戒律均由此制定,防範我們「貪、瞋、癡」的言行思想。是身、口、意識的高層次清淨的境界,和是聞、思、修三慧的高度集中。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並且要戒作惡也戒不去行善,現在列表如下:
┌不殺生──離殺生─救生┐
│ │
│不偷盜──離偷盜─布施├─身三業┐
│ │ │
│不邪淫──離邪淫─梵行┘ │
│ │
│ ┌離妄語─誠實┐ │
│ │ │ │
│ │離兩舌─和諍│ │
五戒┤不妄語─┤ ├─口四業├─十善業
│ │離惡口─愛語│ │
│ │ │ │
│ └離綺語─質直┘ │
│ │
│ ┌離貪欲─清淨┐ │
│ │ │ │
└不飲酒─┤離瞋恚─慈悲├─意三業┘
│ │
└離邪見─正見┘
總之,佛教對於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儘量不作,否則,就要儘量去作。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通常我們不會稱自己佛教徒,我們跟佛菩薩是師生關係,所以我們會自稱佛弟子或三寶子。
另外,我想在此希望各位對某些佛弟子的言行要多多包容,因為我們也是逐步邁向成佛的道路,在此當中許多時候我們也是在學習和摸索中,若少看佛經的戒、律、論,那就根本不知佛陀49年中說法為什麼,或要如何做如法的弟子。佛弟子有成就與否,同「戒、定、慧」三學有密切的關係。一切成就離不開戒律為基礎,若戒行不清淨,別說成佛,三惡道(餽鬼、畜牲、地獄)必定有份。
若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首先要把戒律真正地落實在生活中,糾正自己的壞習慣和錯誤的想法,故我們說「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言語、思想,真正的佛弟子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深信因果,即是真正開悟之人,受持五戒十善、廣修六道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萬行,不會隨便發言,亦沒有這麼多時間評論別人,因那是很愚蠢的行為。
就像學校一樣,大家都在同間學校上課,有人日日聽書、日日做功課,有人只顧吃、喝、玩、樂,不知考試(死亡)將至,只懂少少便胡亂批評別人又不自我反省,只是一個掛名的學生而已,雖讀同一間學校,但學問品德自然有天壤之別。但無論如何我們也是在學習的階段,若學不好下世還要重新來學好(輪迴)。
佛經雖多,但能夠真正明白及有善知識指引的人卻少之又少,那是因應各人的福德因緣而成就,也不能強求。
所以希望你不要見怪,「一切唯心造」,各宗教應該和平共處,為這社會、這世界、這宇宙的眾生作一份努力,而不是互相攻擊、仇視。你可看淨空老和尚常四處走訪,能令新加坡九大宗教團結起來,互相幫助,在這個充滿宗教戰爭、功利的世界,真是十分難得。也令人心向善,對真、善、美抱有很大的信心,因為那不再是書本上的童話,而是現實世界的事情。
引用證嚴法師靜思語錄----「道德是提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備註:
若想看真正如法的佛弟子,可看近代高僧事跡,如印光大師、虛雲和尚、宣化上人、廣欽老和尚等,他們都德高望重,梵行高遠之人。各人都有發下宏法利生的誓願,並且願倒駕慈航,廣度眾生。我也因為看有這些高風亮節的人才燃起對佛法的信心,也以他們為榜樣,常自我檢點反省,也十分享受學佛的過程。
我在此所說的只是我學到的淺見,真正知恩圖報之人,不會任意妄為出言傷害別人,我和我的同修們只怕自己的言行有損佛門聲譽,不敢違背法師的教誨和佛教戒律。畢竟「生死事大」,學佛是隨時為此作好準備。
引用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
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
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希望可以幫到你,阿彌陀佛。願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