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help我找一些關於甘地的資料???????!!!!!!!!!!!!!

2007-01-25 5:18 pm
可以help我找一些關於甘地的資料???????!!!!!!!!!!!!!

我要甘地的生平、貢獻、童年..................

回答 (2)

2007-01-25 5:22 pm
✔ 最佳答案
甘地是在西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誕生,出生於印度西岸渡波班達。他小時候就有做過一些壞事,如:偷父母的錢去買煙,偷偷的抽煙、跟朋友在河邊、餐館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飯,欺騙母親、偷刮哥哥的金鐲子拿去賣(因為向哥哥借錢在外遊玩,還不出錢來,把鐲子的一小部份刮掉、賣掉,再還給哥哥錢)他始終不敢向父親承認他所犯下的過錯,甘地打算把他犯下的所有罪過都寫在一張紙上,願意接受父親的懲罰,當時甘地的爸爸剛好也在生病當中,看過之後,很難過,就病重去世了。甘地非常傷心,發誓絕對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

 甘地中學畢業後,進入大學唸書,但是唸得並不順利,所以決定到英國留學,攻讀法律,後來考上了律師資格。回故鄉後,甘地的母親已去世很久,大兒子也長大了。之後,朋友邀他一起去南非。後來,甘地回到印度,預備將家人接往南非,他也寫成了一本「綠冊子」,在一八九三年的五月,甘地領導南非印僑反抗白人壓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說過、建造了一個修道院-真理修道院,在一九四四年,甘地的妻子卡絲蒂白因氣管炎而去世,後來尼赫魯成立臨時政府。回教聯盟卻堅持自組巴基斯坦國,國內暴亂四起。甘地四處撫慰難民受創的心。,一九四八年的一月三十日,印度副總理又帶來了政府的難題來請教甘地,黃昏五點多中,甘地結束了與副總理的談話,趕著去主持他最後一場祈禱會,但是因遲到的關係,而被槍殺,當場死亡。

 甘地本性節儉,關懷千千萬萬受苦的眾生,想到連換洗衣物都沒有的農民在他的面前,一絲一縷、一口糧、一枝筆,都成了奢侈的珍寶,謹慎的節用著。

  甘地抨擊把知識與勞力分為兩極的觀念。他鼓勵勞動,不管在南非的農場、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監獄中,他並未減免自己清潔環境的工作。他為修道院的孩子訂製桌椅、編織草鞋、紡紗織布,同時也帶領印度三億人民爭取民族自由。勞心者不該因治理而不服務,勞動也不是專屬勞工的天職。

 甘地對生命充滿無私的愛,他愛受苦的賤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戰種族制度,喚起印度人公平的對待自己的同胞。他愛敵人誤入歧途的靈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雙方互信互愛。他也愛純潔的孩子,總是挪出時間和修道院裡的兒童玩。

 最後,甘地雖然無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愛的國家分裂了,他關愛的農民依舊貧窮,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

 甘地小時候雖然曾犯許多錯誤,但他勇於認錯、改過自新的意志力,令人敬佩,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我也很佩服甘地關懷別人的精神,現在的社會越來越自我,都快失去“關愛”他人的心了,大部分的人一點都不懂得禮讓對方,整個城市好像變成了一個“黑社會”,如果大家都很有愛心,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有禮貌、守規矩,那豈不是完美無缺了嗎?真希望我的願望能實現。
2007-01-25 5:25 pm
about甘地:

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于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 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

 

  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他在一個全新環境裏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

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鬥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鬥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遊歷印度各地,以深入瞭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佈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繼續在哈裏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



在印度全民反英鬥爭高漲的形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裏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鬥爭形式。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鬥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進行全面反帝鬥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党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甘地宣佈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獄後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願隊員開始“食鹽長征”,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英殖民主義者以巨大打擊。運動進行中甘地又與總督談判,並出席圓桌會議,群眾運動因此而鬆懈,被英國殘酷鎮壓下去。

 

1934年10月,甘地因與國大黨領導層再次出現嚴重分歧而宣佈退黨,但仍在關鍵問題上指導國大黨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宣戰後,甘地的極端非暴力立場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發生尖銳衝突,以致他兩次被免職,又因英國政府頑固不肯滿足國大黨的要求,國大黨兩次請甘地複出。這期間,甘地的反帝立場進一步發生變化。1942年4月,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勢下,甘地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並先後發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運動和准備發動第四次不合作運動,均被英國鎮壓下去。甘地入獄直到1944年5月。戰爭結束後,處於內外交困的英國政府懾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但因印、穆兩教的分岐對立由來已久,加之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影響,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為維護印度統一不懈努力,終無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獨立後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卻大權旁落,其終身為之奮鬥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閣。而對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與混亂,甘地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自己卻成了教派衝突的犧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6: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5000051KK004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