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和「考試」二詞的由來

2007-01-25 6:12 am
「測驗」和「考試」二詞的由來,
是不是從「測試」和「考驗」演變出來?

回答 (1)

2007-02-09 5:34 am
✔ 最佳答案
測驗,或稱考試,是考試對象根據考核的目的,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指定的方式,解答事先編製的題目,按其結果給予評分的測試方法。對被考查人的知識、智力和技能的一種測量。現代考試包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畢業考試、升學考試等。考試的方法有筆試、口試、面試和操作考試。使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水準,學生的思維、記憶、想象的特點,學生的態度和方法、思想品德和興趣愛好等,進一步了解教學效果;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上的成績和不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考試有其局限性,需注意不要濫用考試,不應把考試的成績絕對化。教師在學校中不應僅憑學生一二次分數的好壞決定對學生的固定看法。考試成績僅能說明學生學習的部分情況,並不能代表學生的完全情況。

影響
過多、過於繁複的考試會造成學生壓力過大,其成績好壞甚至會影響人類對本身的自我肯定與信心,更嚴重的將造成憂鬱症及躁鬱症,或甚至是自殺等的嚴重情況,建議家長、老師及同學多以鼓勵的方式來向學生溝通,而不要給予過多的壓力、斥責及太過於在意成績好壞。請深思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成績不好不代表人生就沒了。

參見

壓力 (心理學) <請求建立此條目>
教育
應試教育


考試”的由來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于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于測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后,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當人們需要測度、甄別人的知識和才能的差異以“選賢與能”的時候,便產生了考試。自古以來,中國就很重視人才的選拔,而人類選才的方法不外乎兩類:一為推薦,二為考試。推薦有如相馬,考試則如賽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常無。如果未受到推薦者的青睞,不少千里馬可能老死于槽櫪之間。

伯樂所知範圍有限,無法相遍所有良馬,即非不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馬者難以用客觀標准來公正地評判,中國的傳統文化又非常講究“人情、關系與面子”,相馬的過程時時會受到人情的困擾,因此難免會有遺珠之憾。為了克服推薦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風的幹擾,中國人發明了考試,讓所有馬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加比賽,真正的千里馬自然會脫穎而出。考試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和公平競爭原則,雖然最初的考試還較為簡單,而且往往與考績相關,但它的出現卻有重要的意義。

孫中山先生曾指出:“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中國是一個考試古國,具有豐富的考試歷史遺產和深刻的歷史教訓。了解考試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使用考試,也有助于考試的改革和完善。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1: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4000051KK041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