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係指邊四個?

2007-01-25 5:12 am
戰國四公子係指邊指邊四個?個?
關於佢地嘅生平簡介?

回答 (4)

2007-01-25 5:17 am
✔ 最佳答案
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讓英雄人物,重現歷史舞台     ‧劉兆祐

有人說,《史記》是中國最優美動人的史詩。我認為這首長篇史詩,是充滿悱惻的史詩。作者太史公司馬遷,則是一位令人敬佩、歎惋的悲劇人物。

我為什麼要強調司馬遷是個悲劇人物呢?因為他是用一種無奈的悲劇人生觀來撰寫《史記》的,如果不能掌握司馬遷的這種性格特色,那麼就難以掌握貫穿整部《史記》的精神脈動了。

當然,整部一百三十卷的《史記》,有記載帝王事蹟的「本紀」;有以年繫事的「年表」;有記錄文獻的「書」;有敘述諸候世系的「世家」;也有分類記述各階層人物事蹟的「列傳」。太史公撰寫《史記》,也有他嚴肅的思想背景──一部分是遵從父親的遺命,一部分是效法孔子「繼絕學」的春秋大業。不過,他在「列傳」裏,卻表現了濃烈的悲劇性格。

司馬遷悲劇性格的形成,自然是李陵事件的影響。他為了替李陵的冤屈說話,結果自己反而受到了殘酷的腐刑,並關在黑暗的囹圄裏,而朝廷裏的同僚,居然沒有一個人替他說句公道話。於是,在他心中形成了抑鬱的心結:一方面,深感世態炎涼,為人情的淡薄慨歎不已;一方面自覺是一個弱者,所以對歷史上失敗的悲劇英雄,格外的同情。此外,太史公父子,世代掌管文獻,博學通達,可是並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這些心理因素匯聚在一起,是他撰寫《史記》一書「本紀」和「列傳」部分的感情基礎。

由於他慨歎世態炎涼,在他患難時沒有人施予援手,他深深懷念那些捨身取義的刺客及重承諾的游俠,於是他寫就了千古傳誦的「刺客列傳」和「游俠列傳」。

由於他懷才不遇,他益發感佩禮賢下士的戰國四公子,於是他為四公子寫下字句精鍊、故事曲折的列傳。

四公子傳──「孟嘗君列傳」「平原君列傳」「信陵君列傳」和「春申君列傳」,雖然都是寫四公子好養賓客,但是司馬遷描述這四公子,都有不同的面貌和風格,這就是太史公摹寫人物生動,令人讀來心開目明的勝處。

例如寫孟嘗君時,特別強調他所招養的士人,雞鳴狗盜之徒都有,無所不包;寫平原君時,特別著墨於為了一個跛子,而把心愛的美人殺了,以凸顯平原君養客的決心;寫信陵君時,強調他之所以禮賢下士,是一心一意為了魏國的生存,與其他三公子養士的目的在於壯大自己的聲勢者不同;寫春申君,雖是相楚有功,但最終不能相信門客朱英的話,終於免不了殺身之禍,強調不能用忠言的後果。

太史公寫四公子列傳,每篇重點不同,風格不同,每一個人物的語言、形貌、行事也都不同,不過,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儘管太史公寫《史記》時,情緒不免激憤不平,但仍不忘勸人向善,激勵奮發的意志。譬如春申君黃歇,在楚國做了二十五年的相,享盡榮華富貴,正在志得意滿時,門客朱英勸黃歇「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意思是勸人處在順境時,也要懷有戒懼謹慎的心。又如信陵君救趙有功,趙國國君用王城封公子,就有門客勸公子無忌說:「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這是多麼寬廣的胸襟和通達的器識啊!

我國自古就懂得「圖」「書」並重,也懂得「圖」的功用顯著。當年蕭何入咸陽,不取金玉財寶,先取秦「圖」書,所以才得以知天下要害。漢代的大學者鄭玄,在解釋《詩經》時,也曾經繪了「詩圖」。晉代的通儒郭璞,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爾雅》,做註解時,也畫了一些草木蟲魚鳥獸的圖。可惜這些現在都不傳了。我們現在則還可以看到一些天文、地理、禮儀、琴棋器物等類的書,都有不少插圖,以幫助讀者的了解,增加閱讀的興趣。

文字和圖畫相輔相成的道理,就像一個人的聲音和形貌。文字有如聲音,圖畫有如形貌。只有文字,沒有圖畫,就如同只聞人聲,不見容貌,總是覺得隔了一層,不那麼真切。司馬遷的《史記》,行文遣字,縱橫自得,出神入化,一直是歷代文人模擬效法的榜樣。可是一直沒有用圖畫說解《史記》的著作。蔡志忠先生的這部書,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

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很受各階層人物的歡迎,這是由於他的漫畫不僅生動,並且能掌握全書的要點,貫穿全書的情節。要把一部像《史記》那樣長篇的史書,用有限的圖畫來表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一定要能熟悉整部史書的最精粹部分,又要能充分體會書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才能用畫筆勾勒出歷史的原貌。這部專為「四公子」而繪的漫畫,就能做到上面的要求。譬如孟嘗君,此書選取「雞鳴狗盜」「木偶土偶」「馮驩彈劍」等重要的情節來畫。這些故事,不僅家喻戶曉,也很能表現孟嘗君一生的事蹟。

當然,每一種表達思想的工具,都有其限制,漫畫也是如此。漫畫為了要達到生動、簡潔的目的,在對話或說明文學上,就不能過於繁瑣,所以比較複雜的思想描敘,每每難以兼顧。譬如在「信陵君列傳」裏,談到侯嬴教信陵君如何偷得晉鄙的兵符,又如何由屠者朱亥擊殺晉鄙,奪得兵權。侯嬴估計信陵君擊殺晉鄙事成之日,就北向自刎而死。侯嬴為什麼要自刎呢?史書裏沒有明文交代,所以漫畫就無從交代。於是讀者看到了這裏,就會不得其解。我想,這是由於侯嬴深知晉鄙是一位英勇、盡職的好將軍,現在為了答謝公子無忌的知遇,不得不出此計謀,心中愧對晉鄙,只好以死謝罪。像這種複雜的情節,是很難用漫畫清晰表達的。所以希望讀者在欣賞這部精彩的漫畫之餘,如能再看看原文,或多加思考,那麼所獲的心得,就一定會更豐富了。

(本文作者現任教於台灣國文研究所博士班)
2007-01-30 2:00 am
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合稱戰國四公子,當時養士風氣甚盛,四公子都號稱有三千食客,食客平日只管吃喝,主家有事的時候便要報恩,即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之意。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蕭何、韓信合稱漢初三傑。張良曾在下邳遇黃石公,得其傳授《三略》,加入劉邦的集團,為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後來天下大定,托詞跟赤松子學道,辭官歸隱,沒有給皇帝鬥垮鬥臭。
  金庸給何足道吟撫劍揚眉的三句,自是抒發其高才未為世用之意。撫劍而歌,才加上戰國四公子,當然要令人想起「彈劍而歌」的馮驩。
  馮驩投到孟嘗君門下而無作為,高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然後不滿之詞又逐步升級為「出無輿」與「無以為家」,令孟嘗君頗為不悅。鋏就是劍把。後來的事,讀者都很清楚,馮驩為孟嘗君到薛邑收債,卻把借據當眾燒毀,幫孟嘗君收買人心,起初孟嘗君很不高興,後來落難的時候得到薛人的幫助復位,才懂得感激馮驩的高瞻遠矚。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關心國事,謀取權勢,採取各種公開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長平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荊軻去刺殺秦王政。然而,歷史的大潮已無法扭轉,六國終於未能擺脫亡國的命運。戰國興養士之風,也多虧這個流行,讓許多士人能混口飯吃,更發展出擊劍任俠的遊俠文化。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更是代表人物。戰國四公子養食客、禮賢下士、廣納人才,以面對強秦的威脅。而食客之中亦不乏真正的人才。馮煖買義、毛遂自薦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國歷史上有兩組“四公子”,一是戰國四公子(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一是明末四公子。戰國四公子是政治人物;明末四公子則主要是帶有政治性的文化人物。
明末四公子是:方以智(字密之)、侯方域(字朝宗)、陳貞慧(字定生)、冒襄(字辟疆)。其中侯方域由于是著名戲曲《桃花扇》傳奇中的主要人物,影響較廣。
明末,魏忠賢閹黨掌握國家大權,殘害忠良,禍國殃民。東林黨及復社等文人進步組織先后同閹黨進行斗爭,遭到殘酷迫害。侯方域與陳貞慧等都是復社骨干。到南明時期,掌權者仍為閹黨余孽阮大鋮、馬士英等,對復社人士繼續興獄迫害。侯方域為了避禍,曾投奔史可法、高杰等部。清兵南下,侯方域返歸故鄉河南商丘。可惜他晚節不終,到了清順治八年,還是忍不住去應鄉試,向清朝屈膝投降,并曾向清三省督府獻過《剿撫十議》,為清代統治者鎮壓抗清武裝獻策。其實說他晚節不終不太合適,因為他死時才36歲(1618—1654)。
侯方域能詩善文,是個才子,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他寫過一篇《李姬傳》,敘述金陵名妓李香和他自己的一段愛情經歷。李香即李香君,《李姬傳》就是清初大戲劇家孔尚任據以撰寫名劇《桃花扇》的故事藍本。《李姬傳》雖然不足六百字,但敘事貼切,結構嚴謹,文字精練流暢,李香君的形象鮮明豐滿,是一篇優秀的傳記作品。不過傳記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今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願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復歌矣!’侯生去后,而故開府田仰者(按:田仰亦阮大鋮、馬士英一黨),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中傷姬。姬嘆曰:‘田公寧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這個結尾生動地刻畫出李香君的高尚人品和她對侯方域的忠貞愛情。不過只寫到兩個人惜別分手,沒有再往下寫。孔尚任寫《桃花扇》,著重塑造李香君的藝術形象,描述李、侯的不渝愛情,結尾也只是寫到清軍南下,南京失陷,侯方域與香君先后避難栖霞山,在白雲庵相遇,出桃花扇敘舊,共約出家避世,根本沒有提到侯方域降清的事。這是文藝作品與歷史真實有出入之處。
1937年,歐陽予倩據《桃花扇》重編京劇,結尾根據史實增加了侯方域變節降清再訪李香君于尼庵李見侯悲憤而死的情節。其后,電影《桃花扇》也是這樣結尾,侯方域降清,晚節不終,辜負了李香君的愛情這段真實歷史,才為人們所認知。這些史實在《壯悔堂文集》里當然是找不到的。因此我想,侯方域如果能多活若干年,應該再寫一部《壯悔堂續集》,來重新懺悔自己的一生。
2007-01-28 9:57 pm
戰國四公子是指中國戰國時代中期的四位著名公子。他們分別是:
齊國孟嘗君田文
趙國平原君趙勝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楚國春申君黃歇
2007-01-25 5:54 am
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合稱戰國四公子,當時養士風氣甚盛,四公子都號稱有三千食客,食客平日只管吃喝,主家有事的時候便要報恩,即是「養

孟嘗君>>>過趙之際,聞趙人恥笑其「乃渺小丈夫耳」,竟殺數百人並滅一縣離去。反觀前文之恭敬的拿起飯來與客比之的態度,可謂天差地別,且猶有不能忍辱負重之氣。次觀魏子竊以收得之邑入與一賢人,而孟嘗君怒斥魏子;以及馮諼燒券與民,同樣受到孟嘗君不悅之情的對待,似乎處處反映著孟嘗君僅以好客得士為榮,而非具有長遠之計而接納之。這也使得當他死後,諸子爭立,竟遭齊魏共滅的後果,昭然若揭了。

平原君>>>趙勝雖能狠下心斬其愛妾美人頭以保食客歸往之心,並在毛遂憑三寸不爛之舌(也許還有他手中按著的幾尺長劍吧),為趙立了大功後,痛思其以貌取人的狹小眼光。但是在秦軍兵臨城下時,他仍然想到的是倘若趙國滅亡,他便淪為階下囚這等事而已。若非李談的苦心諫言,他的後宮佳麗仍舊衣足饜飽,器物鍾磬仍然完整,而毫無一傾家產,以最後反撲之力與奉養、尊敬他的趙國社稷偕亡。最後喪失的,仍只是忠心諫言他的李談,與敢死三千之士的英魂。雖然子孫繼續承襲封爵,仍不免秦國之吞噬。
 
信陵君>>>也許史記中所傳的魏無忌,是最能夠引起後人同情的。因為他乃因無知的魏王屢遭秦國施以反間計,罷黜他上將軍的職位,終究沈醉於夜夜笙歌而因酒病而卒。但是憑藉他慧眼識侯嬴與毛、薛二公,並得侯生、朱亥之以生命全其大業,以及能得兵符救趙,爾後亦能率兵歸趙相救的忠義行為,抗秦一事難道只能成為空虛的幻想嗎?別忘了,諸侯之客還進兵法與無忌呢!雖然太史公最後極力頌揚他「不恥下交」,但是秦國蠶食魏國而滅之的事實,也如「大梁之墟」般的留予後人憑弔。
 
春申君>>>太史公以黃歇赴秦說秦昭王的一番奇雄曲折的利益分析為春申君的能力作了個很充分的描述。春申君善於分析當下的事理,並且以身作則,願以赴死精神為楚國的社稷延續而盡一己之力。但很不幸的,人算不如天算,他看不出來李園的計謀而深信認之,表面上是能鞏固他的地位,而暗地裡卻已經為李園崛起而自己衰敗鋪了路。這裡,我們看到十分悲慘的一位賢君子,他處處為楚著想,但是卻無法看到更為深遠的目標(例如抗秦,以及求己之生存)而終將失敗。太史公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可謂最深痛的惋惜。
參考: eatlitu/史記的 列傳/ 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3: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4000051KK036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