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四日三夜的學習團中,我們到過不少景點,但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有關孫中山先生的事蹟和黃埔軍校。
孫中山先生帶領革命,創立民國的艱苦事跡,在書本上看的、讀的也不少,但親身到那些地方,親自去感受的倒是第一次。從中國歷史書中我知道孫中山先生創立這所黃埔軍校的目的是在辛亥革命之後,他覺得國家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去打倒軍國主義及軍閥,但創立這所軍事學校的路途卻是十分艱難。
要創立一所普通學校,需要的只是地方,財力,教師等普通人力物力,學生亦不需要經過面試篩選才能入讀。但陸軍軍官學校卻不同,除了人力物力,學生亦要經過嚴格挑選:擁有好體格外,亦要有良好的政治觀念和思想,要有保衛民國的決心,缺一不可;所以第一屆入讀陸軍軍官學校的人只有六百餘位,成功入讀後更要進行艱苦訓練。
當我走進黃埔軍校時也感覺到當時接受訓練的士兵的艱苦;還記得參觀那天天朗氣清,且十分酷熱,我們同學手上總拿著小型電風扇,甚至煽動紙張解熱,但當時的學生不但不可以拿著扇子乘涼,更要再烈日當空下進行操練。當經過飯堂和宿舍房間時,看到整齊的飯桌和被舖,腦海中他浮現起一些學生整齊和有紀律的作息的畫面,也感受到那種嚴謹學習的氣氛。走過校長室時更看到牆上有一塊板,上面寫有學生的名字,而名字下面則是寫著那學生的評語,也感受都要成功畢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遊覽完畢後,令我感受最深的不是軍校學生有多辛苦,而是人民愛國的熱誠。雖然第一屆的學生只有六百餘人,但投考者卻不少,他們都想為國家效力,就算知道受訓路程是十分艱苦,但也努力捱過去,令國家終於有一隊屬於自己的軍隊,他們再中國革命史上亦佔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沒有他們的努力,便沒有民國的第一支軍隊,而作為孕育他們的地方──黃埔軍校亦功不可沒,所以我們亦要向它和創立它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致敬。
--- 3B 葉倩敏
在四日三夜的學習考察中,我們參觀過不少歷史文化古蹟和設施,有古意盎然的陳家祠也有設備新穎的現代博物館,但給我印象最深和最難以忘懷的,是記載了孫中山先生一生事蹟的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的正門並不華麗,全都由白色的石磚和石柱構成,頂上部分有雕刻作裝飾。我站在紀念碑,感受到一雒莊嚴氣氛。
穿過闊大的門後,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倏然出現在我眼前。銅像栩栩如生,擺放在廣闊的展廳的中央,注視著每個要認識他的人的蒞臨,令人肅然起敬。
第一層的展廳以介紹孫中山先生參與革命的歷程,除了有文字的詳細介紹外,還有許多珍貴的圖片,更有示少難得的文物展陳,如同盟會的會徽等,使參觀者對認識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和清末的歷史有莫大裨益。
踏上樓梯,便是第二層展廳,與第一層展廳同樣的值得我們細心地參考。
莊嚴的建築,豐實的資料,珍貴的圖片,難得的文物,構成的孫中山紀念館頗高的參觀價值。要認識孫中山先生和清末的歷史,這裡是你必到的地方。
--- 4A 梁健彬
二零零二年七月十四日,正是一個陽光普照的星期六,而這也是整個旅程的最後一日,目的地只有一個,四大軍校之一-黃埔軍校。
喫過早飯,拿了磚頁頭一般重的行李。在車上,隨著車外景色的變化,腦海中不禁閃現出有關黃埔軍校的往事。
那是一個軍閥橫行的時代,大者如段祺瑞(皖系)、吳佩孚(直系)高談武力統一,細者如閻錫山(晉系)、陸榮廷(柱系)則奢言「聯省自治」,而國父孫中山明白要統一中國,打倒軍閥,必須倚賴武力,但從陳响明叛變等事中,孫先生明白倚賴軍閥武力並不可行,於是萌發建立黃埔軍校的決定。
就在這一時候,車子剎到停下,正在胡思亂想的我和椅背撞個正著,抬起頭來東張西望,發現車的周圍人山人海,都是去長洲碼頭的人,長洲碼頭?對,就是長洲碼頭,因兼黃埔軍校位於山巒起伏、四面環海,面積六平方公里的長洲島上,必須乘船才可前往,而軍校築於此地的原因為長洲島上築有多處炮台,隔江與魚珠、沙嘔炮台並列,故有長洲島要塞的美譽.為海上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
好不容易下了車,走到碼頭,不知道為了甚麼原因,竟然沒有船。只好倖悻地回到車上呆等個多小時;到了碼頭又要再等,差點兒被頭上的「太陽伯伯」曬成人肉乾了,難道黃埔軍校真是那麼神聖,要經過磨練才可到達?
終於上到了船,匣是一載人及載摩托的船,樣子非常破舊,在船上我望著那黃泥色的江面,繼續想著黃埔軍校創立的經過--孫中山先生深知建立軍校必須取得外國的援助才可能成功,而當時有能力及願意協助革命政權的外國只有一個-蘇聯。為了拉攏蘇聯,孫在1923年派蔣介石為首的代表團訪問蘇聯,並在國民黨的會議決定聯俄容共的政策,1924年1月委任蔣介石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會長,更於同月選定原廣東陸軍軍官學校和廣東海軍舊校址長州島要塞為校址。5月3日任命蔣介石為校長,軍校成立。
就在我緬懷過去的時候,船已慢慢駛近長州島,在船上漸漸看看到一幢白色,一幢黃色的建築那到底是……
在柔和的海風中,我們下了船,四處張望都是一個個的遊客,在路邊則有一個個販賣紀念品的小攤子,擺放着一些玩具手槍,玩具坦克,明信片,錄像光碟等各款各樣的東西,真叫人眼花撩亂,當然現在不是買紀念品的時候,依領隊所言,目的地是軍校本部!
校本部就是在船上望到的那幢白色建築,在校本部門前則是黃埔軍校的金漆招牌.上書「陸軍軍校學校」六個大字,在柔和的海風下我感到了黃埔學生那「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的偉大情操,那是多麼令人感動。
進了大門,就是那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回廊相通的樓房,這裏原本是清朝陸軍小堂校舍,想不到在因緣際會下成了推翻清廷革命政府北伐將材的搖籃,不禁叫人驚訝歷史的偶然。在校本部前旁有一個黑黑的小房間,那是一個蠟像館,那彷彿是一個時光隧道,在那裏有軍校校長蔣介石,北伐第一軍軍長何應欽十大元帥其中的七人,後來統率大軍的名將杜車名、邱清泉,劉峙、陳誠、李仙州、鄴洞國魏,就是這人創造了北伐的成功,抗日的勝利,但也是這些人造成了不停的國共內亂,也許這就是命。
命運說起命運,校本部的命運也十真叩大興,1924年5月軍校建着位兩黨的聯合,學生裡當然有國民黨成員,師生有兩党的成員,兩党就像兄弟般在軍校母親的養育中長大起來,而在第一期北伐中亦證明「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在兄弟的聯手下北伐的成功指日可待。但攻克武漢後,悲劇發生了。兄長「國」追殺弟「兵」。就此展開了十年兄弟相殘的鬧劇,在母親的心目中,這到底是那一種滋味?1930年母親退休?(1930年軍校遷往南京),唯一企盼只是兄弟的和好,好不容易等到了這一天,1937年抗日軍興,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看到這幕我想校本部一定感動流悌,老懷安慰吧女可惜好景不常,1938年日寇進攻長洲島,在日機的轟炸下,這位母親倒下了,也許這樣還好,不用看到至今兩黨的再度對抗。
故事還沒完結,1996年廣州市政府長州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小組決定復見校本部,在本年6月至11月的五個月內,工人依照「原位、原呎度、原面貌」原則重建,復完了孫中山、蔣介石、廖仲凱等的辦公室及教授、管理辦公室,成為現在我遊覽的校本部。
出了校到部,走了一會,就是燈黃色就像孫中山先生一樣,不顯眼但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入去四周都是孫中山在廣東活動的照片,在其中彷彿被革命的氣息所隴着,感受到孫中山先生一生的艱辛,革命的實現,令人不勝唏噓。
紀念館對面是孫總理紀念碑,那孫中山先生銅像看破一切的站在八卦山上,岡然的看着世事的變化,這麼由他友人梅屋莊吉出資的銅像中閃爍的是無奈,還是堅定的信念一切已不得而知。
俗語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也許有人說這話很老土,但肯定是對的,在這次遊歷黃埔軍校的旅程中,我看到的不再是死板的一頁頁書本的歷史,而是一個個的人,一個個的政事,校裏的建築,一事一物雖不會說話,但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次旅程使我更加了解軍校的歷史,孫中山先生的奮鬥事跡,實得益不少
and
政府斥資逾九千萬元將甘棠第改建為孫中山博物館,顯示政府重視孫中山在香港的生活遺蹟,但另一方面,孫中山的中學母校中央書院遺址,雖然保留了當年的圍牆和花崗石柱,但卻面臨著拆卸的命運。
中央書院於一八六二年創辦,曾培育過不少近代名人,除孫中山外,還有何啟、胡禮垣、溫宗堯、陳錦濤和王寵惠等。二次大戰後,書院被毀,原址興建警察宿舍,一九九七年起住客遷出,宿舍空置至今,地皮已被列入勾地表中,計劃重建為摩天住宅大廈。
古物古蹟辦事處早已發現警察宿舍的古老圍牆很可能屬於中央書院的一部分,但並沒有建議保留。最近有民間團體將隱沒於歷史中的圍牆遺蹟透過傳媒向外公開,令城規會恍然大悟,隨即要求政府削減地皮上的住宅發展密度。但當局始終沒有取消賣地計劃,因為該幅黃金地皮可為庫房帶來豐厚收入。
由中西區區議會設計的「中山史蹟徑」,經過的地點絕大部分已名存實亡,只藉助資料牌的介紹,唯有中央書院尚存少許遺蹟可供追憶,但如果這些古物也被拆卸,那麼跟在書本上認識孫中山遺蹟便無多大區別。我覺得該遺址適合興建孫中山博物館,民政事務局本來也有這個打算,但最終因重建大樓所費不菲,加上會損失一筆賣地收入,所以才將館址改往與孫中山沒有關連的甘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