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簡單生平

2007-01-24 5:20 am
我想知道包公的簡單生平(約一百字)Please!

回答 (2)

2007-01-24 5:24 am
✔ 最佳答案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0/10/31/c2499.htm
2007-01-24 5:24 am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倒坐開封府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閒飯的人。所以宋朝官員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軍隊數量大,軍費開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貧、弱,所以宋朝和遼、西夏、金的對抗一直處於下風。

轉運使的職務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並沒有極力打擊他,只是讓他離開京城。因為這次所加的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所以後來的人們就稱他為"包龍圖"。

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顯要的。在這個位置上,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面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務的副職,相當於副宰相。
包公”、“包待制”、“包龍圖”、“包青天”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給予包拯的美稱。的確,大家太熟悉太了解包公了。包公的形象經過民間傳說,戲曲、小說和故事等形式的傳播已塑造的非常高大,在很從充滿了浪熳主義色彩。以致長期以來,他已成為清官的代名詞,是公正廉明的化身。提到他的名字,人們就肅然起敬,高度讚揚。

關於包公的故事,我們都能講出一大籮。在《包公賠情》中,包公不畏權勢,不徇私情,斬了犯罪的侄兒包勉。在《魯齋郎》中,包公巧妙利用皇帝所批奏書,把“魚”字改為“魯”字,智斬了皇帝想要庇護的大惡霸魯齋郎等等。在元代流行的公案代中,包公都是主角,他不但足智多謀,斷案如神,並且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一方面替老百姓伸雪冤枉,一方面把矛盾的矛頭指向皇親國戚,權貴要勢,他對胡作非為,道德淪喪的特權階級敢於嚴厲懲治。他敢於打龍袍,敢於鍘駙馬。在戲曲《秦香蓮》中,喜新厭舊,忘恩負義,並企圖殺妻滅子的附馬陳世美,就是經過包公審理,下令鍘死的。
  
生活中的包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公元999年,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即今安徽省合肥市),父母為他取名叫拯,字希紅。據記載他的父親包令儀曾作過員外郎這樣一個中下級官銜,在母系方面並無多少記載。青少年時期,他為了應舉作官,奮發讀書。29歲那年,他考中進士甲科,朝廷授他大理評事的職銜,派他擔任建昌縣知縣,但當時包公的父母已經年老,為了能讓雙親過一個比較歡樂的晚年,包公解官回鄉,一心一意侍養雙親,竭盡孝道。後來他的父母相繼去世,都享了高壽。包公這種虔誠盡竭孝道的行為,反映了他比較突出地實踐了中華民族和傳統道德,顯示了包公難能可貴的思想品格。

在公元1038年,包公40歲的時候,他又重新出任地方官,他清廉,明斷,頗有政績,很快就被升為監察御史,後歷任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又知江寧,開封等府。在朝時,數論斥權幸大臣,上書仁宗明聽納,辯朋黨等,在地方則執法嚴峻,平冤獄,抑豪強,故貴戚宦官無不憚懼,民間稱之為“包待制”。京城內傳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官至樞密副使。

包公於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64歲。後人將包公的諫草,加以整理編排,共為171篇,列為30門,分為10卷,題為《孝肅公奏議集》,一直流傳至今。他的精神對中國曆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北宋到現在,提到清官,都以包公為代表,包公,包龍圖,包青天已成為清官的代名詞。“青天”一詞的實質,是人民對正義和公理的呼喊,它反映了善良百姓對官吏行為的要求。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0/10/31/c2499.htm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28: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3000051KK042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