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事實上,兩者皆通,只是出處不同而已……
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修曰:「……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可到以下網頁,參閱《三國演義》的網上版:
http://www.angelibrary.com/oldies/sango/072.html
據《三國志》
九州春秋曰: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脩便自嚴裝,人驚問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三國志》所提及的主簿楊脩,是否即是我們所認識的楊修,請恕在下實無暇深究,亦與此提問無關。
可到以下網頁,參閱《三國志》的網上版:
http://www.chinapage.com/big5/history/3w1.htm
若論及兩者間語氣及意境上的分別,我亦認同「棄之有味」比「棄之可惜」,更能言簡意賅地突出其「可惜」是在於「『有味』而『無肉』」。
可知道,《三國演義》是中國演義小說中的「經典」;當中的意境、用字用詞及藝術成份,當然會比起著重「實史」及言簡意賅的《三國志》精彩吧。
2007-01-23 01:38:58 補充:
題外話--文字、語言的真正意義文字、語言,只是幫助人與人溝通的工具,其核心價值在於互相溝通和理解。錯別字、文法錯誤或引錯經典,在絕大部份的時候,都不會令受眾誤會文意或影響溝通的效率;反而,如果受眾過份執著或拘泥於正宗的文法或用字,便會忽略了文章或對話的內容。好像有些持才放曠的所謂專家學者,在看文章時,會抽絲剝繭地搜尋文章內的錯處,多於發挖當中的真知卓見。錯別字或文法上的錯漏,實際上,無損溝通和理解的效率。反之,語言文字的「潔癖」──矯枉過正,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著更深層次的破壞。
2007-01-23 01:39:14 補充:
畢竟,語言及文字是「約定俗成」的溝通工具,其存在的核心價值,不正是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和理解嗎?可知道過猶不及,凡事都要以務實為重,適可而止。
2007-01-23 10:55:23 補充:
首先, 多謝你送我的一個「醒」字, 雖只一字, 卻有如清泉甘露一樣. 讓我知道自己也有一個半個知音人.
2007-01-23 10:55:48 補充:
有關:話 language 係 focus on linguistic competence, not performance. Focus一定, 當真可圈可點...一般人用Language的目的是溝通, 所以, Focus on linguistic competence.
2007-01-23 11:00:01 補充:
然而, 有些文人, 如出現在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中的所謂學者們, 就需要如電影中特技人、馬戲團中雜技人之類的文人, 要透過仿傚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 噴盡肚內的墨水, 拋盡胸中的經典, 才能糊得到口. 對這些人而言, Language MUST focus on performance...唉...我想, 魯迅先生如看到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 一定學孔夫子一樣「喟然而嘆。」魯迅之嘆,蓋嘆《「正」》也。
2007-01-23 11:05:42 補充:
更正:首先, 多謝你送我的一個「醒」字, 雖只一字, 卻有如清泉甘露一樣. 讓我知道自己也有一個半個知音人.應改為:首先, 多謝你送我的一個「醒」字, 雖只一字, 卻有如清泉甘露一樣, 滋潤著我的心靈, 讓我知道, 在此文化沙漠中, 我不是獨單寂莫, 讓我知道, 自己不及時宜的想法, 也有一個半個知音人, 真的能讓我感受到辛棄疾那種「眾裏感他千百度」之喜.
2007-01-23 11:10:32 補充:
本來, 我還以為「近來始覺古人書, 信著全無是處...」你的回覆, 讓我知道, 「近來始覺古人書, 『並不是』信著全無是處...」真的衷心的多謝你.另外, 希望在此再一次邀請你討論我所提出的問題. 謝.
2007-01-24 13:19:20 補充:
電影中特技人、馬戲團中雜技人, 他們需要以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表演來取悅觀眾, 而如出現在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中的所謂學者們, 他們所提出的行文用字的所謂「知識」, 又有什麼實用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