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的資料

2007-01-23 7:26 am
唔該幫我搵中國樂器的資料,,樂器的類別,,每個類別有咩樂器,,

詳細D~~
更新1:

急!急!急!!!!!!

回答 (4)

2007-01-23 7:33 am
✔ 最佳答案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

樂器種類
中國民族樂器按演奏方法可分為
吹奏樂器
包括:笙、蘆笙、笛子、管子、巴烏、嗩吶、簫、塤、葫蘆絲
彈撥樂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箏、琵琶、柳琴、秦琴、月琴、三弦,揚琴(部分人士將揚琴歸類於打擊樂器)
拉奏樂器
包括:艾捷克、馬頭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
打擊樂器 包括:編鐘、雲鑼、磬、鼓、鑼、鈸、木魚
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詳見中國音樂。

自己按條link入去看下!!
2007-01-24 6:23 am
在古代,國樂分為金、石、土、 革、絲、木匏、竹等八種,亦稱八音。

中國樂器主要分為彈撥、拉弦、吹管、敲擊四大類,我在這裏介紹一些最常見的彈撥樂器給大家認識。

箏全用木製成,配上弦線,有十六、十八、廿一或廿三等根弦。一般按傳統五聲音階調弦。

如欲知更多關於箏的的構造可按這裡

傳統上,箏主要用作器樂合奏或伴奏民間說唱音樂、民歌等,箏的表現層次獨特而豐富,枝巧多樣,韻味濃郁。

月琴體型短小,適合攜帶及彈唱、走唱音質尖銳、穿透力強,適合獨奏或協奏中擔任領奏。

 傳統月琴,每絃只有八或九個音位,琴頸上之品兩絃相連,月形音箱上之品則各弦獨立。傳統月琴音域窄、音高不準、音色不佳。

 月琴在京劇伴奏中,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在其它戲劇、說唱、歌舞、 民俗、少數民族音樂中也有運用。
月琴在彝族人民音樂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名曲主要的有:
<雙牛耕田>、<挖河泥 >、<挑河泥>、<夜耕>、<春天>、<錫山之夜>等曲目。


揚琴發源於中東,盛行於波斯一帶。公元十二、十三世紀時向西傳到歐洲,在東歐各國流行,它來華年代最早可上溯到明朝萬曆年間,由耶穌會教士帶來;最初流行於廣東一帶,後流傳於全國,「洋琴」一詞即顯示由西南方海路而來。

揚琴一般作梯形,大概早期用手撥,後期才改用琴槌。初來華時,仍用較大較重的琴槌,約在清代後期,再改用琴箸或稱琴竹來敲彈。

揚琴多用於合奏中,功用甚廣,因其具有清脆的音色,廣寬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亦有諸多獨奏曲目。

因其形如柳葉而得名:俗稱土琵琶、金剛腿、「土琵琶」。流行於山東、江蘇安徽交界一帶,是魯南、蘇北的柳琴戲、安徽泗州戲和浙江紹興亂彈的主要伴奏樂器。

原只有兩弦和七品。現用的柳琴是五十年代為中國的民族管弦隊的組建而改革的產物。

此樂器音域寬廣,達四個八度;具有響亮、粗獷、熱烈等特色。它的弦短共鳴箱小,所以聲音尖高清亮而短促,適合快速彈奏。
二胡又稱南胡,胡是中國廣泛流傳的一種拉弦樂器,俗稱胡琴,適於獨奏、伴奏、合奏。琴筒震動膜採用蟒皮,琴筒、琴桿常用紅木、烏木、紫檀木製成。

二胡是十一世紀前唐代的軋箏與中國東北地區西拉木倫河一帶的奚族樂器,奚琴演變而成的。初時以竹片軋之,音色鏗鏘。近八十年來二胡已發展成音色甜美,具有高難度技巧的弦樂器。

傳統三弦有大小兩種。小三弦又稱曲弦,因伴奏昆曲而得名。流行於南方,故也稱南弦。屬高音樂器。大三弦又稱大鼓三弦、書弦,因伴奏大鼓書名。流行於北方。用於北方單弦、大鼓書等說唱和曲劇、呂劇伴奏、器樂合奏。在曲藝伴奏中居主弦地位。

三弦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淵源。明代楊慎,在他的《升庵外集》中寫道:「今之三弦,始於元時」,如果追溯它的起源,秦代的「弦」被認為是三弦的前身。

早期,三弦多用於伴奏民間說唱,曲藝及戲曲音樂,後又經常出現在民歌的伴奏音樂之中。隨著時代和音樂的發展,三弦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大小樂團之中,成為樂團不可缺少的常規編制樂器。

由於三弦的音色獨特,渾厚而鏗鏘有力,在樂曲中,擅長表現一些有強烈地方風格及富有戲劇性的旋律之外,常用作充實中、低音聲部和加強節奏的效果。

漢代有一種盤圓柄直的樂器,叫做「秦漢子」及稱為「枇杷」。晉朝一位名士阮咸善彈此種樂器,故唐人把它改稱為「阮咸」或簡稱「阮」。

阮張有四根弦,分大、中、小三種形制,而中阮及大阮則較常用。在樂隊裡,阮是彈撥聲部中低音的重要樂器,間亦有用來獨奏。它的音色較琵琶及柳琴沉實而不突出,能融和各種音色,是最佳的中間橋樑。

中國的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自古以來,親切的伴奏著人民生活、歌唱、舞蹈和說唱戲曲,民間婚喪喜慶更少不了它。根據新出土的考古資料中表示,中國音樂的發展比一般大眾所認知的還早,在殷商時代,音樂已是儀式中極重要的部分,到了周公制禮作樂更達到中國音樂史的顛峰階段。此時已經有豐富的敲擊樂器、一些管樂器及少量的彈撥樂器,拉絃樂器則是在漢代以後從中亞傳入中國。唐代受諸邊小國的影響,到了宋代逐漸融合而邁入中國音樂的成熟期。早期記載的中國樂器超過七十種,大部份已不使用,依材質可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共八類,稱為「八音」。
而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因為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樂器分為四大類: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吹管樂器、打擊樂器
2007-01-23 7:38 am
拉絃樂器

板胡是因其琴筒面板以薄的桐木板製成而得名。它的體積雖小,但聲音高吭而嘹亮,流行於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區,許多地方戲曲都用它作主要的伴奏樂器。因其音色最具有民族色彩,在合奏中常扮演領奏和獨奏的角色。

板胡可分為高音、中音和次中音。高音板胡琴筒的面板最小,多用於河北梆子戲、評劇、豫劇、山東梆子等等,也最常用於獨奏和合奏中。中音板胡的面板比高音板胡的稍大,音色渾厚,多用於秦腔,郿鄂及隴劇等,也用於獨奏和合奏中。次中音板胡,又稱椰胡,其琴筒背面和高音、中音板胡的不同,一般雕有金錢花孔。它雖已不於中樂合奏中使用,但卻多用於晉劇和上黨梆子等。



高胡音色娓婉,柔和細膩,最能表現南方的風土民情,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粵胡。伴奏粵劇的拉法與演奏中樂的略有不同,伴奏粵劇時需常加花款以突出其色彩,調性也與現代中樂的不同。高胡演奏方法和二胡的很接近,但有時需把它平夾於兩腿間使其音色更細緻動聽。



二胡現為主要的拉絃樂器之一,它的弓是放於兩條弦線之間,其共鳴箱上蒙有蛇皮。因它具有明亮、圓潤與柔和的音色及豐富多樣的演奏技巧,故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獨奏及伴奏樂器。



中胡的琴筒比二胡的大,有呈圓形或呈八角形。它是為了附合近年代中樂合奏的需要,而改進出來的中音域弦樂器。在樂隊中的作用有如西洋樂器的中提琴,主要用作襯托及豐富樂隊的音色。中胡有時也擔任獨奏。



革胡及低革胡也是近代改革出來的低音樂器,其定弦和演奏的方法和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一樣,但革胡及低革胡的共鳴箱上卻蒙有蛇皮。





彈撥樂器

古箏早於戰國時已流行(公元前475-221年),有悠久的歷史。最初的箏是古代遊牧民族所製造的一種小形竹製樂器,後來流行於秦國(公元前255-206年),即所謂「秦箏」。

古箏在古代為伴唱民歌或獨奏之用,在唐宋時亦於樂隊中使用,著名獨奏作品有「廣陵散」等。古箏因用弦不同(絲弦或金屬弦),故有純樸、典雅,和清脆、明決之分。



揚琴源於中東,盛行於波斯(即伊朗)一帶,於公元十二、 十三世紀時向西傳至歐洲,流行於東歐各國。約於公元十六世紀時萬曆年間傳至中國。古時候的中國,把 由西方經陸路傳至之事物,冠以"胡"字,如胡樂、胡服;而 經由東南方水路傳來的,則加以"洋"字,如洋火(火柴), 洋教。故洋琴(俗作揚琴)一詞,則顯示這樂器是由東方海 路而來。

以前廣東人所造的揚琴多是蝴蝶形,故俗稱蝴蝶琴。它是利 用一對竹棒敲打弦線而發聲。經過多年的改良,特別是增加 的滾軸與變音推槽,使調弦又準又快。揚琴音域寬闊,除可 彈奏簡單的和音外,亦能奏出快速的琶音,效果流暢明快, 經常擔任伴奏及獨奏。



柳葉琴是與琵琶相似之高音彈撥樂器,由於其形狀似一片柳葉,故稱柳葉琴。柳葉琴體積較琵琶小,易於攜帶,有百餘年的歷史。目前的柳葉琴有四弦廿四品位,能調較至各種調和彈奏半音階,在民族管弦樂的配器上,成為不可缺少的樂器。又因其琴弦短,共鳴箱細,音色清逸柔美,而且音調活潑,變化萬千,所以它是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


琵琶已於公元前三世紀出現,是中國彈撥樂器的其中一種,有四條弦線。其梨形的共鳴箱上的廿六品及樂器上端的六個相都是音位。由於琵琶的表現力豐富,它常擔任獨奏及伴奏。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眾多名曲都是以琵琶獨奏,例如「十面埋伏」等。



阮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因由「竹林七賢」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有四條弦線,有大、中、小阮之分。現代的阮能奏出豐富及細緻的音色,故常用於民間戲曲及說唱樂中。在現代大型樂隊合奏中,它則多參與伴奏。



三弦,又名「弦子」,是中國彈撥樂器之一,由秦代的「弦撥」發展而來,「三弦」這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顧名思義,三弦只有三條弦線。在民間說唱樂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作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





吹管樂器

笛子是中國民間的竹類樂器之一。古代稱為「橫吹」後又稱「橫笛」,明朱載堉的「律呂精義」中亦有有關的記載。相傳為漢武帝時(公元前187-140年)張騫出使西域後,才開始將笛傳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即現時的西安)。相傳笛子本來是振奮士氣用的,宋朝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其音色清脆高吭,透明而圓潤動聽。



洞簫和笛子一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源於漢代的西羌,叫做羌笛。唐、宋朝間,人們漸把豎吹的古笛叫"簫"。

相傳最初的洞簫上有三孔或四孔。古代的洞簫用十六根或二十四根長短不同的竹管,管的上端開有吹孔,每根竹管只能發出一個音,把它們編排起來後便插入一具木製的鳥翼型座子上,這樂器現稱為「排簫」。洞簫使用的範圍很廣,除獨奏外,在合奏和歌唱伴奏中也經常使用。其音色幽靜柔和,適宜演奏抒情的樂曲。



古時大笙稱"竽",小笙稱"和",公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習(詩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史記有「女媧氏製笙簧」,由此推算笙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傳統的笙一般為十三簧或十四簧,經過改革後有廿一、廿四、廿六及三十二簧等。周朝以來,其簧數介乎十三至十九之間。周代的笙之竹管特長,管多的笙叫做"竽",北笙有十七簧,南笙(又稱蘇笙)有十三簧,其音色清幽而明亮,能吹奏和音與簡單複調,表現力很強,受到廣大聽眾歡迎。



「管」可分北管及南管,北管又分木管及雙管,南管則用竹造,歷史悠久。古代的管子用蘆葦製成,一枝管只能吹出兩三個音。公元前384年間,隨著「龜茲樂」傳入中國的篳篥,是一種木質的管,上開九孔,管上插了蘆葦的哨嘴。所以中國傳統的管和篳篥的基本結構很相似,中國管富有特殊的音色,常當作色彩樂器使用。



嗩吶又名喇叭(廣東人俗稱「咑」),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樂器之一,有二千多年歷史,在明代已普遍流行。在民間的婚、喪等紅白二事以及風俗性之節日中,嗩吶均是主奏樂器。它有時亦用於戲曲伴奏中。其聲音明亮。它是以一個用蘆葦製的嗩吶嘴而發音,是一種雙簧樂器,其底部用一個喇叭形的金屬製的擴音器,把聲音擴大。

此樂器擅於表達雄壯的氣勢及歡暢熱鬧的氣氛。嗩吶可分低音、中音及高音,最小的稱為「海笛」。現時所採用的嗩吶並加上鍵子,稱為「改良嗩吶」。





敲擊樂器

大鼓的鼓身像一個花盆,故又名花盆鼓。其鼓身由木造成,上下蒙有牛皮。演奏時,需把鼓放於木架上,用兩枝木棒敲打而發聲。在樂團中,有時會使用一套有不同大小的花盆鼓,來演奏旋律性的獨奏片段。



木魚原為佛家的法器,專供唸佛之用。其圓型及中心空的木身外面,刻有魚麟的形狀,用小木槌敲擊而發聲。據謂魚晝夜常醒,所以刻木魚以警昏惰。古書中提及之木魚是用長木刻成魚型之樂器,長達四、五呎,懸掛於佛堂之外,以便召集僧侶用膳時使用。近代樂團中,多使用一套有不同大小的木魚。



鑼之起源地難以稽考,於唐代已見應用。鑼是金屬製之敲擊樂器,圓型,直徑由三、四吋至三、四呎均有,其面則有平面和微凸之分,因各地之鑼的型制不同,所以其音響效果不一。


鈸俗稱為「喳喳」,是兩片中央稍為凹陷的圓型銅片合擊的敲擊樂器。在敘利亞、波斯、希臘、羅馬等古國,三千年前已有鈸,但均屬小形;而大形之鈸,似乎在中國才有。鈸是作為法器隨佛教傳入,於東晉前已傳入中國。唐代以後,民間迎神賽會、佛道法事及舞獅舞龍均有用鈸,戲曲中亦有使用。
2007-01-23 7:35 am
去香港電台的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china_music/main.htm


有中國樂器的資料,樂器的類別,重有樂器聲!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18: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2000051KK052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