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冇「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資料?

2007-01-23 2:54 am
請問有冇「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資料?

回答 (2)

2007-01-23 3:00 am
✔ 最佳答案

孫中山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0/Sun_Yat-sen_2.jpg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廣東省中山縣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河北省北京市

學歷




夏威夷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1882
夏威夷檀香山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肄業 1883
香港拔萃書院(Diocean Home)肄業 1883
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肄業 1884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 )附設醫科學校肄業 1886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892

經歷




創立「興中會」(檀香山)1894.11.24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 1896-1897
創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日本橫濱)1898
創立「中華革命軍」(夏威夷檀香山) 1904.01
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總理 1905.8.20
(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 1912.01.01-1913.04.01
國民捐總會總理 1912
國民黨理事長 1912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
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 1917.09.10-1918.05.04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製)總裁 1918.07.05-1919.08.07
改組中國國民黨 1919.10.10
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 1921.05.05-
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大元帥 1923.03.02-1924.03.12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4/Symbol_support_vote.svg/14px-Symbol_support_vote.svg.png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早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Sunyatsanstatuehnl.JPG/180px-Sunyatsanstatuehn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孫中山的雕像現仍矗立於檀香山華埠的街頭
孫中山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先生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2],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8/88/Zp2.jpg/200px-Zp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革命期間的孫中山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三藩市。後得三藩市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纔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是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Sunzhongshan_suxiang.jpg/180px-Sunzhongshan_suxia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矗立於北京中山公園內孫中山塑像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
參考: WIKIPEDIA
2007-01-23 5:32 am
毛澤東字詠芝(或潤芝、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衝人,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1]。他同時也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的發動者。他對20世紀的中國及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出生日期 1893年12月26日
出生地區 湖南湘潭韶山衝
逝世日期 1976年9月9日
逝世地區 北京
所屬政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主席任期 1943年3月20日—1976年9月9日(六大至十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主席任期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主席任期 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生活
幼年毛澤東受其母親影響很大,毛澤東雖為家中老大,但是其母之前有兩次的胎兒夭折經歷,在毛澤東幼年時,帶毛在後山拜滴水洞山石為乾親,並按當地習俗取小名為「石三伢子」。
毛澤東先後有四位妻子,分別是:
羅一秀: 1907年由父母包辦結婚,1910年春因痢疾而病逝。
楊開慧: 1920年結婚,1930年底被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湖南省主席何鍵槍殺。
賀子珍: 1928年在井岡山與毛澤東同居,1937年前往蘇聯治病。
江青: 1938年在延安與毛澤東同居。
毛澤東育有多名子女,其中包括楊開慧所生的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賀子珍所生的李敏和江青所生的李訥。毛岸龍被留在中國西南不知去向,毛岸英在韓戰中在北韓犧牲,賀子珍所生的其它三個孩子(兩女一男)留在中國南方不知去向,目前只有毛岸青、李敏、李訥三個子女在世。毛澤東目前有一個孫子,為毛岸青與邵華所生的毛新宇,有一個曾孫毛東東,為2003年12月26日毛新宇與劉濱所生。

毛澤東的親人中,因為革命或者戰爭而犧牲或意外逝世的有13名之多。這與毛澤東的號召有很大的關係。

直系親屬6位:有大弟毛澤民、小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妻子楊開慧、長子毛岸英、侄兒毛楚雄;其他親屬7位:毛澤覃之妻趙先桂、毛澤覃繼娶賀怡、毛澤建的丈夫陳芬、表侄(王季范之子)王德恆、內侄女(楊開智之女)楊展、內兄(楊開慧之堂兄)楊開明、內弟(楊開慧之表弟)向鈞。

毛澤東的理論著作
毛澤東一生著述頗豐。目前中國大陸有《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新版(1991年)發行,收錄了毛澤東在建國前的主要著作。其中的《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等都是重要篇章。 《毛澤東選集》在「文革」後不久出版第五卷,其中收錄了毛澤東在1949至1957年間的主要著作,但很快不再繼續發售。

1990年後,中國大陸又陸續出版發行了《毛澤東文集》(一至八卷),整理收錄了《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以外的大量毛澤東著作。其中第六、七、八卷收錄了毛澤東在1949年後的一些著作和講話,包括著名的《論十大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對研究1949年後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很大價值。

1993年12月,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共同編輯的《毛澤東軍事文集》,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和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這是迄今編輯出版的毛澤東軍事著作文集中最系統、最全面的一部。文集按照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分期編為6卷。第一卷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著作,第二卷為抗日戰爭時期的著作,第三、四、五卷為國共內戰時期的著作,第六卷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著作。全書共編入毛澤東1927年8月至1972年12月關於軍事方面的著述、電報、命令、批示、報告、信函、談話等1612篇,包括注釋在內260余萬字,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中國官方還陸續出版了《建國後毛澤東文稿》(一至十三卷),內部發行,系統地整理毛澤東1949年後的著作、講話和批示。是專門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之學者的重要參考。

《毛澤東早期文稿》,收錄了1912至1921年間毛澤東青年時的一些文章。

「文革」期間,《毛主席語錄》大量發行,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有估計在全球發行8億冊左右。

1969年,還出了一本《毛澤東思想萬歲》。

歷史影響和評價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對中國現代歷史進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初期發展(1921年-1927年)有重要的貢獻;遵義會議以後他是對共產黨及其軍隊的發展直至最後在大陸獲得勝利(1927年-1949年)這段時期的共產黨最重要的領導人。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推翻國民政府,取得了在中國大陸的政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中國建設成為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建國後,毛澤東發動一系列政治運動,擊敗黨內外的政治對手和反對者,以他名字命名的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被寫入1954年後歷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毛澤東軍事思想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指導思想。

對毛澤東的評價明顯兩極化,毛澤東是世界上最受爭議的已故國家領導人之一。支持者認為他領導抗日戰爭的敵後游擊戰,最終與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一起取得抗日的勝利,使中國人民擺脫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推翻了在中國大陸進行腐敗統治的國民政府,進行土地改革,消滅了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並締造了一個相對廉潔的政府;在與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鬥爭中堅持民族主義的立場,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推動了中國大陸的社會進步和現代化。反對者認為他是舊式封建帝王的翻版,有比較濃厚的封建意識,他主政期間中國的經濟發展走了很多彎路,沒有找到適合中國大陸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而其主導的某些政治運動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傳統文化,在很多方面導致社會倒退。

1976年6月13日,毛澤東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說「中國有句成語,叫做蓋棺論定。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論定了吧?」「我一生辦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取得了全國政權。他說:「對這件事,持異議的甚少。只有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個海島(這是指臺灣——引者)收回罷了。」「另一件事,你們也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對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

無論如何,毛澤東個人對20世紀中國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毛澤東對世界的影響
有人說,在1960年代,「毛澤東思想」為世界所認識,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大學生在抗議越南戰爭的時候,曾經以《毛主席語錄》作為指導「鬥爭」方向的重要書籍之一。
毛澤東思想亦成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綱領。由於文革期間大量印製毛主席語錄作思想指導,這些毛主席語錄亦被翻譯成英語及西班牙語,並流通到中國以外。這些在中國以外流通的毛主席語錄,成為了部分中國以外發展中國家的鬥爭路線參考。部分恐怖組織與反政府組織,如日本的赤軍,秘魯的反政府組織「光輝道路」、柬埔寨波爾布特(被海牙國際法庭判有「滅絕人類」罪)的紅色高棉、尼泊爾的「毛派」共產黨武裝,都被很多人認為是毛澤東思想的支持者,但是中國共產黨官方並不承認這些組織採用的是毛澤東思想。多數人認為這些激進組織希望學毛澤東在當地建立以工(人)、農(民)、(士)兵為主體,政府無腐敗的國家。
在西方社會也有人對毛澤東表示崇拜。拳王泰森在胳膊上紋上毛澤東的頭像;拳手經紀人唐金也自稱崇拜毛澤東。一些思想激進的歌手,也因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望而崇拜毛澤東。
蔣介石
蔣介石,字中正,浙江奉化人。
1921年: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
1926年:帶領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1927年:北伐大致完成,下令「清黨」。
1936年:西安事變,被綁架。事變後,同意停止內戰,抵抗日本。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共聯合抗日。
1945年:抗戰勝利。
1947 – 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介石下野,並退兵台灣。
1975年:病逝台北。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8: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2000051KK031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