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安定城樓中,李商隱用哪些詩句抒發鬱結?
四至八句都可以認為是抒發鬱結。請看藍字部份。閣下參考完可以再自行另寫一篇
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註釋】
1.安定:郡名,即涇州,故城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唐涇原節度使治所,是當時京師北邊的重鎮。
2.迢遞:高遠的樣子
3.汀州:水邊平地,這裡指涇水岸邊沙地和水中洲堵。
4.賈生:西漢政治家賈誼,他精通諸子百家之書,憂慮國事,曾上書漢文帝議論時政,但不為所用,後貶長少太傅,鬱鬱而死,年謹三十二歲。虛:徒然、枉自。垂涕:流淚。
5.王粲:字仲宣,東漢末詩人,當時北方軍閥混戰,由長安遠遊到荊州,依附荊洲刺史劉表,曾在春日登上湖北城樓作《登樓賦》,以抒發懷鄉和不遇的心情。
6.「永憶」二句:暗用春秋末年,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後,乃乘扁舟,浮於江胡之上的故事。永憶:堅持響往之意。江湖:對朝廷而言,指歸隱不做官。白髮:老年的代稱。迴天地:迴旋天地,即扭轉天地。入扁舟:指歸隱的行為。
7.「不知」二句:是用莊子的故事:有人對在梁國當宰相的惠施說莊子來梁國,意不在訪友,將取而代之,故惠施派人四處找莊子下落。後來莊子去見惠施,說了一個故事:有一種神鳥名鵷鶵,牠「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但有一個貓頭鷹剛弄到一個腐臭的死老鼠,剛好鵷鶵從其上飛過,貓頭鷹以為鵷鶵要來與自己搶食物,發聲阻嚇。然後問惠施莫非你也像那個貓頭鷹般在阻嚇我嗎?
【詩文賞析】
這首詩寫於唐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詩人二十六歲,當時李商隱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做幕僚,並被王茂元招為女婿,婚後赴京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落跟後仍回涇州。李商隱失意歸來登樓抒懷,便寫下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這是李商隱早期的代表作品。
首聯是應題的景物描寫,點出登臨的地點與周圍的環境,與一般的登臨之作大同而小異,異在把景物寫得廣大遼闊,為下三聯的抒情豪情壯志和感喟哀嘆,預設了一個相應稱的外部環境。詩人登上高峻的城樓,極目四望,但見城牆向左右兩邊遠遠地延伸著,多麼壯觀雄偉呀!透過層層柳樹枝條,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浮現在水中的沙洲。詩人將高峻的城樓、濃綠的楊柳和遼闊的沙洲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氣象磅礡的畫面,而這樣的畫面,卻讓詩人見景生情,引發了心中的感受慨。
於是從頷聯開始便轉入了本詩的主是:抒懷。詩人考試落選,他以為自己空有經國濟世之志,卻不為世所有用,就自然地聯想到與自己境遇相似的歷史人物賈誼與粲,並十分巧妙的點化了杜甫「去國哀王粲,傷時哭賈生」的詩句,組成頷聯。漢文帝時,賈誼上〈陳政事疏〉:「臣竊惟今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上句把賈誼憂國憂時的「痛哭」、「流涕」、「太息」,用一個「虛」字化成了英才早逝的可悲結局,下句則借王粲十七歲時遠遊荊州依附劉表之事來自況,張采田在《玉溪生年譜會箋》中曾說道「賈誼對策比鴻博不中選,王粲依劉表比己為茂元幕官」。此時李商隱二十六歲,正是奮發有為的時候,卻遭到應試不第的挫折,正像年輕的賈誼上表痛陳國事卻不被漢文帝採用一樣;王粲因失意才遠遊,依附於人,與自己落第後無路可走,不得不寓居在王茂元幕中的情形也相似,可見這二個事典用得貼切自然,充份發揮了事典中的「舉事以類義,援古以証今」的作用。
五、六句接著進一步藉著范蠡的故事來的訴說衷懷:我常嚮往在江湖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等到我也如范蠡一般做出一翻迴轉天地的大事後,我也將乘舟泛於江湖之上,享受隱居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立商隱求取仕宦並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要有一番作為,實現自己心中的淑世濟民的理想,然後就要學范蠡般退隱江湖,過著平淡的生活,這可以說是他表明心志的名句。
最後一聯卻點出了自己的處境,並藉用莊子的典故來為自己的品德辯護,也回應了當時對他的一些惡意中傷。在這裏,李商隱自比為莊子所說的性格高潔的鵷鶵,不屑為升官發財而走旁門左道,所以他娶王茂元之女,也並不是要藉此來攀高枝、走後門,期求瞬間飛黃騰達,也不是為了功名富貴而背棄屬於牛黨的令狐家,去討好、巴結正在得勢的李黨,可惜那些如同將功名視如珍寶的人,就如同將臭老鼠當寶貝的貓頭鷹,怎麼能理解志向高潔的鵷鶵的心意呢?
這首詩在藝術上可謂完美,一是用賦比的交替(二聯是比,三、四聯是賦)、虛實相兼(一聯是實,餘三聯是虛),使此詩寫得既凝重又流動,達到了律詩的高難境界;在凝重中有流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二是使用事典,(全詩共用四個典故),達到自然、貼切、恰到好處的地步。三是寓議論於詠嘆中,在抒情詩中極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