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你所講的「麥花臣」,相信是汽車懸吊繫統(避震器的一部份),以下是有關資料的簡介:
(一) 懸吊繫統概述
當汽車行駛時,會受到地面的震動及衝擊,其中一部份由輪胎吸收。但絕大部分需依靠輪胎與車身間的懸吊裝置來吸收,防止車身各部零件的損壞並使乘坐人員舒適。懸吊裝置除吸收震動與衝擊外,並使輪胎所產生的驅動力或制動力傳達到車身,並對行駛的安定性及操縱性均有直接的影響。
近年來對舒適與震動在理論上的研究有不斷的進展,新形式的懸吊裝置不斷被發展出來,成為汽車構造上,改進最多之部分。基本上仍不脫離車軸式整體懸吊與獨立式懸吊兩大類,但為使車輛在不良路面上行駛時,保持車身穩定的原因,故都朝獨立懸吊方面發展。
六) 鋼板彈簧後懸吊繫統
鋼板的前端捲曲形成彈簧銷孔,此銷孔界螺栓與彈簧吊耳相連接,向皮乘套將螺栓與彈簧調耳隔開,彈簧的後端也捲曲形成彈簧銷孔,銷孔界彈簧鉤環與車架相連,鉤環使鋼板彈簧於彎曲時可已有長度上的變化。及彈簧在路面凹凸不平的情況下會被上推或下推,使二彈簧孔銷距離變化。
彈簧中央則有一對U形螺栓掛在後軸殼上,軸上的車架並裝有橡皮緩衝墊,為防止軸殼上移撞擊車架,緩衝墊可吸收此震動。
1... 2...
3.麥佛遜支柱式後懸吊
有許多後懸吊繫統使用麥佛遜撐桿,麥佛遜撐桿將彈簧與避震器合併為一體,其構造與運動懸吊繫統的麥佛遜撐桿是相同的。
資料來源:
http://clie.ws/bbs/lofiversion/index.php/t12813.html
麥花臣是由英文原名[McPherson]直譯而來,此設計是1940年代,由一位工程師Earle S.McPherson所發明,其設計原理是將圈狀彈簧、上軸承座與控制搖臂三個部分組合成一個裝置,使避震器成為轉向支臂結構的一部分,當行經不良路面時,路面震動經由輪胎直接傳至彈簧,並未透過控制支臂,如此一來可以將原本懸吊系統所需負載的力量分散至車身上,提昇減震效果。由於麥花臣支柱是將彈簧的固定點上移,因而使彈簧的寬度增加,加上結構簡單,所使用的零組件少,連帶佔用底盤的空間也少;不過採用此設計的車輛必須在上座的緩衝裝置與車身大樑部分加以強化。好處是平路時提供相當優異的舒適性,加上構造簡單,成本也低廉;缺點則是行駛於崎嶇路面,舒適性與操控表現均有提昇空間。
雙A臂懸吊過去常可在Honda車係中見到,由於上下兩組控制支臂分別呈現A字型,同時採連動作用因而得名。比起麥花臣式結構,期構造上顯的複雜許多,最大優點便是讓輪胎與路面隨時保持垂直狀態,提供車輛精準的轉向與操控反應.同時兼顧優異的舒適性;缺點則是避震器行程較短,加上構造複雜,製造成本高,同時佔用的底盤空間也大,一般來說,著重操控表現的性能跑車多數會採用雙A臂設計。
多連桿結構算是結合上述兩者加以改良的新式懸吊結構,由於不同車款連桿數與固定點不盡相同,因而命名也有所出入(例如四連桿、五連桿等),其主要目的是要讓車艙內部擁有最大的運用空間,同時還必須兼顧車輛的動態表現與穩定性。多連桿懸吊系統運用數支小型連桿作為支臂,連桿先經由襯套安裝在副車架,再透過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懸吊系統上下作動時,透過支臂能精準的控制懸吊系統的幾何角度變化以及水平、垂直、轉向與前進等方向的作動,算是目前最先進的懸吊設計,能夠使車輛保有絕佳的舒適性與優異操控。
若單純以結構設計方面來評估,多連桿懸吊系統應該算是三者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