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起因

2007-01-22 5:27 am
辛亥革命的起因

回答 (3)

✔ 最佳答案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真正的實施,因而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中國,因此要進一步發動文化上的改革。

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而共產黨雖然認爲辛亥革命由於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沒有建立共和體制,更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會革命,來達到平均地權的主張,而是在列強的壓力下,與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妥協,把勝利果實拱手相讓。但同時又認可辛亥革命是個具有階段性成就的革命,為後來進一步革命奠定基礎。例如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周恩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何香凝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新發展」。其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史家,多把辛亥革命視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亦即社會主義革命之前所需要的前一階段的革命。這種以視辛亥革命為正面意義的想法,1950年代以後的海峽兩岸,都是主流的觀點。

一直要到了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才開始有人對這種以革命是正面甚至是「革命崇拜」的想法作出反省,例如中國的思想史家李澤厚、劉再復等人,認為在20世紀初的中國,保留君主的漸進改革比暴力的革命更能使中國在穩定中發展,袁世凱、康梁、嚴復、楊度等君主立憲的主張比孫中山更適合於當時的中國。台灣的歷史學者也開始對國民黨加諸於「辛亥革命」的一些「神話」作消解,重新評估辛亥革命的價值和作用。

西方學者,漢學家和歷史學家對辛亥革命也有很多研究。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評價辛亥革命僅僅是「政體的變革」,而「基本是上一場失敗」。 高慕柯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大於它所有領袖的革命,是一次「沒有真正領導者的革命」。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納散尼爾·佩弗(Nathaniel Petter)對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試圖建立起的共和整體給予很低的評價:「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據地。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結束了,即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失敗的並不是共和政體……而是一代人。」

2007-01-21 21:35:43 補充: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首先,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而解除專制的鐐銬,則是經濟與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辛亥革命不愧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其次,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共和制度的存在,雖然為期短暫,但共和的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皇帝並非永恆的。以共和國取代清帝國,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正是這樣,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2007-01-22 5:33 am
辛亥革命是一場發生在1911年,旨在推翻清朝專制政權,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這場革命最終顛覆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爲辛亥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影響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首先,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而解除專制的鐐銬,則是經濟與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辛亥革命不愧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其次,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共和制度的存在,雖然為期短暫,但共和的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皇帝並非永恆的。以共和國取代清帝國,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正是這樣,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開端,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和實踐。
  首先,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孫中山制定的三民主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三民主義是最先進的革命理論和綱領。它概括了近代中國人們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願望,順應了近代化的趨向,體現了時代的潮流。
  其次,領導這場革命運動的是新型的革命政黨。從興中會到同盟會,革命團體已經發展為有綱領和組織的全國性革命政黨。這種革命政黨才能勝任民主革命運動的領導,而非農民和社會下層分子的會黨組織和維新派的學會所能比擬,因為前者帶有迷信色彩,後者則缺乏明確的綱領和嚴密的組織。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皇帝制度。中國歷史上,都是以一個封建朝代代替另一個封建朝代,而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試圖建立 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封建王朝 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中國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民國初年並未能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辛亥革命後,真正的民主和共和並沒有得到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君臣關係是漢代董仲舒以來中國思想中「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因此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會進一步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但是封建思想和傳統價值觀念並沒有被清除,在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才進一步提出了打倒孔孟思想。直到今日,一些封建思想,還在人們的腦子裏,在中國大陸,還是實行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一些封建帝制時期的價值觀仍然以 不同的形式起著作用。在臺灣,1990年代後,嘗試推行了所謂民主和共和的體制,但往往過於地方功利,也令人看不到民主的未來。

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加上民主主義沒有得到成功地施行,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為然,此外尚有國家社會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會在民初成為不少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使得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共使中國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 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 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積極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管倆,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併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2007-01-22 5:32 am
清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有人說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這是錯誤的,清朝繼承了明朝及之前的經驗和
教訓,清朝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下面從四個方面解釋一下清朝滅亡的原因。

1。外國勢利的破坏
2。中國人自己的破坏
3。清朝晚期決策者的素養問題
4。中國當時的改革大躍進(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

1。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
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坏來評价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
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
的新政采取破坏行動。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國的發展,從東西
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并在可預見的將來持
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性封,性資或者性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
再怎么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构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么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
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2。慈禧死后,沒有強人控制大局。加上自己內部的破坏,比如日本和西方國家資助
的孫中山的“革命”。 孫中山的“革命”是依靠蘇聯和日本等資助起家的,這個文
件已經解密,作為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條件,孫中山出讓包括蒙古,東北給日本等。



這也是為什么孫中山的武昌起義時打出的是18星旗,18星旗的意思是中國不包括東
北,蒙古等地。我覺得孫中山的“革命”和現在的海外民運的性質是一樣的。各种
原因結合在一起, 清朝滅亡了。 這里要搞清楚,清朝末期實行了新政,哪個時候

的清朝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他的制度和現在的泰國差不多。 之后發
生的連年內戰,日本和其他外國人的目的達到了。連年的內戰讓中國國力衰退,外

蒙古丟失,還有相當于浙江省面積的土地“丟”給了印度。 關于蔣介石為什么在日
本侵略東北時不抵抗,爭論很多,但現在我認為這個爭論應該結束了,因為很有可
能蔣介石害怕日本在那個時候公布孫中山當年簽下的條款。

3。清朝決策者的素養問題。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清王朝創立時期的決策者,
無一不是經歷戰火的洗禮,多謀善斷、英勇剛決、堅韌頑強,能識胜敗之机、廢興
之理,善營主動之勢、霸業之基,恩威并施、剛柔相濟,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軍
事斗爭經驗和常人難以具備的戰略品質。而清朝末期,中國遇到了整個中國歷史上
從未有過的強大敵人,西方資本主義正以其巨大的政治經濟野心,在世界各地推行
殖民主義;而這個時候的慈禧等未經戰火的洗禮,應對失當。如果西方的突變和對
中國的侵略發生在清朝前期,也許歷史會改寫。

4。清末的改革和慈禧的新政就是把中國改變成類似現在泰國的制度。但清朝的制度
會更開放更民主。而外國勢力催促清朝的改革要快,中國內部以康有為等為首的也

要求加快改革的步子,慈禧沒能頂住這些壓力。日本的維新用了20年完成,而慈禧
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

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的什么腐敗,而是
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
激進的改革。

補充:
1。贊同“無 ”的觀點,明清的農耕文明讓中國這個地大物博的地方失去進
取心,一切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當時沒有強大的外敵威脅,沒有需求,沒有內部

和外部的動力,加上2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國哪個時候落后是必然的。 而
和中國相反的是歐洲,歐洲的情況和先秦的情況有些類似,先秦有諸子而歐洲有文

藝复興和宗教改革,先秦的時候諸侯并列,而歐洲地方小國家多,時時受到戰爭的
威脅,他們有動力。因此,秦時的大一統有利有弊,漢唐的獨尊儒家和科舉也是有

利有弊,利在當時,弊在千秋。

2。反對“光 ”的觀點。你說滿清殖民,就是說你把滿族的清朝不當成是
中國人內部的輪流執政,你把滿族執政中國看成了日本侵略的性質。這個是錯的,

反駁你的觀點很容易,只要你看看明朝的版圖,當時滿族人生活的地方是否為明朝
的一部份就行了:

另外,說明朝的資本主義也不完全符合事實的,按你的觀點,宋朝的商業也很
發達,私人作坊的規模比明朝差么?我認為關鍵是當時的政府是否支持商業,而輕
視商業是封建社會一貫的做法,從先秦就開始了。而中國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和發
展是清朝晚期的洋物運動,哪個是政府支持的行為。最后,明朝并非漢人創立的,
而是另一個少數民族“回回”族,這已經有數個專家證明了。.
辛亥革命是一場發生在1911年,旨在推翻清朝專制政權,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這場革命最終顛覆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爲辛亥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影響
[編輯]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皇帝制度。中國歷史上,都是以一個封建朝代代替另一個封建朝代,而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試圖建立 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封建王朝 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中國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民國初年並未能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辛亥革命後,真正的民主和共和並沒有得到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君臣關係是漢代董仲舒以來中國思想中「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因此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會進一步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但是封建思想和傳統價值觀念並沒有被清除,在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才進一步提出了打倒孔孟思想。直到今日,一些封建思想,還在人們的腦子裏,在中國大陸,還是實行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一些封建帝制時期的價值觀仍然以 不同的形式起著作用。在臺灣,1990年代後,嘗試推行了所謂民主和共和的體制,但往往過於地方功利,也令人看不到民主的未來。

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加上民主主義沒有得到成功地施行,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為然,此外尚有國家社會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會在民初成為不少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使得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共使中國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 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 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積極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管倆,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併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參考: 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6112502175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5: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1000051KK047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