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911年10月10日(夏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
1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續成立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爲起義的主力軍。
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
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爲臨時總司令,孫武爲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但實際起義幷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
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革命總機關趕制炸彈時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國巡捕搜走,機關暴露。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因命令未能及時送到,起義沒有實現。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搜捕党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
10月10日,瑞澄繼續按册捕人,形勢十分嚴重。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當晚7時過後,工程第八營革命党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發難。他率領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占領了楚望台。工程營左隊隊官(相當連長)吳兆麟被推爲臨時總指揮。當天夜里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爲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千餘人以大火力阻擊,各路大軍均不得手。午夜時分,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聞炮喪膽,從督署後墻鑿洞逃遁。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11日晚及12日淩晨,革命軍先後占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
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的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爲之震動。武昌起義導致了中國2000多年來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它的歷史意義是不能抹煞的。
2007-01-21 21:07:58 補充:
武昌率先舉義成功,並且觸發起全國的革命風潮,這與湖北存在著有利形勢有關。 除了全國革命形勢不斷高漲,以及武漢新軍大部調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外,主要的原因是湖北革命黨人在過去作了長期的革命宣傳、組織工作,取得了人心。 其次,新軍轉投革命也是重要的有利因素。原本是維護清政府的新軍,經過革命黨人深入細緻的宣傳、組織,大部分士兵和下級軍官都參加了革命團體或傾向於革命方面,在起義中發揮了骨幹作用。正如孫中山所指出,這是「用敵人的軍隊來作我們的事業」。 此外,武昌起義的計畫周密,準備充分,也是有利的因素。
2007-01-21 21:09:45 補充: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廣州地區的革命力量損失很大,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長江流域,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起義。經過兩湖地區革命黨人的努力,起義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辛亥武昌起義。1911年9月上旬,湖廣總督瑞虒奉清政府之命調部分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武漢地區的反革命力量減弱。1911年9月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合反清,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軍事方面,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政治方面,由劉公任總理。
2007-01-21 21:10:11 補充:
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第二次聯席會議,決議在10月6日發動起義,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對各標營的任務也作了安排,並派人約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響應。革命黨人的活動引起了湖北統治當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開文武官員參加的防務會議,決定嚴防督署,密巡長江,密巡漢江,實行全城戒嚴。隨後派兵搜查革命機關,收繳士兵子彈,使槍彈分離。鑒於清軍已有準備,加上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人遲遲未到武漢,革命黨人決定將起義延期。
2007-01-21 21:11:58 補充:
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14號機關配製炸彈,不慎引起爆炸。孫武受傷進了醫院,其餘人員倉促轉移。俄國巡捕聞聲趕至現場,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印信等物,並轉交總督署,瑞虒立即下令關閉四城,搜捕革命黨人。在此風雲突變之際,蔣翊武、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在午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發動起義。蔣翊武以臨時總司令的名義起草命令,派人送往各標、營革命黨人手中,約定當晚12時,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號,城內城外同時起義。但是,瑞虒已於事先聽到風聲,派軍警查抄了武昌的各個革命機關,逮捕了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
2007-01-21 21:12:18 補充:
在午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發動起義。蔣翊武以臨時總司令的名義起草命令,派人送往各標、營革命黨人手中,約定當晚12時,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號,城內城外同時起義。但是,瑞虒已於事先聽到風聲,派軍警查抄了武昌的各個革命機關,逮捕了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蔣翊武逃離武漢。瑞虒下令殺害劉、彭、楊3人,按查獲的名冊搜捕革命黨人。由於武昌戒嚴,內外交通斷絕,起義的命令未及時送到南湖炮隊,
2007-01-21 21:12:38 補充: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他們打死了反對起義的軍官,奪取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庫。庫內儲有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起義軍首先佔領該庫,對武昌起義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工程第八營佔領楚望台後,陸續集合了200餘人,推舉左隊隊官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
2007-01-21 21:13:01 補充:
與此同時,駐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協輜重隊的革命黨人也舉火為號,發動起義,炮兵營與工程隊立即響應,並齊集楚望台。二十九標、三十標的蔡濟民、吳醒漢也率領部分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台;測繪學堂的近百名學兵也迅速向楚望台集中,其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先後率眾起義。這時,武昌城內除防守督署等機關的舊軍仍企圖頑抗外,已有近3000人參加起義,吳兆麟、熊秉坤、蔡濟民等認為不能單純防守楚望台,而應立即趁夜向總督署及緊靠督署的第八鎮司令部發起進攻。
2007-01-21 21:13:19 補充:
晚12點後,起義軍發動第二次進攻,戰鬥異常激烈。起義軍突破敵人防線,進至督署附近,在督署和鎮司令部後門以及前門鐘樓等處放火,蛇山和中和門的炮隊朝火起處猛烈發炮轟擊。三路起義軍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一舉衝入督署,將大堂點燃。企圖依靠圍牆進行頑抗的守軍,見大勢已去,一部投降,大部潰散。督署及鎮司令部遂被起義軍佔領。瑞虒和第八鎮統制張彪逃走。清軍失去指揮,一片混亂。10月11日黎明,武昌城內各官署、城門均為起義軍所控制。當天上午,一些處於觀望狀態的清軍士兵也陸續向楚望台集中,聽從革命黨人指揮。鮮艷的十八星旗插上武昌城頭,宣告了武昌起義的成功。
2007-01-21 21:15:26 補充:
Wikipedia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武昌起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007-01-21 21:16:17 補充:
目錄 [隐藏]1 起義背景 2 前期準備 3 起義經過 4 相關條目 5 參考 起義背景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佈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
2007-01-21 21:16:41 補充:
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激烈。[編輯] 前期準備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
2007-01-21 21:17:36 補充:
go this website to see la,thx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武昌起義&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