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文學本來是一件「有感而發」的創作活動,若然真討厭,也無謂勉強,勉強也只能是拼湊堆砌之作,並不能真真達到作詩本身的目的。不正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嗎?假如真想學寫詩,應是了解一下詩體吧,這些也應該是慢慢琢磨的。而作詩,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神韻」,所謂的格律、平仄、對仗,都只是一些「規模」,初學者按著「規模」作詩,自然看上去是有模有樣的,但事實,李白本身就是一個經常「破格」的詩人,誰能數算他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想學好文學,不是靠別人灌輸的,是靠自己意會的。找朋友借書看吧!
在這裡簡單回答你的主要題問!
詩的分類大致分三種:古體詩,近體詩,新詩。
新詩:是相對古體詩和近體詩而言的詩體,即指是五四運動之後新派詩人寫的白話詩
近體詩:即相對古體詩而言,包括五言、七言的絕詩和律詩 (絕詩為四句,律詩為八句,五言一句中五字,七言一句中七字)
古體詩的詩體是多樣化的,基本上非近體詩就是古體詩,包括四言、樂府、歌行、排律……古體詩的詩體是較混雜的。一般來說就是那些沒有太一定的「格式」就是了。
不同的詩體對於公整有不同的要求,比較嚴格的只有近體詩。
注意細節:格式和押韻,是詩歌的特徵,增加"詩歌"唸誦時的音律性 (西方詩也是有音律節奏的),若詩歌沒有了音樂性,那跟一般散文、說明書、新聞報導……毫無分別。
押韻:
中文字音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包括廣東話)均是由三部分組分的:聲+韻+調
押韻就是指用字(句尾)是"韻"這個部分要相同,而一般規定用平聲韻的,如果句尾音韻不協調,聽起來只會刺耳,毫無美感可言
平仄:聲調的分類
如果有學習普通話,就知道普通話有四聲,廣東話則分九聲,在詩中討論的平仄,則不須理會陰陽,只分「平」、「上」、「去」、「入」(普通話沒有入聲字)
平聲即「平」,音調從頭至尾是沒有變化的,即是可以無限延長而不改變字音(只要你肺氣量足夠的話),仄聲即是「上」、「去」、「入」,音調是有所變化,或韻尾急停而不能無限延長的
要快而簡單地分平仄可以用這個方法:平時我們稱呼(說話時,非書面讀音)「爸爸」或「媽媽」,這兩個音剛好是陽平和陰平。只要隨意找個字用同一音調試讀,聽聽是否一致就知平仄。不過要小心「入聲字」,因為入聲字的音調可以與平聲相同,但是一些字收尾是短促、急停的。如:「一」、「不」、「得」、「汁」。
例如:「心」-測試音為「岑心」<---故「心」為平聲
「丸」-測試音為「圓冤」<---故「 丸」為仄聲
牽涉平仄的要求(要訣)很多,例如:
1)常聽人唸唸有詞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等等的辭格;
2)「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可變,二四六卻不可);
3)不可犯「下三連」(句尾連續三個平聲字);等等
以上又牽連到「拈連」的問題
對仗:也即是你所問的對偶(應該在中文課學過了吧,由初中開始學的呢)
所謂對偶,即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對、詞義相近或相反的組合。如果說押韻和平仄是聲音的美,那對仗便是文字的美,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字的遊戲。
一般詩體沒有硬性規定對仗,只有八句的律詩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為偶句(即三四句和五六句),其他的詩體/句則隨作者喜好。(古人是很喜歡玩這種文字遊戲的)
對偶辭格:自然是要求必須為對偶的格式了
其餘雜項,有興趣可以自己翻書(想學創作,最好還是多欣賞吧),若然毫無興趣也就不提也罷。
附加:個人意見:
1) 有關語音問題
押韻或者平仄的問題會牽扯語言問題,因為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很多不同,使詩人產生很多困惑,例如:應該以普通話為標準,還是本地方言(廣東話、上海話、客家話……),還是用古代沿用下來,而現代人已經不會運用到的「平水韻」、「廣韻」等等韻書(正是那些乜東冬)作為標準呢?學者均有不同的意見,其實可隨個人喜好,因為創作是個人的,除了沿襲,也可以變化的。
附註:據考証,唐代或以前的語音系統屬「中古音」,廣東話比普通話較為近似。
2) 詩詞不一定文辭優雅,就是好詩。華麗辭藻而言之無物,形同庸脂俗粉。
3)理科人不代表不會文學,有多少作家是「棄醫從文」,有溜走書店的話,可以發現很多作者都要醫生、工程師呢……
4)創作沒有「會不會」,只論心「有沒有」,而且,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