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白先勇~~~

2007-01-22 12:37 am
我想問問有無人睇過白先勇既「謫仙記」呀!!!!佢入面有好多個不同的故事,但係我想問下佢呢本書既主題要旨係咩呀?????佢既寫作技巧又係點呢??thank you~~

回答 (2)

2007-01-22 12:43 am
✔ 最佳答案
白先勇

被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的少見奇才」、「張愛玲以後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家」,白先勇在台灣唸大學時已顯露其文學的天份。台大外文系一年級的時候,白先勇已經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小說,第一篇正式發表的作品,便是《金大奶奶》。

白先勇早期的作品,主要收入《寂寞的十七歲》中,小說中的人物不少是富家子弟,如《玉卿嫂》中的「容哥」和《寂寞的十七歲》中的「我」,都有作者少年時代的影子;小說內容則主要寫時間的悲劇和性格的悲劇。

1963年,白先勇二十五歲,領取全額獎學金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創作班學習。出國前夕,母親逝世,白先勇悲愴不已,頓感世事無常。他在《驀然回首》一文中說︰

「初來美國,完全不能寫作,因為環境遽變,方寸大亂,無從下筆」;又說「驀然回首,二十五歲的那個自己,變成了一團模糊……黃庭堅的詞︰『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不必等十年,一年已足,尤其是在芝加哥那種地方。」

他赴美後創作的《臺北人》和《紐約客》,充滿了感傷主義的色彩。《臺北人》故事中的主角,一有機會就回憶昔日的光輝,像《遊園驚夢》中的將軍夫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的金兆麗,但回憶所帶來的,都不是完滿的幸福;而《紐約客》則寫出了中國人的飄泊感。

白先勇在1977年開始發表長篇小說《孽子》,這亦是他至今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描述台灣一群年青男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和他們命運。

白先勇曾說︰「我寫作,是因為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又說︰「文學不能帶給社會工業的進步或是商業的繁榮,可是文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教育我們如何同情。」

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是國民黨的名將。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南寧市,由於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先後流徙於桂林、重慶、南京、上海、香港,52年遷居台灣,6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讀大學期間與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為台灣60年代最有影響之文學雜誌。63年去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從事創作研究,取得碩士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94年退休後,繼續定居小城聖塔芭芭拉,近年埋首寫作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主要作品︰
《寂寞的十七歲》 短篇小說集,收入《金大奶奶》、《玉卿嫂》和《寂寞的十七 歲》等早期作品,以及7篇描寫「紐約客」的作品,共17篇。1976年遠景出版社出版。
《臺北人》 白先勇赴美後的作品,包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遊園驚夢》等 14篇短篇小說,1971年晨鐘出版社出版,出版後好評如潮。
《紐約客》 《紐約客》系列小說內容,主要寫旅居美國的第二代臺台人的失落感 和疏離感,包括《芝加哥之死》、《骨灰》等9個短篇,1975年香港文藝書屋出版。
《孽子》 白先勇至今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描寫台北低下層同性戀者的故事,反 映整個台灣社會面貌,對人性和親情有動人描寫,亦是作者力求突破的新嘗試。1983年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驀然回首》 論文集,當中的《驀然回首》是了解白先勇家庭和個人經歷的重 要資料,1978年雅爾出版社出版。
《明星咖啡館》 論文集,反映白先勇的文藝觀,是研究台灣文學的重要依據之 一,1984年皇冠出版社出版。
《骨灰》 短篇小說集,收入《夜曲》、《骨灰》等短篇,1988年華漢文化事業公 司出版。
《第六隻手指》 散文論文集,收入《第六隻手指》、《天上人間》等作品,《第六隻手指》亦是了解白先勇家庭和個人經歷的重要資料,1988年華漢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八十八年散文選.樹猶如此》 記念好友王國祥,《八十八年散文選》1999年 台灣九歌出版社出版。



相關網頁︰

傑 出 華 人 系 列 ─ 白 先 勇 ( 上 )
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clit/writer01.htm#

傑 出 華 人 系 列 ─ 白 先 勇 ( 下 )
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clit/writer01.htm#
2007-01-22 12:55 am
57 年前, 被稱為中國"泰坦尼克" 的太平輪裝載約一千人由上海航行到臺灣島, 搭上這豪華

輪船的, 主要是那時上海的富人和國民覺高級官員, 當晚船淹沒, 只有36 人生

還。白先勇根據這次事件創造了小說"謫仙記" 。女主角李彤的父親是當時的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那次事件成為了她的命運轉折點, 因為她的父母在事件中遇難。
這本書曾被改拍成電影,為《最后的貴族》。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複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遊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裡,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臺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徵』(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09: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1000051KK030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