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國務院總理。(1949年—1954年稱政務院總理。)1958年前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主席等職。中國共產黨將其稱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目錄 [隐藏]
1 生平經歷
1.1 簡歷
1.2 1930以前
1.3 1930-1937
1.4 1937-1949
1.5 1949-1966
1.6 1966-1976
2 影響與身後評價
2.1 個人評價
3 故居與紀念場所
3.1 紀念文藝影視作品
4 參考文獻
5 參看
6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經歷
[編輯] 簡歷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祖籍浙江省紹興市。
1910年——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入讀書院和小學堂。
1913年——入讀天津南開學校。
1917年——南開學校畢業,赴日留學。
1919年——返回中國,參加天津學生界的五四運動。加入覺悟社。入讀南開學校大學部(今南開大學)。
1920年——赴法留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宣傳工作。
1923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旅歐支部,任書記。擔任中國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當選為執行部總務科主任。
1924年——返回中國。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1927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8月1日,作為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南昌起義。
1928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為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12月,就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
1935年——遵義會議委託周恩來為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1937年——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
1945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94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任政府總理(直至去世),併兼任外交部長(1949年 - 1958年)。
1972年——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但未能及時展開治療。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
中國共產黨職務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1956年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1973年-1976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56年-1976年
[編輯] 1930以前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生於江蘇淮安城內駙馬巷。祖籍浙江紹興,其家譜記載先祖是宋朝學者周敦頤,並且與魯迅(即周樹人)同宗。近幾代祖先在衙門做師爺。
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周貽庚來到東北,先在鐵嶺銀崗書院學習,半年後轉入奉天官立東關模範小學,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3年7月畢業,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關學校學習。後在日本的明治大學學習至1918年。
1919年因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查封,被捕。獲釋後,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分別在法國、英國、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南開學校《畢業同學錄》中對他的評語是「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儘力」。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孫中山推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主張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由季米特洛夫的推薦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後又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並主持建立中共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1926年發生「中山艦事件」後,周辭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之職。
1927年發動上海工人武裝暴動,迎接北伐臨近上海的國民革命軍。同年「四一二政變」之後,國共合作破裂,周於8月1日與賀龍、葉挺、朱德等人一起發動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南昌起義後,周恩來去上海組織了中共特別行動科,從事地下工作,包括情報收集、保護中共高層人物,並用暗殺的方式懲處投奔國民黨的前中共黨員,例如帶人殺死了顧順章的家人。
1925年與鄧穎超結婚。有人認為周恩來選擇「小超」不只為了愛情,更是為了革命事業,兩人一世相敬如賓。1925年,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無子女。周恩來英俊瀟灑,被認為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許多女性對他有好感,例如演《桃李劫》的陳波兒。後來又冒出一位自稱是周恩來私生女的艾蓓,但其真實性無從考證。
[編輯] 1930-1937
1931年底,周恩來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勝利。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周恩來於1934年隨紅軍長征。長征初期,周恩來因未阻止博古、李德等人繼續執行王明「左傾」路線,受到了劉少奇、毛澤東等人的批評。但是在湘江戰役中,紅軍折損過半,使他認識到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嚴重影響,在遵義會議中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對毛澤東重掌軍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遵義會議決定:周恩來為黨委任的、對軍事行動下最後決定的人,但實際軍事工作由毛澤東主持。遵義會議後不久,又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毛澤東和王稼祥為成員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亦稱新「三人團」),對中共中央政治局負責。在以後的長征過程中,毛澤東逐漸取代周恩來,成為中共軍事上的最高指揮者。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兵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促成國共兩黨的抗擊日本入侵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中共長江局副書記、南方局書記,作為共產黨的代表長駐當時的中華民國陪都重慶。
[編輯] 1937-1949
1939年7月,因墜馬右臂骨折,導致右臂殘疾(只能彎曲六十度)。
1941年發生皖南事變。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典故:曹植《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周恩來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1946年,作為共產黨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張群、美國方面馬歇爾將軍組成三人委員會,進一步談判停止國、共兩黨軍事衝突的協議。
1946年底,國共和談失敗,周恩來從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陝北。1948年和毛澤東、任弼時一起領導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編輯] 1949-1966
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國務院(1954年10月25日前稱政務院)總理,是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1%A8%E6%81%A9%E6%9D%A5&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