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歷史

2007-01-21 5:03 pm
請用英文及中文詳述端午節的歷史,及在那些網裡可找到端午節扒龍舟的相片。

回答 (7)

2007-01-21 5:10 pm
✔ 最佳答案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是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對他變法圖強的主張不但不聽,反而把他撤職,逐出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憂民的著名詩篇。

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就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 ( 今湖南長沙南面 ) 自盡,以身殉國。

傳說當地的人聽到消息以後,十分悲痛,紛紛划著船去搶救,人們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就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古人划船去救屈原,後來就衍化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而古人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而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衍化成為端午吃粽的風俗。
參考: ME!!!
2007-01-22 4:23 am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編輯]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併舉行紀念)。

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一般都來源於中國,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
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韓國
稱為「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業社會時期祈求豐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奠活動,從農曆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為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男人摔跤,女人洗頭。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等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活動。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粽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

韓國文化財團在2000年提出申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想法。韓國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江陵端午祭正式提出申請。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

假日
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香港、澳門

相關報導
2005年6月11日端午節,中韓兩國的民俗專家、學者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韓國的民俗學者希望藉助中國兩千年的端午節歷史底蘊,共同商議將端午節申報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目前韓國單方面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祭。
在端午節的故鄉汨羅市,停辦了6年的汨羅國際龍舟賽於2005年6月11日重新開始,共有11個國家參加比賽,包括來自韓國的留學生組成的韓國隊。
中華風俗端午節
中韓兩國端午節聯合申遺遭至反對 前途未卜(國際先驅導報)

對不起! 我不能替你找圖片! Sorry!
2007-01-21 8:57 pm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是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對他變法圖強的主張不但不聽,反而把他撤職,逐出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憂民的著名詩篇。

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就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 ( 今湖南長沙南面 ) 自盡,以身殉國。

傳說當地的人聽到消息以後,十分悲痛,紛紛划著船去搶救,人們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就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古人划船去救屈原,後來就衍化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而古人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而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衍化成為端午吃粽的風俗。
2007-01-21 6:30 pm
端午節有兩個特點,一是裹棕子,二是賽龍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習俗流傳下來沿至今天,華人社會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很多人知道這是紀念中國一代愛國詩人屈原,但人們一般上不去追究其歷史意義和它對現今世界的實質意義。
我藉這個機會講一講屈原的故事,或許有助於我們對周圍的政治環境有進一步的認識。屈原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偉大詩人,但他的實際生歿年代則無法肯定,大概是離開我們太久遠了。有歷史說屈原生於公元前343年(楚宣王27年),歿於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時)5月5日。
我們也不必爭議屈原的真正出生年代,但不爭的是他是戰國時代的人(距離今天已有二千三百餘年)。讓我們先看看他出身的歷史政治背景:他出生前約三十年,楚國有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主張收回封地、減少俸祿、裁減政府官員、培育精英,以期從奴隸時代過度到封建社會。衝撞了地主貴族的利益,終告失敗。
約莫三十餘年後,秦國出了個商鞅,推行"商鞅變法"(當年屈原大概只有5歲或10歲)遂告成功,使秦國走進封建社會而國富民強。
所謂戰國時代(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0年,歷時183年),有了七國爭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懷鬼胎,莫不想把對方吃掉。這個時候出了兩位政治名嘴。一個是蘇秦,另一個是張儀。蘇秦主張"合縱法",促成六國聯合抗秦。因此歷史上有所謂"六國大封相",是指蘇秦授命成為六國的宰相(形式上的,即今日的所謂軍國顧問較為恰當),可惜合縱鬆弛,六國並不真正的團結,於是秦國的張儀就用"連橫法"攻破"合縱法"。他採取的戰略是遠交近攻,尤其挑撥楚國與齊國絕交,答應獻地六百里予楚。楚懷王果然上當。屈原看在眼裡,很是不滿。他是極力反對張儀的連橫,並認為統一天下的應該是楚國而不是秦國。可惜楚懷王聽信親信的話,疏遠屈原。
張儀詭計成功時,就是蘇秦滅亡日。可是,當楚懷王要拿獻地時,張儀竟說那里有六百里這麼大,不過是他自己的封地六里吧了,楚國真的上當了。
楚懷王大怒,聲言非得食張儀之肉不可,但身為秦國宰相的張儀,又巧妙使出另一詭計,讓秦惠王放他去楚國做人質,以消楚懷王心痛之恨。他使用的方法是收買楚懷王的愛妾和親近的人,讓他們在楚懷王面前說好話。由此可見張儀在二千多年前已懂得玩"金錢政治"(自有政治鬥爭以來,貪污與賄賂是形影不離的),終於釋放張儀回秦。屈原知悉後,大為震驚。他斥楚懷王聽信讒言,楚國必遭殃,他說不殺張儀,楚國危矣!
屈原與楚懷王同一姓氏,原名屈平。初時頗得楚懷王信任,委為"左徒"(地位只低宰相一級,相等於國務卿或外交部長之職。"史記"的"屈原列傳"中這樣形容屈原:"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議國事;出則折遇賓客"。詎料因小人尚靳(上官大夫,被張儀收買者)向懷王打小報告,說盡屈原的壞話,終被懷王疏遠,並被貶為三闆大夫(掌管昭姓,屈姓及景姓三大家族的地方事務,即現今的地方議會部長)。
屈原在被貶期間,寫了多篇名著,其中最珍貴的是"離騷"(用詩歌形式寫成,被稱為楚辭,以有別于春秋時代的詩經),這篇作品陰差陽錯地成為楚辭的創始者而永垂不朽。最令屈原惋惜的是楚懷王不聽他的勸告,竟親自到秦國"言歸於好",結果中計死於異國。
有歷史說是懷王的兒子頃襄王與官員勾結,慫恿其父王到秦國送死,好讓他能登上王位。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屈原天真地以為會重被重用,但包圍在新君左右的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尚靳斷其後路,並進言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在外,永不得回楚國。於是他被迫離開楚國(今湖北省),沿著長江流浪。一路輾轉,顛沛流離,來到湖南的洞庭湖,前後九年之久,悒悒不得志,只能寄情於寫作。因此除了離騷外,又留下《九章》、《天問》的不朽篇章。
當他穿過洞庭湖抵達湘西山區,他的國家(楚國)也快被秦國滅亡了,悲憤之情,又不能有所作為,他終於選擇在湖南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投水殉國,臨死前寫下《懷沙》和《惜往日》的詩篇。
投江自盡這一天剛好是五月初五,也是屬於楚國之地。老百姓深知即將當"亡國奴",因而懷念起屈原一生忠君愛國,竟落得如此下場悲憤之情,油然而生。為不忍屈原死得不明不白,便用船四處尋找,更用棕子投河餵魚,希望屈原不會葬身魚腹之中。這一良苦用心,是救不回屈原的生命,但我們推測當時的老百姓因未充份教化,相信是要打撈起屈原的屍體,讓他早日登天,屈原在生之時,雖不十分迷信,但他也曾幻想人能乘龍登天,到另一個世界舒展抱負。
在政治上,屈原不是一個成功者,卻是成仁者。在歷史不論成敗底下,屈原一生事蹟被史記載入史冊中,散發出的歷史光芒一直照耀在古今人。人的一生能有此英名永恆,確是不枉此生。
屈原不枉此生
我們雖未能看到屈原的政治成功史,但他的為官清廉,正值不阿,敢於向上頭諫言的情操是少數人能夠做到的。有人為保官位,昧著良心奉承上司,甚至出賣民族利益,而屈原精神顯示不同流合污。"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成為一個光輝的榜樣。
如果我們在紀念端午節時省思今時今日的世界及周圍政治。會驚訝地發現歷史原來是不斷地重複上演,儘管時移勢易,正與邪之間卻在歷史中打滾。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對屈原有如下的評價:"他對現社會有極端的愛戀,又極端的厭惡。他有冰冷的頭腦,會剖析哲理,又有火熱的感情,終日自煎自焚。他絕對不肯同流合污,但個人力量又不能改變社會,故終其身與惡勢力鬥爭。最後力竭而自殺,他的自殺是他個性最剛烈和最純潔之全部相結合的表現。若不是有這樣的個性,斷不可能留下這樣的文學。也惟有一死,才能使其人格與文學永垂不朽。
也許屈原是消極的,但他不願做"亡國奴",終其一生為楚國人,也給後世留下可歌可泣的詩篇,也因此他被判定為一位愛國詩人。由於他不屬於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人物,也在政治和文學上自成一格,因此被冠以愛國詩人。
我們紀念屈原,與其只紀念他的行為,不如探索其精神更有時代的意義!

DRAGON BOAT FESTIVAL
Fifth Moon, Day 5
This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uen Ng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a popular Chinese national hero, Qu Yuan, who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 Lo River over 2,000 years ago to protest against the corrupt rulers. Legend says that as townspeople attempted to rescue him, they beat drums to scare fish away and threw dumplings into the sea to keep the fish from eating Qu Yuan's body.
The real highlight of the festival is the fierce dragon boats racing in a lively, vibrant spectacle. Teams race the elaborately decorated dragon boats to the beat of heavy drums. The special boats, which measure more than 10 metres, have ornately carved and painted "dragon&;quot; heads and tails, and each carries a crew of 20-22 paddlers.
Participants train in earnest for the competition. Sitting two abreast, with a steersman at the back and a drummer at the front, the paddlers race to reach the finishing line, urged on by the pounding drums and the roar of the crowds.
Today, festival activities recall this legendary event. People eat rice-and-meat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many look forward to swimming or even simply dipping their hands in the water.
2007-01-21 5:20 pm
每年紀念屈原

不過,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則是1953年的事,距離他逝世已有二千餘年。不知是西方文化後知後覺抑或是對中國文人有所偏見?

我們也不必爭議屈原的真正出生年代,但不爭的是他是戰國時代的人(距離今天已有二千三百餘年)。讓我們先看看他出身的歷史政治背景:他出生前約三十年,楚國有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主張收回封地、減少俸祿、裁減政府官員、培育精英,以期從奴隸時代過度到封建社會。衝撞了地主貴族的利益,終告失敗。

約莫三十餘年後,秦國出了個商鞅,推行"商鞅變法"(當年屈原大概只有5歲或10歲)遂告成功,使秦國走進封建社會而國富民強。

所謂戰國時代(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0年,歷時183年),有了七國爭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懷鬼胎,莫不想把對方吃掉。這個時候出了兩位政治名嘴。一個是蘇秦,另一個是張儀。蘇秦主張"合縱法",促成六國聯合抗秦。因此歷史上有所謂"六國大封相",是指蘇秦授命成為六國的宰相(形式上的,即今日的所謂軍國顧問較為恰當),可惜合縱鬆弛,六國並不真正的團結,於是秦國的張儀就用"連橫法"攻破"合縱法"。他採取的戰略是遠交近攻,尤其挑撥楚國與齊國絕交,答應獻地六百里予楚。楚懷王果然上當。屈原看在眼裡,很是不滿。他是極力反對張儀的連橫,並認為統一天下的應該是楚國而不是秦國。可惜楚懷王聽信親信的話,疏遠屈原。

張儀詭計成功時,就是蘇秦滅亡日。可是,當楚懷王要拿獻地時,張儀竟說那里有六百里這麼大,不過是他自己的封地六里吧了,楚國真的上當了。

楚懷王大怒,聲言非得食張儀之肉不可,但身為秦國宰相的張儀,又巧妙使出另一詭計,讓秦惠王放他去楚國做人質,以消楚懷王心痛之恨。他使用的方法是收買楚懷王的愛妾和親近的人,讓他們在楚懷王面前說好話。由此可見張儀在二千多年前已懂得玩"金錢政治"(自有政治鬥爭以來,貪污與賄賂是形影不離的),終於釋放張儀回秦。屈原知悉後,大為震驚。他斥楚懷王聽信讒言,楚國必遭殃,他說不殺張儀,楚國危矣!

屈原與楚懷王同一姓氏,原名屈平。初時頗得楚懷王信任,委為"左徒"(地位只低宰相一級,相等於國務卿或外交部長之職。"史記"的"屈原列傳"中這樣形容屈原:"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議國事;出則折遇賓客"。詎料因小人尚靳(上官大夫,被張儀收買者)向懷王打小報告,說盡屈原的壞話,終被懷王疏遠,並被貶為三闆大夫(掌管昭姓,屈姓及景姓三大家族的地方事務,即現今的地方議會部長)。

屈原在被貶期間,寫了多篇名著,其中最珍貴的是"離騷"(用詩歌形式寫成,被稱為楚辭,以有別于春秋時代的詩經),這篇作品陰差陽錯地成為楚辭的創始者而永垂不朽。最令屈原惋惜的是楚懷王不聽他的勸告,竟親自到秦國"言歸於好",結果中計死於異國。

有歷史說是懷王的兒子頃襄王與官員勾結,慫恿其父王到秦國送死,好讓他能登上王位。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屈原天真地以為會重被重用,但包圍在新君左右的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尚靳斷其後路,並進言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在外,永不得回楚國。於是他被迫離開楚國(今湖北省),沿著長江流浪。一路輾轉,顛沛流離,來到湖南的洞庭湖,前後九年之久,悒悒不得志,只能寄情於寫作。因此除了離騷外,又留下《九章》、《天問》的不朽篇章。

當他穿過洞庭湖抵達湘西山區,他的國家(楚國)也快被秦國滅亡了,悲憤之情,又不能有所作為,他終於選擇在湖南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投水殉國,臨死前寫下《懷沙》和《惜往日》的詩篇。

投江自盡這一天剛好是五月初五,也是屬於楚國之地。老百姓深知即將當"亡國奴",因而懷念起屈原一生忠君愛國,竟落得如此下場悲憤之情,油然而生。為不忍屈原死得不明不白,便用船四處尋找,更用棕子投河餵魚,希望屈原不會葬身魚腹之中。這一良苦用心,是救不回屈原的生命,但我們推測當時的老百姓因未充份教化,相信是要打撈起屈原的屍體,讓他早日登天,屈原在生之時,雖不十分迷信,但他也曾幻想人能乘龍登天,到另一個世界舒展抱負。

在政治上,屈原不是一個成功者,卻是成仁者。在歷史不論成敗底下,屈原一生事蹟被史記載入史冊中,散發出的歷史光芒一直照耀在古今人。人的一生能有此英名永恆,確是不枉此生。

屈原不枉此生

我們雖未能看到屈原的政治成功史,但他的為官清廉,正值不阿,敢於向上頭諫言的情操是少數人能夠做到的。有人為保官位,昧著良心奉承上司,甚至出賣民族利益,而屈原精神顯示不同流合污。"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成為一個光輝的榜樣。如果我們在紀念端午節時省思今時今日的世界及周圍政治。會驚訝地發現歷史原來是不斷地重複上演,儘管時移勢易,正與邪之間卻在歷史中打滾。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對屈原有如下的評價:"他對現社會有極端的愛戀,又極端的厭惡。他有冰冷的頭腦,會剖析哲理,又有火熱的感情,終日自煎自焚。他絕對不肯同流合污,但個人力量又不能改變社會,故終其身與惡勢力鬥爭。最後力竭而自殺,他的自殺是他個性最剛烈和最純潔之全部相結合的表現。若不是有這樣的個性,斷不可能留下這樣的文學。也惟有一死,才能使其人格與文學永垂不朽。

也許屈原是消極的,但他不願做"亡國奴",終其一生為楚國人,也給後世留下可歌可泣的詩篇,也因此他被判定為一位愛國詩人。由於他不屬於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人物,也在政治和文學上自成一格,因此被冠以愛國詩人。

我們紀念屈原,與其只紀念他的行為,不如探索其精神更有時代的意義!
2007-01-21 5:15 pm
端午節有兩個特點,一是裹棕子,二是賽龍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習俗流傳下來沿至今天,華人社會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很多人知道這是紀念中國一代愛國詩人屈原,但人們一般上不去追究其歷史意義和它對現今世界的實質意義。

我藉這個機會講一講屈原的故事,或許有助於我們對周圍的政治環境有進一步的認識。屈原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偉大詩人,但他的實際生歿年代則無法肯定,大概是離開我們太久遠了。有歷史說屈原生於公元前343年(楚宣王27年),歿於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時)5月5日。

享年65歲。又有史書說他生於公元前353年,死於公元前284年,享年69歲。更有史家指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278年,享年62歲。雖然如此,史家都一直認定他是死於五月五日,也確定歷史上實有其人。他享有的歷史地位遠比任何詩人還要高,也蓋過許許多多的政治家和哲學思想家,因為尚未有第二個文人能夠像屈原那樣每年都有一個節日來紀念他,從未間斷。

每年紀念屈原

不過,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則是1953年的事,距離他逝世已有二千餘年。不知是西方文化後知後覺抑或是對中國文人有所偏見?

我們也不必爭議屈原的真正出生年代,但不爭的是他是戰國時代的人(距離今天已有二千三百餘年)。讓我們先看看他出身的歷史政治背景:他出生前約三十年,楚國有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主張收回封地、減少俸祿、裁減政府官員、培育精英,以期從奴隸時代過度到封建社會。衝撞了地主貴族的利益,終告失敗。

約莫三十餘年後,秦國出了個商鞅,推行"商鞅變法"(當年屈原大概只有5歲或10歲)遂告成功,使秦國走進封建社會而國富民強。

所謂戰國時代(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0年,歷時183年),有了七國爭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懷鬼胎,莫不想把對方吃掉。這個時候出了兩位政治名嘴。一個是蘇秦,另一個是張儀。蘇秦主張"合縱法",促成六國聯合抗秦。因此歷史上有所謂"六國大封相",是指蘇秦授命成為六國的宰相(形式上的,即今日的所謂軍國顧問較為恰當),可惜合縱鬆弛,六國並不真正的團結,於是秦國的張儀就用"連橫法"攻破"合縱法"。他採取的戰略是遠交近攻,尤其挑撥楚國與齊國絕交,答應獻地六百里予楚。楚懷王果然上當。屈原看在眼裡,很是不滿。他是極力反對張儀的連橫,並認為統一天下的應該是楚國而不是秦國。可惜楚懷王聽信親信的話,疏遠屈原。

張儀詭計成功時,就是蘇秦滅亡日。可是,當楚懷王要拿獻地時,張儀竟說那里有六百里這麼大,不過是他自己的封地六里吧了,楚國真的上當了。

楚懷王大怒,聲言非得食張儀之肉不可,但身為秦國宰相的張儀,又巧妙使出另一詭計,讓秦惠王放他去楚國做人質,以消楚懷王心痛之恨。他使用的方法是收買楚懷王的愛妾和親近的人,讓他們在楚懷王面前說好話。由此可見張儀在二千多年前已懂得玩"金錢政治"(自有政治鬥爭以來,貪污與賄賂是形影不離的),終於釋放張儀回秦。屈原知悉後,大為震驚。他斥楚懷王聽信讒言,楚國必遭殃,他說不殺張儀,楚國危矣!

屈原與楚懷王同一姓氏,原名屈平。初時頗得楚懷王信任,委為"左徒"(地位只低宰相一級,相等於國務卿或外交部長之職。"史記"的"屈原列傳"中這樣形容屈原:"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議國事;出則折遇賓客"。詎料因小人尚靳(上官大夫,被張儀收買者)向懷王打小報告,說盡屈原的壞話,終被懷王疏遠,並被貶為三闆大夫(掌管昭姓,屈姓及景姓三大家族的地方事務,即現今的地方議會部長)。

屈原在被貶期間,寫了多篇名著,其中最珍貴的是"離騷"(用詩歌形式寫成,被稱為楚辭,以有別于春秋時代的詩經),這篇作品陰差陽錯地成為楚辭的創始者而永垂不朽。最令屈原惋惜的是楚懷王不聽他的勸告,竟親自到秦國"言歸於好",結果中計死於異國。

有歷史說是懷王的兒子頃襄王與官員勾結,慫恿其父王到秦國送死,好讓他能登上王位。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屈原天真地以為會重被重用,但包圍在新君左右的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尚靳斷其後路,並進言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在外,永不得回楚國。於是他被迫離開楚國(今湖北省),沿著長江流浪。一路輾轉,顛沛流離,來到湖南的洞庭湖,前後九年之久,悒悒不得志,只能寄情於寫作。因此除了離騷外,又留下《九章》、《天問》的不朽篇章。

當他穿過洞庭湖抵達湘西山區,他的國家(楚國)也快被秦國滅亡了,悲憤之情,又不能有所作為,他終於選擇在湖南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投水殉國,臨死前寫下《懷沙》和《惜往日》的詩篇。

投江自盡這一天剛好是五月初五,也是屬於楚國之地。老百姓深知即將當"亡國奴",因而懷念起屈原一生忠君愛國,竟落得如此下場悲憤之情,油然而生。為不忍屈原死得不明不白,便用船四處尋找,更用棕子投河餵魚,希望屈原不會葬身魚腹之中。這一良苦用心,是救不回屈原的生命,但我們推測當時的老百姓因未充份教化,相信是要打撈起屈原的屍體,讓他早日登天,屈原在生之時,雖不十分迷信,但他也曾幻想人能乘龍登天,到另一個世界舒展抱負。

在政治上,屈原不是一個成功者,卻是成仁者。在歷史不論成敗底下,屈原一生事蹟被史記載入史冊中,散發出的歷史光芒一直照耀在古今人。人的一生能有此英名永恆,確是不枉此生。

屈原不枉此生

我們雖未能看到屈原的政治成功史,但他的為官清廉,正值不阿,敢於向上頭諫言的情操是少數人能夠做到的。有人為保官位,昧著良心奉承上司,甚至出賣民族利益,而屈原精神顯示不同流合污。"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成為一個光輝的榜樣。

如果我們在紀念端午節時省思今時今日的世界及周圍政治。會驚訝地發現歷史原來是不斷地重複上演,儘管時移勢易,正與邪之間卻在歷史中打滾。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對屈原有如下的評價:"他對現社會有極端的愛戀,又極端的厭惡。他有冰冷的頭腦,會剖析哲理,又有火熱的感情,終日自煎自焚。他絕對不肯同流合污,但個人力量又不能改變社會,故終其身與惡勢力鬥爭。最後力竭而自殺,他的自殺是他個性最剛烈和最純潔之全部相結合的表現。若不是有這樣的個性,斷不可能留下這樣的文學。也惟有一死,才能使其人格與文學永垂不朽。

也許屈原是消極的,但他不願做"亡國奴",終其一生為楚國人,也給後世留下可歌可泣的詩篇,也因此他被判定為一位愛國詩人。由於他不屬於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人物,也在政治和文學上自成一格,因此被冠以愛國詩人。

我們紀念屈原,與其只紀念他的行為,不如探索其精神更有時代的意義!
2007-01-21 5:07 pm
DRAGON BOAT FESTIVAL

Fifth Moon, Day 5

This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uen Ng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a popular Chinese national hero, Qu Yuan, who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 Lo River over 2,000 years ago to protest against the corrupt rulers. Legend says that as townspeople attempted to rescue him, they beat drums to scare fish away and threw dumplings into the sea to keep the fish from eating Qu Yuan's body.

The real highlight of the festival is the fierce dragon boats racing in a lively, vibrant spectacle. Teams race the elaborately decorated dragon boats to the beat of heavy drums. The special boats, which measure more than 10 metres, have ornately carved and painted "dragon" heads and tails, and each carries a crew of 20-22 paddlers.

Participants train in earnest for the competition. Sitting two abreast, with a steersman at the back and a drummer at the front, the paddlers race to reach the finishing line, urged on by the pounding drums and the roar of the crowds.

Today, festival activities recall this legendary event. People eat rice-and-meat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many look forward to swimming or even simply dipping their hands in the water.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4: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1000051KK008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