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如何動搖唐朝盛世的根基

2007-01-21 8:41 am
安史之亂如何動搖唐朝盛世的根基(use chinese answer)(need to have personal opinion)

回答 (4)

2007-01-21 9:01 am
✔ 最佳答案
唐代經過一些安定繁榮的日子後,唐玄宗未能居安思危,而且疏於政事。自從改年號天寶,唐代國祚逐漸減短,這也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我認為這場戰爭的發生,唐玄宗應負上最大的責任。

由改年號天寶開始,唐玄宗只懂耽於逸樂,寵愛楊貴妃,及重用奸臣李林甫、庸碌的楊國忠,令朝政日走下坡。安祿山亦得玄宗信任,甚至委派他當多處節度使。這引狼入室的舉動,使安祿山有機可乘;他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

以上一切都是唐玄宗親手種下的禍根,令國家日益腐敗,更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故此,唐玄宗應為安史之亂負上最大的責任。

...............................................................................................................................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2007-01-23 1:03 am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入衰的關鍵事件,其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政治方面:

1. 藩鎮割據:亂平後,朝廷對叛將仍採安撫手段,因此安史餘黨仍據黃河下游南北區,唐室又不敢撤消內地兵鎮,因此兵鎮遍及全國。而且朝廷又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各授以鎮帥,地方軍力繼續擴張,遂演變成藩鎮據割之局面。(史學家陳寅恪曾言:「安史之霸業,雖俱失敗,而其部將所統之民眾,依舊保持勢力與中央政府對抗,以迄於唐室之滅亡。」)



B. 經濟方面:

1. 物價飛漲:安史之亂後,社會上物質短缺,物價飛漲,如米價比開元時期上漲300倍,人民生活困苦。

2. 稅制破壞:由於戰亂,戶籍散失,租庸調制遭受破壞,國庫收入大減,政府不得不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作彌補,使百姓負擔奇重。



C. 社會方面:

1. 人口減少:安史與唐軍的交戰區域十分廣大,人民不死於戰亂,則流亡他地,遂出現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之情況。

2. 文化南移:長期的戰亂使北方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破壞,而淮南、江南等地則未受太大影響。因此唐室的財政收入漸有賴南方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南移。



D. 邊防方面:

1. 回紇擾邊:回紇自恃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日益驕橫,勒索財帛,並常擾亂中國邊境。

2. 邊防空虛:由於唐之國勢衰弱,且天可汗的威信大不如前,邊區遂經常受到騷擾。安史之亂時,西北邊防的精銳部隊,被唐室南調平亂,形成邊防空虛,南詔、契丹及吐蕃乘虛入侵,河西、隴右盡為外族所有。
2007-01-21 2:28 pm
政治的動搖
藩鎮坐大:
肅宗為了安撫安、史部將,一概封為節度史,各自割據一方,保存實力,開啟了藩鎮坐大的禍害。

宦官干政:
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有功,贏得肅宗寵信,後掌禁軍,權力更大。宦官弄權成為唐代後期的一個常見的現象。

外族入侵:
安史之亂時期,朝廷抽調邊疆軍隊平亂,邊防空虛,外族(契丹、吐蕃、南詔)不斷入侵。

經濟的動搖
南方繁榮: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對北方經濟有極大的損害。相反的,南方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經濟繼續發展。結果,中國的經濟重心便向南遷移。

民生困苦:
戰亂期間,不少人民死亡或流亡異鄉,戶籍散亂,租庸調制度失效,嚴重影響國家稅收。而且,物價膨脹,人民生活更為困苦。

3.3 文化的動搖
文化重心南移:
北方戰亂,中國文化的發源地(特別是長安與洛陽兩大古都)受到重大的破壞,文化重心因而南移。
2007-01-21 8:56 am
安史之亂動搖唐朝盛世的根基, 是唐朝由盛入衰的關鍵事件,其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政治方面:

1. 藩鎮割據:亂平後,朝廷對叛將仍採安撫手段,因此安史餘黨仍據黃河下游南北區,唐室又不敢撤消內地兵鎮,因此兵鎮遍及全國。而且朝廷又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各授以鎮帥,地方軍力繼續擴張,遂演變成藩鎮據割之局面。(史學家陳寅恪曾言:「安史之霸業,雖俱失敗,而其部將所統之民眾,依舊保持勢力與中央政府對抗,以迄於唐室之滅亡。」)

B. 經濟方面:

1. 物價飛漲:安史之亂後,社會上物質短缺,物價飛漲,如米價比開元時期上漲300倍,人民生活困苦。

2. 稅制破壞:由於戰亂,戶籍散失,租庸調制遭受破壞,國庫收入大減,政府不得不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作彌補,使百姓負擔奇重。

C. 社會方面:

1. 人口減少:安史與唐軍的交戰區域十分廣大,人民不死於戰亂,則流亡他地,遂出現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之情況。

2. 文化南移:長期的戰亂使北方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破壞,而淮南、江南等地則未受太大影響。因此唐室的財政收入漸有賴南方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南移。

D. 邊防方面:

1. 回紇擾邊:回紇自恃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日益驕橫,勒索財帛,並常擾亂中國邊境。

2. 邊防空虛:由於唐之國勢衰弱,且天可汗的威信大不如前,邊區遂經常受到騷擾。安史之亂時,西北邊防的精銳部隊,被唐室南調平亂,形成邊防空虛,南詔、契丹及吐蕃乘虛入侵,河西、隴右盡為外族所有。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3: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1000051KK002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