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未能出嫁的女子稱之為『嫁杏無期』?

2007-01-21 7:41 am
點解未能出嫁的女子稱之為『嫁杏無期』?

回答 (4)

2007-01-21 11:50 am
✔ 最佳答案
點解未能出嫁的女子稱之為『嫁杏無期』?
嫁杏無期︰不知一名少女何時結婚。
這是源自龐之英的《文昌雜錄》中的一個故事,以下是引文:
宋代李冠卿揚州所居堂前有杏樹一株,花多而不實,如“絕代”佳人。一媒姥說:“來春與你嫁了此杏!”冬日,忽攜酒一樽來,說是婚家撞門酒,乃索處女紅裙一條系在杏上,然後奠酒辭祝再三,春果結子無數。(宋·龐元英《文昌雜錄》)
這是說宋朝時朝議大夫李冠卿在楊州住宅的門前,有一株大杏樹,每年都會開很多花,卻從不結果,有如“絕代”佳人。一天,有一位媒婆表示明年春天前要將杏樹嫁出去。
冬天時,媒婆帶了一樽撞門酒(男家迎娶女家的禮酒),借了一個未嫁姑娘的裙綁在樹上,奠酒祝福,一年後杏樹竟然開花結果,因此嫁杏成為女子結婚的代名詞。
~~~~~~~~~~~~
後來清初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也有近似講法,指出只要把未嫁姑娘的裙綁在杏樹上,也會結子累累:

“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予初不信,而試之果然”。

李漁還給杏起名為風流樹。

嫁杏時的祝詞,更能揭示這一巫俗的真實用意。其詞云:“森森柯幹,簇簇繁陰;我今嫁汝,萬億子孫”,蓋視果木為處子,不嫁便不能生兒育女。

http://www.cnzao.com/new_view.asp?id=2882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1minchinese/04_a1.htm
2015-09-30 11:13 am
自從失戀後,看到路上成雙成對,就格外放閃,嘴巴瀟灑說只是少一個人來愛,但不可否認還是希望可以多多認識新的朋友,
往認真爬文3個月以上,終於找到隱藏在網路中,傳說中的李姐,
在今年3月初就預約來找,果然是口碑相傳,不做廣告的,我排第3次就遇到雙方非常有感覺的,目前是暫停排約,
李姐那邊可以暫停排約1次,會員時間可以展延拉長時間,也在這段時間可以觀察對方.
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2007-01-21 5:17 pm
點解未能出嫁的女子稱之為『嫁杏無期』?

嫁杏無期︰不知一名少女何時結婚。

這是源自龐之英的《文昌雜錄》中的一個故事,以下是引文:

宋代李冠卿揚州所居堂前有杏樹一株,花多而不實,如“絕代”佳人。一媒姥說:“來春與你嫁了此杏!”冬日,忽攜酒一樽來,說是婚家撞門酒,乃索處女紅裙一條系在杏上,然後奠酒辭祝再三,春果結子無數。(宋·龐元英《文昌雜錄》)

這是說宋朝時朝議大夫李冠卿在楊州住宅的門前,有一株大杏樹,每年都會開很多花,卻從不結果,有如“絕代”佳人。一天,有一位媒婆表示明年春天前要將杏樹嫁出去。

冬天時,媒婆帶了一樽撞門酒(男家迎娶女家的禮酒),借了一個未嫁姑娘的裙綁在樹上,奠酒祝福,一年後杏樹竟然開花結果,因此嫁杏成為女子結婚的代名詞。

~~~~~~~~~~~~

後來清初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也有近似講法,指出只要把未嫁姑娘的裙綁在杏樹上,也會結子累累:



“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予初不信,而試之果然”。



李漁還給杏起名為風流樹。



嫁杏時的祝詞,更能揭示這一巫俗的真實用意。其詞云:“森森柯幹,簇簇繁陰;我今嫁汝,萬億子孫”,蓋視果木為處子,不嫁便不能生兒育女。
2007-01-21 7:47 am




「摽梅」和「嫁杏」








香港人口比例已呈男女失衡的態勢。其結果必然是嫁娶的困難,待婚的年齡向上移。
未能成婚的適婚男子俗稱「王老五」,經濟條件極佳的未婚男士稱為「鑽石王老五」。至於大齡待婚女子,則常以「摽梅已過」或「嫁杏無期」來形容之。
「摽梅」是很生僻的詞,這個「摽」字除了構成「摽梅」之外,別處用不著它,因此常被誤寫為「標梅」。即使依樣畫葫蘆,寫對了「摽梅」,也未必能解。
「摽梅」出自《詩經.召南》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就是說,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只剩七個梅子了;要找丈夫麼,快趁吉日良辰。這個「摽」字,就是打或擊落。以上詩句表現女子求嫁的心情。已過,那就更焦急了。
「嫁杏無期」的「嫁杏」,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家堂前的杏樹只開花而不結子,有個媒婆替杏樹遣嫁,為杏樹披上嫁衣,設酒宴祝禱,明年,杏樹果然開花結子了,這就是「嫁杏」。
成語用得適切,可予人很多想像空間。這兩句成語對適齡待嫁女子的焦急心情描寫得很貼切。只是不可把「摽梅」寫成「標梅」就是了。我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莫嗟「摽梅已過」。


收錄日期: 2021-05-01 23:03: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0000051KK054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