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問題[急]

2007-01-20 11:00 pm
1.本地人來自什麼地方?聚居在何處?

2.本地人的發展歷史及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3.本地人有什麼獨特之處?

4.本地人值得保存的傳統及文化特徵是什麼?

5.本地人的來源及分佈情況是怎樣的??


以上,,,,請盡快為我解答!!!
我後日要交個project...好需要呢d資料~~~

回答 (1)

2007-01-21 12:12 am
✔ 最佳答案
本地人一般是指香港的居民,而並不取決於其種族或國籍。「香港人」,en:Hong Konger 在中文和英語上沒有法律的定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指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或者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準,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甚至是單純以香港為家的人。

族裔
華人
華人佔香港人口的絕大多數,在香港居住的華人普遍都會自稱為香港人。大部分居港華人都是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初從中國內地移居香港的,亦有一直居住在現時新界地區的原居民。

性格
由於香港並非社會主義的城市,自從英國管治以來,都是奉行高度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雖然政府設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安全網,但生活保障始終不及西方福利主義國家。所以香港人流行一句俗語:「手停就口停。」意思是指如果沒有工作賺錢即「手停」,之後因為無錢所以會三餐不繼,因而會「口停」。香港人的生活及勞工保障不足,所以大都非常勤奮,工作時間通常極長,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亦極為普遍,而且愛動腦筋及變通經營生意。香港夜生活聞名,晚上的旺角、尖沙咀和銅鑼灣一帶相當繁盛,縱使深夜時份,人流仍很多,深至三、四時街上仍有人。交通服務方面也有所配合,除了的士外,個別小巴和巴士路線還提供通宵服務,為通宵達旦的人提供服務。香港在英國管治時期,推行高地價政策,所以地價之高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而世界上租金最貴的舖位,就在銅鑼灣的一個不足100平方英呎的小吃檔位。地價高,香港人住屋的價格也非常昂貴。以2005年來算,私人高樓住宅平均樓價約為每平方英呎4,000港元,逾10,000港元的也不少,而且樓價是以住宅單位的建築面積計算,但實際可用的實用面積,卻往往最多祇是建築面積的80%,低至60-70%也極之常見。所以不少香港人會以畢生的精力去償還樓宇按揭(供樓),直到退休時才把樓宅供斷,向銀行贖回。香港人的薪金算是不低,但實質有不少港人的薪金全用在供樓上。所以香港人的生活是「生活指數高,居住環境不好」。因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未能適應,因而患上抑鬱症。不過亦因此,造就了數位舉世聞名的地產超級富豪。雖然政府設有公屋和居屋等房屋福利,但在維護地產商利益下,這些福利不斷受到削減。公屋的申請資格變得相當嚴苛,多次調低入息上限,幾乎要達赤貧方符合申請資格(參見1),而且即使成功申請,亦通常會被編往東涌、天水圍等偏遠地區。居屋更已永久停建,最後一批已建成的未出售居屋,甚至不惜丟空數年才出售。所以不少香港人,尤其年輕一輩,均未能享用這些房屋福利,被逼以畢生的精力去供樓。香港人亦樂善好施,對於不少的慈善機構力樂於捐款,例如紅十字會、東華三院等。而每當中國內地或世界出現大災難,香港人都會當仁不讓捐款的,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南亞海嘯),香港人的人口平均捐款是全球之冠,無出其右。足證香港人普遍都是樂於助人的。

少數族裔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主要有以下類型:
歐美白人 - 以在英治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少部份能操流利廣州話。通常是專業人士、大企業或政府部門的高層要員,如董事長、行政總裁、政府高官、督察或更高級的警官、法官、律師、醫生、大學教授等;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有少量英國人離港回英,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中國籍,成為有資格申請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人約13,490人。
日本人 - 通常是商人或日資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發展事業的跳板。有部份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的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州話,並入讀本地主流學校。不過,如果他們不打算在港永久性定居,則通常會安排子女入讀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日發展。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人。
中國內地人 - 通常是與香港男士結婚的中國內地女士和其子女。官方稱謂是「新來港定居人士」,坊間通常稱為「大陸人」或「大陸新移民」。 香港自英國管治以來,一直都有不少中國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現時更每天均有150名中國內地人移民來港定居。他們雖然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通常要在香港生活一段頗長時期,才能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及操較純正口音的廣州話。
南亞人 - 通常是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在數十至百多年前,曾有大量南亞人來港當警員,現在其後裔則以從事銀行護衛員和建造工人等藍領職業為主,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他們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份甚至能操流利廣州話。
東南亞人 - 通常是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當中以菲律賓人最多。絕大部份是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工作、能操流利英語的女士,少部份操流利廣州話。這些人在香港通常只是受僱當家庭傭工性質,賺到足夠的金錢就衣錦還鄉,並無在港落地生根的打算。此外,亦有極少部份是香港男士的妻子。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人數,分別約130,000和110,000人。

種族歧視
不同的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受到的對待也截然不同:
歐美白人和日本人 - 由於這些人在香港通常身居高薪厚職,加上香港社會普遍崇拜歐美日先進國家的文化、科技和經濟成就,所以這些人通常不單不會受到歧視,相反普遍受到相當的尊重和禮待,地位非常崇高。在他們面前,主流華人居民有時反而成為被歧視的一群。即使他們不懂閱讀和書寫中文、不懂聽及說廣州話、或有任何不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的情況,亦甚少會惹人非議。主流社會觀念甚至認為,主流華人居民和他們相處時,應該放下自己的生活習慣方式,反過來處處遷就和迎合他們,例如一群主流華人居民當中,夾雜了一名這類人,為了遷就他一人,全部要以英語/日語對話,否則就是「沒有禮貌」、「不尊重人家」。
中國內地人 - 雖然他們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他們被主流社會視為來自貧窮落後地區的一群,又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而且通常學歷不高,即使持有高學歷,亦往往是中國內地的學歷,在香港亦未必獲承認(香港只承認英聯邦國家的學歷),結果淪為低學歷低技術人士,在香港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也只能是一些待遇奇差的低技術工種。而且他們若以此糊口,會被指為加劇勞工市場競爭,拖低工人薪酬待遇水準;若不工作,向政府領取綜援維生,又會被斥責為浪費納稅人金錢的社會負累。總括而言,他們在香港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是被主流社會看不起的一群。
南亞人 - 和中國內地人一樣,都是被主流社會視為來自貧窮落後地區的一群。而且他們和主流社會的文化差異,比中國內地人更甚,例如大部份都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甚至不懂說和聽廣州話,膚色較主流華人居民明顯為黑等。所以他們無論在求職、工作以至日常生活,都受到比中國內地人更嚴重的歧視,成為了香港的弱勢社群。
東南亞人 - 和南亞人大致相同,但這些人絕大部份從事家庭傭工工作,獲僱主聘請才會到港,加上政府對這些外籍家庭傭工的保障,比對香港本地僱員的保障還要好得多,他們從事家庭傭工的待遇,往往比香港本地基層僱員更佳,所以大致上沒有求職和工作上的問題。亦由於其工作性質,使她們得以深入主流社會家庭,因而拉近他們和主流社會的距離,所以他們受歧視的程度,較南亞人略輕。
雖然中國內地人、南亞人和東南亞人在香港受到一到的種族歧視,但香港從未發生過種族暴力事件,從來沒有政黨和團體鼓吹法西斯主義和排外主義,加上香港社會百多年來一直華洋共處,世界各地的人種也會到港經商或謀生,所以香港沒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對比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香港的種族歧視並不嚴重。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55: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20000051KK022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