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如何分辨,如何知道,後果

2007-01-20 4:20 am
愛滋病如何分辨,如何知道,後果

回答 (3)

2007-01-20 4:24 am
✔ 最佳答案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又稱為愛滋病,源自英語對該症候群全稱「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及其縮寫「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症候群,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1],而這種症候群可透過直接接觸黏膜組織(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門等或帶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道潤滑性分泌物(vaginal lubrication)、乳汁而傳染[2],[3],因此各種性行為、輸血、共用針頭、毒品的靜脈注射都是已知的傳染途徑,而懷孕的母體亦可藉由胎盤或胎兒出生後的哺育動作傳染給新生兒。
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4],而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衞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6月5日首度証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2500萬人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05年底世界上約有3860萬人正受到愛滋病的侵擾,僅該年便造成約3百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5]。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致病率(morbidity),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盛行率(prevelance)較嚴重的地區[6],且事實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a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目錄[隐藏]

1 歷史
2 HIV的感染
3 診斷

3.1 WHO disease staging system for HIV infection and disease
3.2 CDC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HIV infection
3.3 HIV test
4 愛滋病的致病機理
5 愛滋病病程與表現
6 預防愛滋病
7 治療愛滋病
8 否認愛滋病主義
9 兩種理論
10 現狀

10.1 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情況
10.2 香港的愛滋病情況
10.3 臺灣的愛滋病情況
11 參考文獻
12 參看
13 注解
14 外部連結

14.1 中國大陸地區
14.2 香港
14.3 台灣



歷史
HIV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在二十世紀初期曾一度被認為是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的HIV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確定愛滋病的來源就從黑猩猩到人類,或人類和黑猩猩的來源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科學研究發現,愛滋病最初是在西非傳播的,很可能存在一些個別的感染源,包括南美洲的一些地方。最早的已知HIV案例是在1959年,在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發現。其它的早期案例包括死於1969年的一個美國人,一個死於1976年的挪威海員。
愛滋病毒有二種: HIV-1, HIV-2。HIV-1 是最普遍流行。 HIV-2 則基本只在西部非洲地區。
請參看:美洲愛滋病情況,非洲愛滋病情況,亞洲愛滋病情況



HIV的感染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f/HIV-budding.jpg/300px-HIV-buddi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視野下可見,HIV-1病毒正從培養出來的淋巴球出芽,準備進一步散佈開來


主條目: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嚴重的病理呈現,主要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屬於一種反轉錄病毒,主要針對人類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進行感染並改變其運作模式,包括輔助型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壞細胞膜上具有CD4辨識蛋白特徵的T細胞(簡寫作CD4+T細胞)的結果最為嚴重,因為CD4+ 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細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現CD4辨識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種細胞死亡,導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低於200時,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平時不易感染健康人類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於受HIV感染個體無法有效分辨敵我,最後導致嚴重的各種感染症,總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7]。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現症狀的潛伏過程的中位數約為9至10年,自正式出現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時間的中位數亦僅有9.2個月[8]然而,臨床觀察到的疾病進程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變異,短則兩週、長可達20年。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愛滋病毒所攻擊的免疫系統總體狀況,因此從感染開始到發病,甚至其變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動之間的互動所影響[9][10]。舉例而言,一般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因此相對於年輕患者而言,病程發展迅速的風險較高;醫療的品質和同時存在的感染症(如結核)也會使得HIV感染者處於較為不利的狀態[8][11][12]。此外,遺傳也左右了感染過程和感染後的狀況,有些人因帶有編號為CCR5-Δ32的突變基因,對特定的HIV病毒株具有抵抗力[13],由於HIV病毒在演化過程中會產生變異,不同品系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14][15][16]。
2007-01-20 4:28 am
愛滋病
愛滋病,又譯愛滋病注、愛之病,源自英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或「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AIDS,是一種能引起人體免疫系統衰退的傳染病。它是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或稱愛滋病病毒,HIV)引起的。這種病毒通過人體的體液諸如血液和精液進行傳染。最普遍的感染愛滋病的方式是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以及共用沒有消毒的靜脈注射針頭。治療血友病時使用了被病毒污染了的血液製品也是一種主要的傳播方式。
並不是所有感染了愛滋病病毒的人都會發生愛滋病。愛滋病通常是當免疫系統被破壞達到一定的水平後或出現了機會感染的癥狀後而確診的。機會感染是由微生物感染產生的疾病,通常在正常免疫系統的人體中不會發病。在達到愛滋病發病的癥狀前,被感染者只是被認為為愛滋病帶菌者。對免疫系統的破壞程度可以通過對HIV的攻擊目標——T輔助細胞的數目來量化。如果一個人體內的T細胞指數降到200,就表明患者需要進行治療了。
本病發病過程始終有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發熱表現,可屬中醫「溫熱病」範疇。
歷史


紅絲帶是國際間用來表示對抗愛滋病的標誌
HIV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併在二十世紀初期曾一度被認為是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的HIV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確定愛滋病的來源就從黑猩猩到人類,或人類和黑猩猩的來源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紅絲帶是國際間用來表示對抗愛滋病的標誌
科學研究發現,愛滋病最初是在西非傳播的,很可能存在一些個別的感染源,包括南美洲的一些地方。最早的已知HIV案例是在1959年,在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發現。其它的早期案例包括死於1969年的一個美國人,一個死於1976年的挪威海員。
愛滋病的致病機理
HIV通過感染CD4+ T細胞引起發病的。在白血球中有一種通常是協助免疫系統對感染作出應答的細胞CD4+ T。通過在CD4+ T細胞中繁殖,愛滋病病毒破壞了全身需要用來對抗病毒的免疫細胞。當愛滋病病毒把人體的CD4+ T 細胞破壞到一個極限水平,一些通常在人體內可以被控制的疾病就會發病。這些機會感染通常會引起死亡。
愛滋病病程與表現
愛滋病感染時, 多半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在幾天到幾個月後,可能出現輕微的急性症狀,如淋巴腺腫,脾腫,出汗,發熱,疲倦,皮疹,肌肉關節酸痛,喉嚨痛等.少數病人在相當早期出現中樞神經症狀.在急性期,身體開始有免疫反應,也就是代表實驗室能夠檢查出病人體內的抗體.
急性症狀消失後,接下來就進入沒有症狀的潛伏期,潛伏期可能長達十年以上.
等到免疫力越來越差, CD4細胞可能少於200/muL,病人開始出現卡波西氏肉瘤與伺機感染, 就進入了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愛滋病.卡波西氏肉瘤,卡氏肺囊蟲肺炎,鳥型結核菌, 巨細胞病毒等皆為常見的表現.
預防愛滋病
愛滋病完全可以通過下面的措施來預防。已知的愛滋病感染的途徑就是體液的交換。
•在所有的性行為中使用安全套(保險套或 condom )。肛交是一種高危行為。少數人通過和愛滋病感染者進行口交而通過傷口被感染,但這種方式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但是,無論如何,如果你希望絕對的安全,甚至在口交中也應當使用安全套。
•不要共用針頭。如果你需要諸如海洛因這樣的麻醉劑,不要和別人共用你的針頭,以及不要使用被人已經使用過的針頭。
•醫護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愛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員間、病人之間的傳播。通過針刺感染愛滋病的比率少於1比200。在針刺後使用抗愛滋病藥物進行消毒可以進一步減輕被感染的風險。
治療愛滋病
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治愈愛滋病,每年仍有許多的人死於愛滋病,特別是在缺乏有效療法和藥物的第三世界的人。現在昂貴的愛滋病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HIV病毒。預防愛滋病的疫苗仍在研製中,但進展很慢。
否認愛滋病主義
一些組織(特別在非洲)拒絕相信愛滋病的存在,認為它是西方國家用來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圖謀。這種對愛滋病本性的否認已經使得愛滋病危機複雜化,因為它拒絕對此進行討論及採取預防措施。直到目前,這種觀點在南非的非洲國民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中仍然很明顯。但已有跡象表明非洲國民議會已經反對否認愛滋病主義。
兩種理論
少數科學家繼續質疑HIV和愛滋病之間的關係,或HIV的存在。
諾貝爾獎得主,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一項重要的生物進展)的發明者,被譽為具有「近乎狂人的創造性」的Kary Mullis,聲明HIV並不 引起愛滋病。
有一些組織,例如包括了上百的「愛滋病不同意見者」的「重新評估HIV和AIDS理論科學團體(Scientific Group for Reappraising the HIV-AIDS hypothesis)」。他們報導他們通常拒絕參加愛滋病的會議。持這種意見的科學家從懷疑逆轉錄酶或愛滋病的的存在到流行學結論的測試方法,他們懷疑愛滋病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的存在以及批評常規愛滋病研究人員的方法。請參看:愛滋病重估運動。
現狀
到2002年為止,愛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沒有顯示出感染減慢的趨勢。據估計,全球有四千萬的愛滋病帶菌者,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已經死於與愛滋病有關的疾病,主要是肺結核。

地區
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或愛滋病患者總數(萬)- 新增感染者(萬)- 2003年死亡人數(萬)
非洲(撒哈拉以南) ' '
2,500-2,820300—340220—240
北非和中東
47-734.3—6.73.5—5
亞洲(南亞和東南亞)
460-82061—11033—59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70-13015—273.2—5.8
拉丁美洲
130-19012—184.9—7
加勒比
35-594.5—83—5
東歐和中亞
120-18018—282.3—3.7
西歐
52-683—40.26—0.34
北美
79-1203.6—5.41.2—1.8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1.2-1.80.07—0.1<0.01
合計3,400-4,600420—580250—350


估計全球愛滋病的死亡數字將達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數字。
在西方國家,由於對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率開始有減慢的跡象。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例如城市中的年輕男同性戀者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跡象。在英國,診斷為愛滋病的人數從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主要涉及到公眾健康工作者。伴隨著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愛滋病將仍然是一個問題。愛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為有了被證明能有效的壓制愛滋病毒的用於治療愛滋病的藥物(通常這種療法被稱為「雞尾酒療法」)。
然而在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狀況以及缺乏性教育都使得感染率保持高水平。一些非洲國家有高達25%的成人勞動力人口是愛滋病帶菌者。當這些人口表現出愛滋病時,他們將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時需要醫療保護。這很可能引起本地區社會和國家的衰退,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必須面對的困難。這個地區的很多政府多年來一直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直到現在才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工作。缺乏醫療保護,對疾病及其起因的無知,以及教育和治療的資金問題是第三世界愛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愛滋病情況
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次發現愛滋病是在1985年6月,從一名阿根廷游客身上發現,最後這位病人在協和醫院因併發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大陸地區已經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員。當年在雲南吸毒人群中發現愛滋病標志著中國愛滋病開始流行。
在大陸,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異性間的性行為和吸毒。近年來,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感染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已經進入了愛滋病感染的快速增長期。到1999年底,中國大陸所有省份都有愛滋病案例報告,說明愛滋病已經擴散到全國範圍。同時愛滋病感染人群也已經從高危人群開始擴散到社會各個階層。其中在性工作者和男同性戀者間的傳播速度也有增長的趨勢。到1999年底,中國大陸地區估計有愛滋病感染者50萬人。而聯合國已經向中國政府發出警告,要求中國政府採取緊急措施,以阻止愛滋病的蔓延。中國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對公眾進行愛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間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將導致政府對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的寬容。此外在1990年代初期,愛滋病傳播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血液傳播,到1990年代末賣血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各地重大採供血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從總體上看,中國愛滋病疫情仍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防治工作存在宣傳教育、疫情監測和干預措施不力;法律法規不健全;防治力量和技術手段落後;對防治工作認識不夠等問題。
2007-01-20 4:27 am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又稱為愛滋病,源自英語對該症候群全稱「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及其縮寫「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症候群,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1],而這種症候群可透過直接接觸黏膜組織(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門等或帶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道潤滑性分泌物(vaginal lubrication)、乳汁而傳染[2],[3],因此各種性行為、輸血、共用針頭、毒品的靜脈注射都是已知的傳染途徑,而懷孕的母體亦可藉由胎盤或胎兒出生後的哺育動作傳染給新生兒。

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4],而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衞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6月5日首度証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2500萬人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05年底世界上約有3860萬人正受到愛滋病的侵擾,僅該年便造成約3百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5]。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致病率(morbidity),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盛行率(prevelance)較嚴重的地區[6],且事實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a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目錄
[隐藏]
1 歷史
2 HIV的感染
3 診斷
3.1 WHO disease staging system for HIV infection and disease
3.2 CDC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HIV infection
3.3 HIV test
4 愛滋病的致病機理
5 愛滋病病程與表現
6 預防愛滋病
7 治療愛滋病
8 否認愛滋病主義
9 兩種理論
10 現狀
10.1 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情況
10.2 香港的愛滋病情況
10.3 臺灣的愛滋病情況
11 參考文獻
12 參看
13 注解
14 外部連結
14.1 中國大陸地區
14.2 香港
14.3 台灣



歷史
HIV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在二十世紀初期曾一度被認為是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的HIV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確定愛滋病的來源就從黑猩猩到人類,或人類和黑猩猩的來源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科學研究發現,愛滋病最初是在西非傳播的,很可能存在一些個別的感染源,包括南美洲的一些地方。最早的已知HIV案例是在1959年,在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發現。其它的早期案例包括死於1969年的一個美國人,一個死於1976年的挪威海員。

愛滋病毒有二種: HIV-1, HIV-2。HIV-1 是最普遍流行。 HIV-2 則基本只在西部非洲地區。

請參看:美洲愛滋病情況,非洲愛滋病情況,亞洲愛滋病情況





HIV的感染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視野下可見,HIV-1病毒正從培養出來的淋巴球出芽,準備進一步散佈開來
主條目: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嚴重的病理呈現,主要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屬於一種反轉錄病毒,主要針對人類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進行感染並改變其運作模式,包括輔助型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壞細胞膜上具有CD4辨識蛋白特徵的T細胞(簡寫作CD4+T細胞)的結果最為嚴重,因為CD4+ 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細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現CD4辨識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種細胞死亡,導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低於200時,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平時不易感染健康人類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於受HIV感染個體無法有效分辨敵我,最後導致嚴重的各種感染症,總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7]。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現症狀的潛伏過程的中位數約為9至10年,自正式出現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時間的中位數亦僅有9.2個月[8]然而,臨床觀察到的疾病進程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變異,短則兩週、長可達20年。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愛滋病毒所攻擊的免疫系統總體狀況,因此從感染開始到發病,甚至其變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動之間的互動所影響[9][10]。舉例而言,一般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因此相對於年輕患者而言,病程發展迅速的風險較高;醫療的品質和同時存在的感染症(如結核)也會使得HIV感染者處於較為不利的狀態[8][11][12]。此外,遺傳也左右了感染過程和感染後的狀況,有些人因帶有編號為CCR5-Δ32的突變基因,對特定的HIV病毒株具有抵抗力[13],由於HIV病毒在演化過程中會產生變異,不同品系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14][15][16]。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4: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9000051KK036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