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糖,給了身體什麼
我們吃糖時,它會刺激身體分泌腦內啡、血清促進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使人感覺舒適、鎮定。所以女性生理期時,很多人會吃巧克力或糖果來緩解經痛,效果也不輸止痛藥。
由於糖是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屬於單醣或雙醣類,是人體可以直接利用的型式,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利用它。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一發生低血糖昏倒,要馬上給他一顆糖,迅速補充能量,使血糖回穩,恢復身體正常運作。
不過,吃糖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讓人蛀牙。糖一進入口中,成了口腔內細菌的養分,當細菌利用糖的同時,會把糖轉成強酸,溶解牙齒琺瑯質,將牙齒的保護傘挖了一個大洞,造成齲齒。如果繼續惡化,牙神經暴露出來,就會嘗到牙疼的痛苦。軟糖緊緊黏在牙上,直接覆蓋在牙齒表面,蛀牙的發生率就更高。
糖雖然和米飯等澱粉類食物同屬碳水化合物,每公克都有4大卡的熱量,但糖在精製過程中營養成分流失殆盡,只留下濃縮的高熱量。這是為何怕胖就得少吃糖。一顆金沙巧克力就有70卡,相當一片土司,就等於四分之一碗飯。但它除了無法和米飯帶來飽足感相比外,更無法提供任何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適量糖,生活更健康
糖本無罪,但是太多糖伴隨喪失大量營養素的飲食習慣,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因為從美國「個人食物攝取大調查」發現,在飲食中糖的攝取量最大的族群,往往在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等營養素攝取上是最低的。
如何避免吃下太多的糖?如何追求健康又能快樂地打開糖罐子?
1. 吃完糖就刷牙
蛀牙發生的原因,除了吃糖,也和進食頻率有關。就是同樣在一天內吃上等量的糖,分3次吃會比一次吃下去更容易蛀牙。養成「一吃完食物就刷牙」的好習慣,最能有效預防蛀牙。
2. 慢慢不要吃那麼「甜」
從生活小處做起,慢慢節制糖的攝取量。譬如,原來喝咖啡要加一整個糖包,可以先減量四分之一,或試喝早餐店中不加糖的豆漿(清漿)。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資深臨床營養師海勒女士說:「只要吃上7~10次,對食物就有新口味。」當舌頭慢慢習慣,相信你會發現食物的新滋味。糖量減少,熱量當然就大大的降低囉!
3. 注意營養成分標示
不只甜食,幾乎大部份加工食品都有大量的糖,所以一定要仔細閱讀食品標示。雖然市售產品不一定會標示糖的添加量,但參考標示的總熱量後,想清楚再吃。
7個對糖的誤解
1. 吃糖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成因非常複雜,到現在還沒有定論。遺傳、肥胖、老化或生活型態都有可能。糖尿病是身體代謝機能出現障礙,無法正常代謝碳水化合物。是因為得了糖尿病,才需要控制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而且重點是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不是看誰提供的,糖只是碳水化合物類中的一種。
2. 糖是肥胖的元兇
肥胖是因為吃進過多的卡路里沒有消耗,才會長出贅肉來。「多」吃糖加上「少」運動,才是體重上升的關鍵。不光是糖,多吃油、肉、米飯等也會讓人胖。
3. 口味鹹,糖分低
未必,像休閒點心(如洋芋片)等零食,儘管嘗起來是鹹的,它們不但是高鹽分,更是高糖分的產物。因為高鹽分讓食物變得很鹹,人根本吃不進去,所以需要加入大量的糖來遮蔽鹹味,讓人可以一口接一口。
4. 對糖上了癮
上癮,是指沒有它,就渾身不對勁。像抽菸的人,一不抽菸會出現焦燥易怒、注意不集中的現象。但人不吃糖,身體不會出現任何不適,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子。
5. 小朋友吃完糖會變得特別好動
研究發現,總在節日裡或令人high的場合中,小朋友吃到糖,周遭氣氛愉快,大人不會像平常給小孩那麼多限制,小朋友興奮,環境使然。
6. 代糖不安全
代糖是有甜味,卻無熱量的糖。其中,糖精是全球用量最大、最便宜、甜度也最高(普通蔗糖的200~700倍)的代糖。
不過在1970年代,動物實驗中發現大量的糖精會致癌。因此,禁用了近20年。直到1991年,FDA才撤銷禁令,讓糖精可以添加在飲料、食品裡。因為後續研究發現,在糖精用量高的人(如糖尿病患)身上,找不出糖精用量和致癌的關連。
最重要的是,動物實驗的高劑量,一般人在生活中很難達到。所以其他的代糖容易讓人有致癌疑慮的聯想,阿斯巴甜就是一個好例子。有關阿斯巴糖會致癌或讓人記憶衰退等等的說法,目前沒有任有科學證據來證明。
FDA重申,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無虞。
7. 不甜,糖的含量低
其實人對有雜質的糖,會感覺更甜,所以黑糖(蔗糖含量78~86%)比精製的白砂糖(蔗糖含量99%)來得甜。
黑糖精製程度不及白糖,保留較多的雜質,所以礦物質和維生素流失比較少。愈精製的糖,糖的含量愈高,顏色愈白,也愈透明。食品中為了製造出低甜味的口感,加入純度高的白砂糖,實際含糖量反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