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領袖”從字面的意思來看,自然就是“領子”和“袖子”。比如《續漢書志第四禮儀志上》所說,“皆服都紵大袍單衣,皁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杖。” 由此可知,“領袖”原本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最爲平凡的辭彙。一個人出門入室,作爲社會禮儀的一部分,“領袖”常常是爲自己留意、被他人注意的。
由於“領袖”在服飾美學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它後來被用來指稱一個國家或者某個團體的領導者,帶頭人或中堅力量。《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裏面便有關於“領袖”的記載:“景蘭江指著那一個麻子道:‘這位是支劍峰先生。’指著那一個鬍子道:‘這位是浦墨卿先生。都是我們詩會中領袖。’”由此可見,舊時“領袖”不但未必玉樹臨風,甚至可能醜態可掬。
在有些時候“領袖”同樣被當作對壞人的獎賞。比如說在《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陶家翁大雨留賓 蔣震卿片言得婦”裏:“誰知這人,卻是揚州一個大光棍。當機兵、養娼妓,接子弟的,是個煙花的領袖,烏龜的班頭。”
所以在“領袖”一詞被聖化以前,它並非完全以褒義的、值得讚美的形式出現。甚至到了清季,“領袖”和“領頭”、“頭目”等辭彙仍有意境相通之處。
從詞源上看,“領袖”一詞的出現至少可以上推到晉代。《晉書》記載了司馬昭對魏舒的一段評論:“文帝深器重之,每朝會坐罷,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魏舒這人不錯,堪當人之表率。
但是,這並不是說那“路人皆知”的司馬昭願意禪讓其位,希望四十歲才開始做芝麻官的魏舒先生成爲國家的政治領袖,讓他來領導魏晉,以此收攬竹林裏的人心。換言之,司馬昭講魏舒乃“人之領袖也”,並不是要拱手把“自己的領(與)袖”讓將出去,甘心自己穿著一個謙卑的背心走在歷史的光陰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