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西施

2007-01-19 10:30 pm
電視劇提及,范蠡和西施最後會在一起. 在歷史中,范蠡和西施是否真正發展過感情,並如電視劇所說,有情人終成眷屬? 抑或只是劇情杜撰?

回答 (5)

2007-01-19 10:34 pm
✔ 最佳答案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詳,有說約為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春秋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

范蠡越國人,由於出色的軍政才能而官拜越國上大夫,與文種同朝。曾為越國相邦(宰相),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國。後為避越王加害功高震主的重臣,離開越國,到齊國經商,成巨富,被民間尊為財神、商聖。

范蠡是一個關於政治人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春秋末期的浙江一帶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稱西子。

目錄 [隐藏]
1 生平
2 相關成語
2.1 沉魚落雁
2.2 東施效顰
3 參見



[編輯] 生平
浙江苎蘿山下有兩個村子,分為東西兩村。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稱其西施。 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去吳王夫差報復,便想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許多百姓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湧到郊外的驛館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滿了人群。當時有一傳聞,說負責招聘西施的越國大夫范蠡傳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須先交一文錢。於是在驛館中設了一個錢櫃收錢,那錢櫃竟然頃刻而滿。驛館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錢無數,全部運回了越國以資助國家財政。


越王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 「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 可是伍子胥進言: 「臣聞: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臺建造春宵宮,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夫差自從有了西施以後,就不再理會朝政,使勾踐有足夠的時間修養生息,消滅吳國。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吳滅了以後,勾踐夫人見到西施貌美,怕勾踐看上她,且吳人認為會西施是使得國破家亡的妖孽,於是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於江底。後來在江中發現了一些蛤蜊,人家說那是西施的舌頭,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稱。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與范蠡相戀,當吳國滅亡之後,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賞,趁著夜色攜西施悄然離去。從此避世太湖,逍遙餘生。


至今,在浙江紹興市諸暨市(舊稱暨陽縣),仍然有西施殿,越國古都城門等遺跡。


西湖亦稱為西子湖。因北宋詩人蘇東坡曾作七言絕句詠西湖:

水光瀲艷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編輯] 相關成語

[編輯] 沉魚落雁
一種流行的錯誤認為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指的就是西施。傳說她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編輯] 東施效顰
亦作東家效顰、醜女效顰。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里醜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醜,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歎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編輯] 參見
檳榔西施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
西施 | 王昭君 | 貂蟬 | 楊貴妃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6%96%BD&variant=zh-hk"
2007-01-19 10:38 pm
范蠡在歷史記載中,並沒有和西施發生過感情.
西施和鄭旦是越國敗給吳國後.由文種在民間挑選的兩位絕色美女.
連同大批珠寶,用以麻痺夫差的.
所以根據正史,范蠡和西施,並沒有感情.
2007-01-19 10:37 pm
這是個歷史疑點,但相傳范蠡和西施是真正發展過感情,在越國復國後,他們就隱居無錫五里湖畔,范蠡教民養魚寫了有名的《養魚經》。不知何解在無錫有不少地名皆與范蠡有關,如蠡河、蠡橋、蠡園、罵蠡港橋等。據說住在太湖邊的老百姓口頭中至今還流傳著兩句民謠:“種竹養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2007-01-19 10:35 pm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我國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爲列,士爲首,商爲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弃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册。)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却不爲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爲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决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嵇山。范蠡遂于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于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爲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爲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爲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于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裏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于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爲上將軍。

“吳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爲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幷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産。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爲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晋、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産,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衆皆尊陶朱公爲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世人譽之:“忠以爲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强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强,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爲後世稱道幷沿用。

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著作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范蠡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楚靈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戶邑,其時孔子十五歲。

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吳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種見范蠡,范蠡時年二十歲。

公元前511(魯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吳闔閭四年);范蠡邀文種入越,時年范蠡二十五歲。

公元前494年(魯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踐三年);勾踐兵敗西于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范蠡時年42歲。

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踐四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爲奴,范蠡時年43歲。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踐七年、吳夫差六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范蠡時年46歲。

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踐十一年、吳夫差十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范蠡時年50歲。

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踐十三年、吳夫差十二年);吳再次代齊,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范蠡時年52歲。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踐十五年、吳夫差十四年);吳、晋黃池之會,越師乘機襲擊吳國,大敗之,殺吳太子等,年底吳越講和。范蠡時年54歲。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踐十八年、吳夫差十七年);越興師伐吳,兵至于五湖。范蠡時年57歲。

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踐十九年、吳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于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范蠡時年58歲。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踐二十二年,吳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采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范蠡時年61歲。

公元前473年(魯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踐二十四年,吳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范蠡時年63歲。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踐二十九年);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時年68歲。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卒,時年范蠡71歲。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至於樓上說的種種有關范蠡和西施在吳王後結婚的說法,到底真有其事,還是TVB自己擅改情節呢?來看看各種西施的下落吧!

一,西施隨范蠡隱居說。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蠢,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以爲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李白《西施》詩:“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也認爲西施跟隨範蠡隱居。只是《國語•越語》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範蠡退隱的事甚詳,而沒有提及西施。

二,被越王沉江說。《墨子•親士》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吳越春秋•逸篇》也說:“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而終。”意即西施在吳越爭鬥中,被越王利用,“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得意後,就把西施裝在袋內沉入江底。

三,不慎落水而卒。善良的人們幷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于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間《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爲依據,認爲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也有說,西施在與吳王相處期間,已愛上吳王,但自己的使命卻是來亡吳國.所以吳亡後,她便殉情了.
參考: hk.knowledge.yahoo.com
2007-01-19 10:35 pm
yes!!!!!!!!!!!!!!!!
參考: book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21: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9000051KK016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