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有關資料

2007-01-19 5:55 pm
我想問你春節資料

回答 (3)

2007-01-19 6:30 pm
春節,指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東亞許多地區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朝鮮、韓國、蒙古、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節慶之一。

春節的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新年則稱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春節在越南語稱「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旧正月」、韓語稱「설날」(即新年之意)。

以往在華人社會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在臺灣及中國大陸,春節均為國定假日。

春節的定義有三種:
最狹義的說法,春節僅指正月初一。
第二種說法是配合政府訂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為春節假期。
第三種是傳統習俗上的春節,從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傳統上,每個農曆年都有一隻動物作為當年象徵,稱為十二生肖;陰、陽曆對照表如下:
生肖 地支 春節日期
鼠 子 1996年2月19日 2008年2月07日
牛 丑 1997年2月07日 2009年1月26日
虎 寅 1998年1月28日 2010年2月14日
兔 卯 1999年2月16日 2011年2月03日
龍 辰 2000年2月05日 2012年1月23日
蛇 巳 2001年1月24日 2013年2月10日
馬 午 2002年2月12日 2014年1月31日
羊 未 2003年2月01日 2015年2月19日
猴 申 2004年1月22日 2016年2月08日
雞 酉 2005年2月09日 2017年1月28日
狗 戌 2006年1月29日 2018年2月16日
豬 亥 2007年2月18日 2019年2月05日

春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起源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一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慶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時期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朝為歲首;商朝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說古代所謂「春節」,意思是春天的節序,曾經還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有時也泛指整個春季。漢武帝時推行太陽曆,才明確規定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

香港式之習俗 :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年廿八:大掃除。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初三:賀歲賽馬
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於各地方之習俗、做法、禁忌和不同地方之春節假期..................資料,因篇幅問題,詳情請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A5%E7%AF%80&variant=zh-tw查看。
參考: 自己編輯和節錄自wikipedia
2007-01-19 5:57 pm
春節,指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東亞許多地區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朝鮮、韓國、蒙古、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節慶之一。

春節的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新年則稱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中國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廢陰曆改以陽曆紀年,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後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性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寫「過元旦」。「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之後。農曆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曆新年、舊曆年。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廢除農曆新年,並曾禁止民間慶祝。

春節在越南語稱「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旧正月」、韓語稱「설날」(即新年之意)。

春節的定義有三種:

最狹義的說法,春節僅指正月初一。
第二種說法是配合政府訂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為春節假期。
第三種是傳統習俗上的春節,從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起源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一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慶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時期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朝為歲首;商朝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說古代所謂「春節」,意思是春天的節序,曾經還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有時也泛指整個春季。漢武帝時推行太陽曆,才明確規定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

春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7: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9000051KK006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