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實行的政策「先安內後攘外」參考資料哪裡有?

2007-01-19 3:12 pm
-不要 Wikipedia (维基百科)
-不要自己寫的
-不要個人webpage link
-不要討論區 link

-要可以用來做 research 的 webpage link. 中英都ok, 一定要about 「先安內後攘外」.

回答 (1)

2007-02-02 5:49 pm
✔ 最佳答案

蔣介石的安內攘外說,在1940年代受抨擊。當時日寇侵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知識份子、學生、工人、農民等全民反日,蔣介石幾乎被罵得體無完膚。這導至西安事變,也成為後來蔣介石下野的前奏。
但事隔60餘年,中共在1940年代的各種史料陸續被發現,歷史真相逐漸大白,此時回首蔣介石的安內攘外說,似乎應該重新評價。
舉幾個例子,如2005年中共老幹部說溜了嘴,透露張學良其實是中共秘密黨員身份,西安事變不因此應重新評價嗎?有人說中共建政泰半靠的是特務潛伏在國軍將領身邊,甚至許多國軍將領均為中共秘密黨員,如此,蔣介石如不安內行嗎?
再則抗日期間,中共的抗日是三分抗日七分發展,八年抗戰下來,中共原本的幾萬長征殘兵,突然暴增為百萬雄師,可見中共嚷嚷著抗日,其實只是爭取喘息,目的仍是奪取政權。更甚,多為地主階級的國軍軍官在打日本,中共卻在後方鬥爭地主、殘殺國軍家屬,此等血海深仇,蔣介石如不力主剿匪,如何安撫軍心?
蔣介石的安內攘外,有其不得不然的客觀因素,今日事過境遷,應該冷卻民族主義情緒,還他一個公道。但先安內後攘外在策略上是否正確?這仍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事後諸葛亮,至少蔣介石此說使他失去民心,造成國民黨政府在大陸跨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西安事變」






3.1
背景:






「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國人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但蔣介石為了要應付中國共產黨的挑戰,卻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調派張學良的東北軍及楊虎城的西北軍到陜西剿共。張、楊攻擊紅軍失利,遂與共產黨進行秘密談判,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圖片參考: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images/smallpicture/p22_thumb.jpg


圖片參考: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images/smallpicture/p23_thumb.jpg


張學良
楊虎城









討論A:為甚麼蔣介石的「先安內、後攘外」沒有得到國人的支持呢? (提示)



3.2
經過:


1936年十二月,蔣介石親赴西安督戰,張、楊要求蔣聯共抗日未果,遂決定進行「兵諫」。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派兵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八項要求」,史稱「西安事變」。後來,經各方(包括周恩來)調停,蔣介石終於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隨即釋放蔣介石,並隨蔣返南京接受軍事法庭審判,結果被軟禁至九十年代,才恢復自由。







圖片參考: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images/smallpicture/p24_thumb.jpg


圖片參考: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images/smallpicture/p26_thumb.jpg


圖片參考: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images/smallpicture/p25_thumb.jpg


圖片參考: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images/smallpicture/p27_thumb.jpg


蔣介石到西安“督剿”紅軍
張學良閱讀宋美齡來信
中共參與西安談判的代表
蔣介石下手令,停止進攻西安





2007-02-02 09:51:34 補充: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0704256 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sj/txt_3.htm

2007-02-02 15:59:08 補充:
In the event,
i don't know what you say!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4: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9000051KK004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