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四言詩韻腳】
不太明白問題的意思,四言詩的韻腳安排及選韻的細節,請參考在下回答四言詩格律一題之文章。詩的押韻,有所謂本韻與通韻的說法。本韻是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彙。而通韻之意,是兼用相鄰韻部的字彙。近體詩一般只限用平韻(暫時不談仄韻律),用韻要求嚴格,除了首句外,一般不能用鄰韻,且要一韻到底。而唐時的仿古詩,由於押韻可平可仄,亦可轉韻,而由於仄韻每韻部的字數比較少,所以出現了兼用鄰韻的情況。但嚴格遵守韻則,而純用本韻的仄韻古風詩,為數仍然很多。
所以古風用通韻,並非必然。而在唐時古風詩用通韻的情況,亦僅是平通平,仄通仄,並不容許平仄互通。而仄韻通押,亦僅限於上、去二聲,入聲的獨立性是很強的,多會單獨使用。唐人作仿古詩用通韻,有部份是出於刻意仿古的心態,但這其實是對古體詩押韻的誤解。例如詩經中「人」字與「田」字押韻,有部份唐詩人以為是「真」韻與「先」韻完全相通,於是便隨便把一個「真」韻的字和另一個任意的「先」韻字押起韻來,但事實上唐時的「真」韻部成份與上古時「真」韻部的成份是有很大不同的,好像唐時「人」、「錢」、「遷」都屬「真」韻,但上古時,是分屬三個(人、寒、文)不同韻部的。當然這種隨意的通韻方式,並不是主流,很多詩人寫古風詩,仍是規規矩矩地依照韻書,盡可能採用本韻,若確實要用通韻,也會參照韻書鄰韻的規定來取用。但無可諱言,上述通韻的誤解,確實或多或少帶動了古風詩的通韻風氣。而唐人的通韻正解,應是鄰韻相通,而要了解何為鄰韻,就要研究唐人韻部分部的準則。就唐人通韻的情形歸納起來,平上去入四聲的韻大致可分十五部。一般來說,同部的韻部,平可與平的相通,上、去兩組,基本上可互通,入聲韻則與同部的入聲韻相通。
舉例說,第八部包括:平聲的「一東」、「二冬」、「三江」,上聲的「一董」、「二腫」、「三講」,去聲的「一送」、「二宋」、「三絳」,入聲的「一屋」、「二沃」、「三覺」。在應用的時候,要分開平聲為一組,上、去為一組,入聲為一組。平聲一組,理論上三韻(東、冬、江)可視之為鄰韻而通押,但事實上東、冬通韻最常見,江韻只偶然與東、冬通。接下來,上、去一組六部(董、腫、講、送、宋、絳),基本上可以通押。至於入聲一組三部(屋、沃、覺),原則上是可以通押的。(宋詞所依的通韻編排,是不同的,不宜混淆.)
題目中問甚麼仄聲字可配合來用。答案是沒有肯定的。但為甚麼要轉用仄聲字呢?先要確立目的,才可選擇方法。若果已經開始押了平聲支韻,現想改用仄聲字作韻腳,就必須轉韻,轉韻的選擇基本上是沒有限制的,作者選那一個仄韻部也可以,所以無法提供意見。而要轉韻,也不一定要選擇仄韻,轉另一個平韻也是可以的,若然暫時找不到仄韻的韻部,不妨考慮轉另一個平韻。但歸根究底,先要清楚自己何以要轉韻,明確了目的,才可作出選擇的決定。舉例說,現在寫這首四言詩,準備安排韻腳如後:
XXXA,XXXA,XXXX,XXXA。
XXXX,XXXA,XXXX,XXXA。
XXXB,XXXB,XXXX,XXXB,
XXXX,XXXB,XXXX,XXXB。
A= 支韻;B= 另一平韻(視乎詩的具體內容及情感,然後選擇最適合表達其內容及情感的韻部)。以上僅是一個例子,也可以四句一換韻,變成好像將四四言首絕併立為一首詩。至於落韻腳則可以第一組(四句)首句不用韻,次組首句用韻,第三組又首句用韻,第四組則回復第一組方式,即首句不用韻。但這些安排是靈活而沒有固定格式的,按具體情況可自由組合,以配合詩意聲情。
至於說在網上可否找到載有仄韻部的網站,這方面在下不太清楚,希望知道的朋友可以提供。在下雖然有韻書在手,但真的無法將所有仄韻部的字彙輸入以作提供,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