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四言詩】
(1) 四言詩屬於古體詩,一般來說,純粹的古體詩並無嚴格的格律規限。在先秦乃至魏漢時期,詩人創作,仍未有對形式作出規範化。平仄的概念也未明確,但也並不是說沒有聲韻和諧的追求,只不過是未曾將其具體化而已。至於採用對偶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則早在詩經三百篇內,已然可見,但那只是能說是上古詩歌創作中所發現的一種普存現象而已,是詩人寫作上喜歡採用的手法之一但並未提升至成為詩歌的格律。近體詩的形式建立以後,詩人仍然喜歡創作古體詩,理由是多方面的,題外話也就不多說了。唐、宋及其後的詩人,在創作仿古詩的時候,為了與近體詩區別開來,所以會在句式、用韻、對仗各方面,刻意打破律詩的規限。這種刻意解除固定形式的方向,慢慢又演變成另類形式的建立,除去一種格律又換上另一重格律,發展出所謂“入律古風與非入律古風”的分歧來。這些作品,與純粹的古體,已然有了差異。所以談到古體詩的形式,那是頗為複雜的一件事,內中亦存在很多不同的學說,不過若單論純古體,基本上可以採用格律自由的觀點,對平仄及對仗,不須要作形式上的規範。至於是否採用對偶以強化詩篇的藝術效果,理應可以由創作者按需要而自行取決。而古體詩中的對偶,是不須對平仄的,也不避同字相對。
(2) 古體詩押韻,既可用平韻,亦可用仄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作出轉韻的安排。轉韻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平轉平,仄轉仄,亦可平仄交替而用。那完全是詩人按需要而定。
(3) 韻腳的安排也是沒有固定形式的,題中所示的方式是可以的。現引詩經內一些例子,以說明古體詩內韻腳安排的靈活性:
(甲)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上古時的讀音乃至韻部與中古時比較已然很不同。這裡標示的是上古韻部,分陽聲、入聲及陰聲三大類。
從這首詩內可看到,韻腳的安排是很自由的。第一段首句入韻,然後偶數句押韻,「鳩」、「洲」、「逑」押陰聲「幽」韻部。次段用同韻,首句未入韻。韻腳在偶數句(流、求)。第三段轉韻,由陰聲韻轉用入聲韻,首句入韻,然後偶數句押韻。「得」、「服」、「側」押入聲「職」韻部。第四段再轉韻,由入聲韻轉陰聲韻,首句不入韻,只在偶數句押韻。「采」、「友」押陰聲「之」韻部。第五段又轉韻,由陰聲韻轉陰入合韻,首句不入韻,「芼」屬陰聲「宵」韻部,「樂」屬入聲「藥」韻部,兩部合韻(合韻的意思是凡元音相近,或元音相同而不屬對轉,或韻尾相同,叫做合韻)。
詩中可見在尾兩段,押韻落在句腳前一字,那是由於這些句子的句腳「之」字,是屬於虛字,雖然兩句的「之」字,已經可以說是押韻了,但同字相押的重韻,是不理想的,所以要在句腳前一位,增多一韻位,這種形式,稱之為「富韻」。所以虛字重韻(同字相押)必須要有富韻補充,才合乎常規。
(乙)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的韻腳安排是齊整的。全是首句不入韻,隔句在偶數句押韻。首段押陰聲韻,「華」、「家」押陰聲「魚」韻部。第二段轉韻,由陰聲轉入聲,「實」、「室」押入聲「質」韻部。第三段再轉韻,由入聲轉陽聲韻,「蓁」、「人」押陽聲「真」韻部。
所以寫古體詩,韻腳的安排,句句用韻或是隔句用韻,整齊或是參差,轉韻與否等等,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決定,並無硬性規定。詩經中也有些特別的安排,如抱韻、遙韻、尾聲(即類似詩歌的副歌)等變化,但暫時不要考慮了。一些從詩經中歸納出來的押韻原則,可以之作參考來決定韻腳的安排:
(1) 小停頓處可以無韻,大停頓處不能無韻:大停頓處即是一個語法句的終結,小停頓常出現於單句末尾或意未斷之複句,這些情況則可韻可不韻,不韻是慣常。
(2) 位置不同不押韻:若果相連兩句,一句有虛字腳,另一句沒有,一般只能擇一而韻。
(3) 一般不隔兩句才用韻:詩經中最常見的韻式是隔句用韻,句句用韻次之,而參差者又次之。但一般都很少隔兩句才用韻(例外也是有的,如《小雅‧賓之初筵》、《大雅‧江漢》、《大雅‧召旻》等)。所以密韻是詩經的特色。
寫四言古詩,除了向詩經取經外,也可參考曹操的四言詩作,王維的《酬諸公見過》及柳宗元的《奉平淮夷雅表》等。四言詩體,後世是比較少創作。唐時寫古體詩者,都奉五言為正統,所以創作甚多,可供參考素材比較豐富,而且這些作品的讀音、用韻等,現代人較為熟識,在理解上會容易一點,因而不難從中領悟到一些有用的寫作技巧。
寫古體詩可以較為自由些,不需要太拘束於平仄的規範,以及用語可以樸拙一點,以散文筆法入句也不是太大問題,也是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