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風暴中,哪一個風暴比較大殺傷力?

2007-01-19 6:55 am
如上
因為一時興起- -
而且我想知更多關於風暴的事- -

回答 (3)

2007-01-19 9:27 pm
✔ 最佳答案
風暴
有分三種,一是颱風,二是暴風雪,三是龍捲風。

一,颱風

颱風在香港分為4個級別,分別是熱帶低氣壓 ,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 ,合稱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指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及颱風的統稱。
熱帶低氣壓是指氣旋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是指風暴地區最大風力為每小時63公里至87公里。
強烈熱帶風暴是指最大風力達到每小時88公里至117公里時,就稱作強烈熱帶風暴。
颱風是指熱帶氣旋中最強烈的一種,風力極大,時速超過118公里或以上。颱風原與颶風意義相同,不過前者用於太平洋地區而後者則流行於大西洋及美洲一帶。

二,暴風雪

在中、高緯度地區,除了夏季,降水大致都是冰雪的形式。特別是在冬季,強烈的降雪導致雪暴(snow storm),交通大亂、人畜凍死、民生活動凍結等災難隨之降臨。
(詳情請參閱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0701733)
鳴謝johnny_hgps [大學級 5 級]

三,龍捲風

龍捲風是一種相當猛烈的天氣現象,由快速旋轉並造成直立中空管狀的雲所形成。這種現象出現在全球的暴風雨里,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的廣闊區域以「龍捲風道」最為著名. 雖然美國遭受的龍捲風比任何其他的國家多,但當相關的土地面積計入的話,荷蘭是世界上發生龍捲風最多的國家。
龍捲風來自於雷暴,往往是超級單體伴隨着颮和颶風而來。通常認為當冷空氣越過熱空氣層時被產生,迫使暖空氣急速上升。雷暴伴隨着龍捲風,閃電,有時還有冰雹。許多龍捲風在中氣旋的末端出現。在天氣預報雷達屏幕上, 一個典型的 "鈎狀回波" 代表可能存在龍捲風的區域。 疾風颳起的碎片導致龍捲風令到建築物受損。龍捲風的氣流已被準確地測得超過480公里/時。在北美洲,儘管龍捲風季節通常從三月到十月,但一年中隨時都可能出現龍捲風。它們在午後和晚上容易出現:所有龍捲風中超過80%的在正午和午夜之間吹襲。 龍捲風幾乎不可見,只憑藉著龍捲風底部的渦流碎片去辨別。龍捲風在晚上是看不見的,不過有時由於白熾的廣泛地閃電而被觀測到夜間的龍捲風。霍爾和其他人員經過仔細地觀察提出了一個龍捲風內部為細胞結構的設想。一些龍捲風是由幾個小的漏斗狀風組成。龍捲風的定義一定連接着地面和天空。

(詳情請參閱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0500246)
鳴謝Σ:+ 〝海嘯〞° [碩士級 1 級]
參考: by 沙加
序言:
泰培被譽為是史上最強的熱帶氣旋,除了其估計的中心風力可能被人質疑外,他所創出的最低中心海平面氣壓紀錄,以及最大熱帶氣旋直徑、風圈直徑等則是無可置疑的。在本章回顧中,我們將會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年報回顧(在此我們將簡稱為聯報)、當時的地面和高空天氣圖,去討論和研究泰培增強、移動路徑以及減弱的原因和過程。

‧生存時期: 擾動初始於1979年10月3日,10月6日至10月19日為正式的熱帶氣旋;轉化為溫帶氣旋後至21日完全消亡。
‧中心估計最強風力: 165knots(相當於305km/h)
‧中心海平面最低氣壓: 870hPa,於10月12日23時錄得
‧系統最大直徑: 1200nm(相當於2220公里)
‧最接近本港距離: 大約1380公里,當時泰培已減弱為一股二級颱風,中心風力約180km/h
詳細分析:
一、初始發展期--與熱帶氣旋Roger的相互影響

跟據聯報所提及,10月初時季風槽正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而且延伸範圍極廣。槽中有三個擾動,由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右數分別是Sarah、Roger、Tip(泰培),其中Roger和泰培將有較多的相互效應。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在10月4日對最東面的熱帶擾動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的,當時Roger已發展成熟。從10月5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分析,我們可估計到當時地面上氣壓的分佈狀況;中間的一個深厚而廣大的低壓為Roger,而右下方的為泰培的初型;可以知道,受到Roger的影響,季風槽延伸到東經160度附近,亦跟據聯報提及,當時是有廣泛而強大的跨赤道西南氣流存在,顯示季風槽當時異常活躍。其中,Roger由於較為強大因而搶奪了西南季風所帶來的大部份水氣和輻合流場,因此泰培在初期發展上是受到抑制的;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還是在10月6日上午8時把泰培由熱帶擾動定為一熱帶低氣壓--23w(不過當時尚未命名)。

副熱帶高壓脊在當時大致上仍是偏北偏東,聯報所稱,泰培初期路徑受Roger影響,飄忽不定,不過Roger本身其實也在當日開始進入中緯度地區,從10月7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分析,Roger已經到達日本附近,並且顯著減弱,似乎已經進入西風帶並轉化為溫帶氣旋;而在右下方的泰培,已經開始呈發展之勢,等高線轉趨緊密,中心高度場下降。圖中可見,東經135度至東經140度,由赤道至Roger中心其實已成為一廣闊的低壓槽狀態,並且呈一大型鞍型場狀態,地面槽以東為強盛的副熱帶高壓脊、西面為大陸性反氣旋,可以想像,西南季風將集中而強烈的匯聚於該槽間,因此當泰培向西移到該處時,將可預期得到強烈的大尺度輻合,以及高溫高濕的水氣支援。在高層環境方面,10月7日的200hPa等高面天氣圖,可以見到高層反氣旋中心在北緯30度,東經160度附近,脊線向西南方延伸,到達20N附近。MAX最高高度場達12625米,外緣亦達12500米,比起一般200hPa的高壓高度12480米是顯著為高的,這表示當時的高層反氣旋也是頗強的,這對於未來泰培發展所須的輻散十分有利。
二、爆發增強--傳奇的超颱泰培出現

聯報提及,在泰培未爆發增強時亦先出現緩慢增強期,因素為一度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所帶來的輻散,以及Roger離開後,季風槽的西南風已經開始集中流向泰培處。泰培一度有直趨關島的威脅,當時關島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總部所在,因此可想像他們會十分注視及加強探測泰培的動態;聯報一開始已提及,他們總共作出60次的飛機觀測,也可說是一個紀錄來的。後來,泰培在10月9日22時,於關島以南約46公里掠過,當地錄得風力平均為90km/h,陣風則達每小時118km/h,之後不久,泰培以被升格為一股颱風。也讓我們看看泰培於10月9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2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方面,副熱帶高壓脊的勢力範圍相當之大(參考5880線),可伸展至海南島一帶,脊線在北緯20度。200hPa方面,反氣旋參考線12475米亦大致覆蓋著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大部份之區域。

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引導下,泰培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由西南季風及高層反氣旋所組成的強烈輻合,和高空輻散之區域當中,他的增強更是比想像中快;在其後兩日,泰培的中心氣壓下降了98hPa;在10月11日時,泰培的海平面最低氣壓已經降至898hPa的水平,並增強成一股超級颱風,中心風力被評估為240km/h;另一方面,泰培的環流直徑更擴大至2220公里之廣,創下了最大熱帶氣旋的一個紀錄。

泰培的增強並沒有終止,而其強度更在翌日達到顛峰。跟據聯報所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0月12日23時的一次飛機觀測中,錄得泰培海平面最低氣壓為870hPa,比正常之海平面氣壓值低了14%,這創下了氣象史上所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紀錄。除此之外,他們亦錄得泰培中心附近的700hPa高度場只有1944米,比正常值低了38%。該層的中心溫度為攝氏30度,比四週高出1~2倍之多,這顯示了其強烈的暖心結構,以及其二類條件性不穩定(CISK)機制已經到達一個相當活躍的狀態。

我們在此再進一步探討一下泰培最強時的垂直及水平結構。從聯報所提及,飛機觀測錄得泰培擁有半徑1110公里的30knots(相當於55km/h)強風圈,半徑280公里的50knots(92km/h)暴風圈;換句話說,假若泰培闖入巴斯海峽,本港經已可受到其強風圈影響,而有須要懸掛三號強風信號;而假若其進一步闖入本港800km範圍,更有可能使本港吹烈風;說來可算是十分誇張,而皇家香港天文台當時亦的確有密切注視泰培的動向的,據當年的風迷提及,泰培在遙遙千多公里外,天文台經已有對傳媒發佈過相關的警告,可算是在天文台作風而言,甚為罕見。
接著,我們也看看當時,即1979年10月13日的1000hPa等高面天氣圖、500hPa等高面天氣圖和100hPa等高面天氣圖,以及10月15日的500hPa高空天氣圖去了解泰培的垂直結構。10月13日時泰培集結在北緯15度、東經135度附近,1000hPa環流由西面東經127度至東面145度,橫跨18個經距,日本方面則為一高氣壓所支配,並有高壓脊向西南延伸至華南;泰培東北部有槽線延伸,應為颱風槽,顯示泰培當時仍是處於一鞍型場中的。這一點在500hPa天氣圖中更為明顯,可見泰培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有副熱帶高壓脊的勢力存在,這是由原先的脊場斷裂而成的單體。而西風帶則有兩條槽線,分別在東經113度及137度附近。在這種500hPa流場下,如果副熱帶高壓脊是由西風槽弄斷的話,泰培理應受鞍型場不穩定流場及其北面137度之西風槽所影響,有打轉路徑(Looping)並向北飄移的;不過情況卻不是如此,從路徑圖中可以見到,泰培在10月11日至14日間是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而且都有7至10公里的穩定速度,因此,可得知泰培並沒有受當時的西風槽影響,而且副熱帶高壓脊更是被其大型的正渦流場所折斷,而這亦是在聯報中有提到的。天氣圖亦顯示到泰培在500hPa的環流闊到竟是和1000hPa相若,這顯示到500hPa這高度上仍是泰培的輻合層,而中間上升層可能在300hPa或以上;在這情況下,四週的天氣系統跟本都不能對泰培作出引導,而泰培則純在內力作用下,表現出其西北的路徑。

2007-01-19 18:25:26 補充:
100hPa天氣圖方面,我們則可看到高層反氣旋覆蓋整個西北太平洋,並有高壓中心在泰培上空形成,高度達16725米。這反氣旋隨了是副熱帶高壓脊在對流層頂部份之勢力外,還有是泰培在自我增強機制間所強逼發展及加強而成的反氣旋系統。

2007-01-19 18:26:04 補充:
三、衰亡--泰培的減弱及變性

2007-01-19 18:26:39 補充:
泰培160knots以上的中心風力大約維持了18小時,而其超級颱風的強度則維持了54小時之久,大約在10月13日減弱為颱風;之後由於內力作用漸漸減少,同時其受背景流場的影響重新變得較為顯著,因此泰培的路徑開始轉向西北偏西並有所加速,中心風力維持在125knots左右。

2007-01-19 18:28:35 補充:
冇得寫...因限字要的就去:http://www.hkcoc.com/observatoryhome.htm
2007-01-19 7:19 am
熱帶氣旋之分類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之建議,熱帶氣旋是根據接近風暴中心之最高持續風力加以分類的。香港採用的分類定義以10分鐘平均風速為根據,分為以下四種:

熱帶氣旋類別
接近風暴中心之10分鐘最高平均風力

熱帶低氣壓 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 每小時63至87公里
強烈熱帶風暴 每小時88至117公里
颱風 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颶風簡介:

  颶風是一股巨大而強勁的風暴,旋轉的風速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常被氣象學家稱為熱帶風暴的颶風.它一般都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沿著通常的風向掠過海面,會帶來滂沱大大雨和掀起巨浪.當颶風登到陸地時,會導致很大破害,破害陸地的建築物等和引發該地區的大水災.

風暴形態
風暴的形成:

海水的溫度至少需達攝氏二十七度或以上,另海洋需有六十公尺深。
風向在海面上相撞。
空氣上升,並有空氣不斷地補充已上升的空氣,形成風。
空氣中的水蒸氣上升后凝結,形成水點,釋放潛熱。
潛熱釋放後,再次加熱已上升的空氣,空氣變得更輕,繼續上升。
各高度的風向及風速必須一致。
高氣壓地區將低氣壓地區已上升的空氣抽走。

颶風的內部:

  當颶風形成時,水蒸氣從海水中上升,並形成厚厚的雲牆.隨著溫暖的水蒸氣和空氣上升,開始向上旋轉.更多的溫濕空氣沖進上升空氣的下方,這便變形成了一股颶風.

2007-01-18 23:27:59 補充:
熱帶氣旋的監察和預測 要確定一個熱帶氣旋的強度,就需要知道風暴中心附近的風力資料。可是,除非在中心附近有地面氣象站,或在個別情況下,有船舶在附近水域作氣象觀測,否則中心風力的資料不是容易得到的。在廣闊的海洋上要確定風暴中心位置,衛星雲圖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每小時收到的衛星圖片成為對熱帶氣旋步步追蹤的觀測基礎。 有清晰的風眼標記風暴中心的位置,事情倒易辦。但假如沒有風眼的話,就要根據螺旋雨帶的形狀,或是風暴中心附近雲塊的相對移動,來推斷風暴中心的位置。

2007-01-18 23:28:32 補充:
風暴朝:   颶風捲起下方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颶風的低氣壓的風眼會拔起大約8米高的水幕.當整個旋轉的風暴像陸地移動時,它便推動著風暴潮的巨浪向前.風暴朝最終在地上形成洪水,在沿海的低漥地帶,這些洪水經常會導致比颶風更嚴重的破害.風暴雲:  長長的底矮的風暴雲在海面積聚.當大量的暖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風暴就形成了.這兩種空氣並不可能輕易地就混合在一.因此會形成風,而雲在這股空氣的邊沿形成.

2007-01-18 23:28:40 補充:
颶風地帶:  世界上的颶風地帶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橫跨了部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颶風通常被季風推動著向西移動,然後會偏離赤道,並受地球自轉的影響而加速.在北半球,颶風通常逆時針方向旋轉.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8000051KK048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