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要知古代的婆媳關係,則必先了解古代的"七出之條"。「七出」一詞起於漢朝,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朝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這裡指翁姑),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指搬弄是非),去;竊盜,去。」
七出首條: 不順父母
古代父權制家庭重視維護父家長的尊嚴和利益,故娶媳婦必須以侍奉孝順翁姑為主要目的之一。孟子有言﹕「娶妻為養」,這裡指侍奉丈夫的父母。
按照《禮記.內則》之標準要求,媳婦侍奉翁姑應如侍奉自己的父母般,晨昏定省, 必須對翁姑唯命是從。 「三從」中的「從夫」,實際上是須順從「 夫」的父母之命。(下附[三從四德]的定義)
由於"七出之條"的限制,所以中國古代的女子出嫁後就有"做人媳婦甚艱難"之說。做媳婦的一般都處於婆婆的權威之下,運氣好的遇個好家婆,受氣少些,但仍要兢兢業業,不敢有所怠慢。不幸的遇個惡家婆,受氣之外,一不小心可能會被休(可參考粵語長片.....)。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古代惡媳婦刻薄翁姑者亦有,但大多會被人指責,不容於世。
而古代的家婆,由於其年青時亦經歷過"做人媳婦甚艱難"階段,因此明理的會善待自己的媳婦,使得家人融洽。不明理的可能要媳婦吃自己受過的苦,而至家無寧日。有句"多年媳婦熬成婆"就說明了這種心態。
「三從」的定義
「三從」即包括「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當中的「從」包含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遵從「三從」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以做到為女孝、妻賢、母良。
「四德」的定義
「四德」本是宮廷婦女必備的四種修養﹕「德」(德行)、「言」(言辭)、「容」(容貌)、「功」(技藝),包含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故稱為「四教」或「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