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恕我直言...
古今的詩詞歌賦都是重「意境」, 而輕「文法」的藝術創作. 我們欣賞這些由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禮物」時, 應該將重點放於詞中的「意境」, 而不是當中的「文法」. 若要考究其文法, 只需留意其短句及段落 (詞的段落為「闋」)的編排便可, 標點符號的「附加」得宜與否, 實際無幫於欣賞或理解作品中的藝術成份...
所以, 我們的討論重點, 應該是此段詞組的意思, 而不是標點符號是否「附加」得宜.
我會這樣的分析此詞組:
遙想起公謹當年, 還在與江南美人小喬初婚之際, 便已雄姿英發--只需頭載綸巾, 手執羽扇, 不必用上任何刀、劍、斧頭或什麼「大殺傷力武器」, 便能在談笑之間, 將敵軍的檣櫓毀至灰飛煙滅.
不知閣下又對在下的愚見, 有何見解呢?
不過, 無論閣下是否認同我的睇法, 亦不太重要. 一個成功的藝術作品, 不是應該能夠啟發出讀者不同的聯想及理解嗎? 文字藝術動人及可貴之處, 就在於其中所帶給讀者的聯想力. 我想, 除了原作者本身, 應該沒有人有資格談論此詞的「真意」吧. 而我們亦毋用鑽牛角尖, 試圖充當蘇東坡先生的代言人了... 只需要「虛心」的欣賞及細味便可.
另外, 就為詩詞歌賦「附加」上標點符號, 我有以下的睇法:
標點符號, 是在新文學運動才引入漢語的表達工具. 古代文學家創作詩詞歌賦的時候, 應該並沒有考慮過「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此問題吧. 若然要討論「怎樣為《念奴嬌.赤壁懷古》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 試問世上又有那一學者有這樣的才學及有這樣的膽量去「充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先生的代言人呢? 就算有, 都應該是一些恃才放曠, 自以為是的伙傢吧?
而且, 使用標點符號後, 真的可以深化詞中的意境嗎? 現在著名的填詞人, 如黃霑、林夕、黃偉文等, 都「刻意」不為歌詞加上標點符號, 為的就是不想讓標點符號, 甚至句法、語法、文法等問題, 局限了歌詞的「藝術」創作.
若我們如果要吹毛求庇, 齊來講「最緊要『正』字」的話, 不難發現這些「藝術」作品中的「語病」. 如以此詞為例: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為什麼「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這「一」個完整而又簡短的意思,要分做「兩」句詞句來表達呢?而在此兩句中間,加上一個「、」號,又是不是「常用」而「合理」呢?無論是將此詞組語譯為白話文, 或我們平時用白話文寫到相近內容的意思時, 我們又會不會將此意思「拆散」做兩句來寫呢?(按莊澤義所選注的《宋詞.中學生文學精讀》, 便將此句語譯為「一」句白話文: 「談笑之間就把曹軍船艦燒得灰飛煙滅。」)就算真的「拆散」做兩句來寫,我們又是不是加上一個「、」而不用「,」呢?
再想一下, 假設要你為黃霑的《滄海一聲笑》或林夕的《愛與誠》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會是何其困難的呢?若你堅持為這些炙手可熱的近代歌詞「刻意」地加上了標點符號後,再與其原文比較,又會不會覺得畫蛇添足呢?
再誇張一點, 在每一句都富藝術性的詞句之間加上標點符號, 就有如為畫家同一系列的畫作之間, 或為時裝設計師同一系列的服裝之間, 加上標點符號一樣的困難及多餘. 因為, 我們既可以單獨從單一的詞句、畫作及服裝, 欣賞到當中的意境, 我們亦可以在沒有標點符號的輔助下, 欣賞到全首詞、同系列畫作及系列服裝所組合起來的意境.
畢竟, 標點附號是近代才引入漢文, 輔助我們傳情達意的文字工具. 若要過份拘泥於此, 便有點本沒倒置了... 可知道, 過猶不及, 凡事該以務實為主, 適可而止...
可參與我所作出的討論--《應否為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加上標點符號?》: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2100818
2007-01-23 13:13:50 補充:
唉...見到有些回答者, 不明出處, 便胡亂旁徵博引, 強行充補當古代藝術家的代言人... 其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程度, 真的覺得他們有點不知廉恥...唉...每見此事, 都教人心痛莫名... 為古人被人誤解而心痛, 更為現今社會以此為學識的歪風心痛...唉...在此借用辛棄疾之詞, 以抒吾內心所想.近來始覺古人書 信著全無是處少年不知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 卻說還休 卻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箇秋
2007-01-23 13:15:36 補充:
補充更正: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 卻說還休 卻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箇秋
2007-01-23 13:24:09 補充:
我發覺, 此首詞, 亦適合某些回答者:少年不知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箇秋你曾經「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如YAHOO知識 之類的「層樓」,「為賦新詞」而「強說」人家的「『愁』」情.你「如今」應當「識盡愁滋味」吧. 應該 「欲說:『還休.』」了吧. 希望你除了「欲說:『還休.』」以外, 還能「 卻道」我那些如「天涼」般的諷刺「好箇秋」----可以提高你的知識吧.
2007-01-23 13:27:34 補充:
補充更正, 因為又打錯字了... (我實在太大意了... 不好意思...):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箇秋
2007-01-23 23:37:30 補充:
to 樓主 補充時間:2007-01-23 14:00:05可能, 你會發覺得用字用詞, 語帶相關, 充滿諷刺的意味. 然而, 我的態卻是很認真的. 我所講的: 賞欣藝術作品, 首重發揮讀者的聯想力. 只要不「偏離」文意, 任何解釋都可以接受, 亦毋需「爭論」什麼那個較「解得通」, 那個較「不解得通」. 能夠從詞中啟發自己「天馬行空」的聯想力, 甚至在不「偏離」文意的前提下, 想出原作者也可能忽略了的意境, 這才是欣賞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
2007-01-23 23:38:44 補充:
有人認為, 「羽扇綸巾」是形容儒雅風流的讀書人, 亦有人覺得它是用來諷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 而對於我來說, 只是代表當書生的尋常打扮.正如上述所講, 毋用「爭論」那個解釋較「解得通」, 毋用分高低. 我們要留意的, 是自己理解詞文時, 有沒有一不小心曲解詞中的意思.
2007-01-23 23:48:01 補充:
至於「斷句」此一學問, 我都是第一次聽聞...然而, 宋詞的編作, 對總字數、分段、句數、每句字數, 都作出了規定. 正如我之前指出,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此兩句詞, 沒有分成做兩句的需要性. 在此詞中分做兩句, 是為了付合詞題《念奴嬌》的句法要求而已.而要組合那幾個連續的詞句來分析或綜合詞意, 亦是理解詞意的問題, 只要說得通, 能自圓其說便可. 其實, 有些人可能比起原作者的創作力更出神入化, 聯想到連作者也沒想過的境界, 又有何出其呢? 又有何不可呢?
2007-01-24 00:07:40 補充:
有關分析及理解, 最出名的笑話是:此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這句通俗的笑話, 包含了高深的文字藝術及智慧, 提省我們別自作聰明, 亦不要莽作斷定, 因為怎想解釋亦妥, 怎想解釋亦為不妥.我們要問的, 不單是自己的理解的合理性, 亦需要「虛心探討」的有沒有其他合理的演譯. 不宜及毋需比較及爭辯不同而合理的演譯.若你能明白我所強調的「虛心探討」, 別你所強調的「比較」及所用到的「爭辯」之間的分別, 你便能更加享受到詩詞歌賦帶給你的樂趣.
2007-01-24 19:14:32 補充:
to 樓主詩詞歌賦, 是著重「意境」的藝術作品, 非一般我們日常使用, 著重「文意」及「文法」的文章. 你在欣賞及理解不同作者的詩詞歌賦, 不難發現, 內裏似乎另有「玄機」或可能「語帶相關」, 這就是我所指的, 作者想啟發我們的聯想力.
2007-01-24 19:33:54 補充:
「子非魚, 焉知魚之樂」無人能完全推測到別人的心意, 更何況那人是蘇軾?很抱歉!回答內容限 4000 個字之內,請回上一頁。 恕未能詳談, 可email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