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否接受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20點)

2007-01-19 1:46 am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憑一黨的力量,正面抵抗日軍,是否接受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請用自己的文字回答)
更新1:

各位朋友請注意,我要的是你們自己的意見和理據,而不是蔣介石的生平,多謝!

回答 (2)

2007-01-19 11:06 am
✔ 最佳答案
可以說,是。以1937年的南京國民政府去抵抗日軍,無論軍事、經濟實力上來說相方都是懸殊的。可以謂,蔣介石是"守土沒有把握,成仁卻有決心”。

雖然1927年的國府北伐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並沒有真正統一全國的權力。南京政府其實實力所及的只有長江下游的數省,其他地區很多是在國民黨內各派別的手上,桂系,廣東,東北,山西,西南各地都有其他派別,基本上是政治、軍事上南京指揮不動,經濟上獨立。而且動輒作反,1927至37年間發生的國民黨大內戰不下十多場,中原大戰、兩廣事變、閩變等等,勞民傷財。此外更有心腹大患共產黨,五次圍剿連年用兵。在27至37年期間蔣介石用各種手腕,方開始成為中國政治上的寡頭領袖。在民生經濟建設上,雖然並非毫無作為,但以其當政時間之短短數年,國情之亂,起步點之低,又無外援,基本上可謂少見成效。

至於日本,在一次大戰以後經以是東亞的獨大強國。本來在華有最大勢力的英國,一次大戰中元氣已傷,對華影響大不如前。日本宿敵俄國十月革命後不能對抗日本,因共黨原因與國府關係錯綜複雜。美國雖然最有潛力對抗日本,但在一戰後的隔離主義中不會出手。國民政府在北伐時於濟南與日本首次交手,每次都借助外國調停,但每次都以中國退讓收場。而日本在30年代起軍國主義抬頭,對中國步步壓迫。

以世界形勢看,應明白以南京的實力,正面抵抗日本是玉石俱焚的政策。這一點,普通民眾或許不知,但蔣介石,國民黨內各頭頭,以及共產黨不可能不知。九一八事變後,各黨各派大叫抗日,為何獨是蔣介石要忍讓?誰人私心多少,不得而知。但這情況,仿若是數十年前甲午一役朝中主戰、主和的翻版! 當時滿清內,以李鴻章的手中實力最強,要與日本一戰,必然是押上他的淮軍,北洋海軍。李鴻章主和,而李鴻章朝中政敵,帝師翁同和等則在光緒面前大力主戰。為何?李鴻章知彼知己,明白與日戰勝無把握。他的政敵呢?戰敗,是你李鴻章的責任。戰勝,功勞我亦有份!

蔣介石接受這一任務,是被西安事變所迫。若無西安事變,也許他再剿匪五年十年,都尚未提抗日。
2007-01-19 8:11 am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憑一黨的力量,正面抵抗日軍,不是接受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橋鎮,生於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務。
中國大陸地區很少用「中正」或「蔣中正」來稱呼蔣,而一般將其稱為「蔣介石」。在有關抗戰時期的影視作品中,常按職務稱為「蔣委員長」。國民黨員則普遍接受此名;他在臺灣的正式名稱亦為「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如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名為中正文化中心、臺北市區的蔣中正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以及臺灣最常見的路名-中正路。

蔣中正逝世後,在臺灣戒嚴時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寫法:「先總統 蔣公」稱呼之。但隨著解嚴後政治情勢緩和,這個寫法已少用。
生平:
早年生活
蔣中正生於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鎮(寧波西南方約33公里)一小康鹽商之家。其先祖出自周公旦之子伯齡,伯齡封於蔣,遂以國為姓。父蔣肇聰,母王採玉。九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王太夫人督教甚嚴,他生性活潑,喜好運動。六歲就學,十四歲以前學論語、孟子、詩經、易經、左傳、尚書,十五歲讀策論,旁涉子、史、古文辭。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開始學習英文、數學。
1905年孫中山於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革命思潮,風起雲湧,蔣自剪辮髮以明志。後得王太夫人首肯,於1906年4月東渡日本,暫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因而得以廣交革命志士,是為參加革命運動之始,時年方二十歲,冬天返國。1907年夏天,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並考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1908年再赴日就讀振武學校,接觸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思潮,後經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並得鄒容所著《革命軍》,早晚閱讀,自題「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以明志向。1909年至1911年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1910年在東京首次見到了孫中山。
蔣中正於1954年5月20日的總統選舉中再度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隨後以修改臨時條款,總統得不限次數,連選連任;於1960年、1966年、1972年繼續連任。1946年召開的國民大會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雖然是一部民主憲法,但民國37年(1948)4月18日國民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於同年5月10日施行,凍結了中華民國憲法的部分條文,大幅提高總統的權力,並發布戒嚴令,實施黨禁、報禁。由於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一黨獨大的局面得以形成。1966年臨時條款再度修改,國家安全會議成立,蔣獲得在戡亂時期進行總統擴權的合法性基礎。蔣採取鬆經濟、緊政治的統治手段,對台灣人民實施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消除日本殖民痕跡,嚴防共產黨的滲透,壓制台獨勢力的發展。這些做法導致了令某些臺人詬病的「白色恐怖」。[17] 此期間,雖發生零星如「孫立人事件」、「雷震事件」的政治風波,但蔣在擁有台灣軍政經絕對權威的情況下,輕易地將其平息。
蔣中正在臺灣時期最大的願望是「復興中華文化,光復大陸國土。」他一度認為韓戰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國民黨在美蘇交戰的大局面下就可以反攻大陸,但韓戰在史達林死後迅速結束,美蘇關係亦得到相當緩和,美國並不支持他的反攻計劃。國民黨軍隊雖不斷嘗試小規模對大陸反攻,但敗多勝少。在國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發生共產黨自行停戰的金門砲戰。中華民國政府在1958年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中對外宣稱恢復大陸人民之自由的主要途徑為實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但蔣中正仍繼續積極主持極爲機密的國光計劃。在六十年代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發出原子彈後,國府軍事反攻大陸的可能不復存在,但蔣中正仍堅稱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對包括外蒙古在內的中國全部領土擁有主權。為了與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禮,他主持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冷戰的背景下,大部分西方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聯合國及其他組織內的中國席次亦是由中華民國代表。中共「輸出革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大革命等動亂,也促使這種國際情勢得以持續。
大膽島上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席位議題獲得多數國家的支持,中共堅持「臺北不出,北京不入」,「驅逐蔣幫」。蔣中正則堅持「漢賊不兩立」,堅決反對接受美國的「兩個中國」提議,於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前夕,宣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我們本漢賊不兩立之立場及維護憲章之尊嚴,已在該案支付表決之前,宣佈退出我國所參與締造的聯合國。同時聲明,對於本屆大會所通過此項違反憲章規定的非法決議,中華民國政府與全中國人民,決不承認其有任何效力……毛共匪幫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叛亂集團,對內殘害人民,罪惡如山,乃全中國人民尤其是大陸上七億同胞之公敵;對外肆行顛覆侵略,為聯合國所裁定之侵略者。目前大陸雖為毛共匪幫所盤踞,但以臺澎金馬為基地的中華民國政府,乃是大陸七億中國人民真正代表——代表他們的共同意願與痛苦呼聲,並給與他們反抗毛共暴力,爭取人權自由以最大的勇氣和希望。所以無論根據聯合國憲章原則,人道主義與自然法則,尤其是全中國人民的公意,都決不容毛共匪幫非法佔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與安全理事會中之席位……在此,我要嚴正聲明:恢復大陸七億同胞的人權自由,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意願,乃是我們決不改變的國家目標和必須完成的神聖責任。中華民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對於主權的行使,決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擾……我們國家的命運不操在聯合國,而操在我們自己手中……現在世局的變化,乃以中國問題為中心;而中國問題如何解決,亦將決定整個世界人類的命運。所以我們在這個大變局中,實處於無比重要的關鍵地位;而我們奮鬥的成敗利鈍,也將決定世界的安危與人類的禍福……」
1969年7月,蔣中正在陽明山遭遇一場車禍,身體狀況自此大為衰退。蔣在1975年於病中手書「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3月29日口述遺囑。4月5日清明節深夜,雷電交加之際,蔣中正在臺北市士林官邸逝世,其遺囑如下:
余自束髮以來,即追隨 總理革命,無時不以 耶穌基督與 總理信徒自居,無日不為掃除三民主義之障礙、建設民主憲政之國家艱苦奮鬥。近二十余年來,自由基地日益精實壯大,並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勢力展開政治作戰。反共復國大業,方期日新月盛,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膺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三民主義為無形之 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余畢生之志事,實亦即海內外軍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職志與戰鬥決心。唯願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絕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蔣中正去世後,總統職位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真正的權力則是由其子蔣經國掌握。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於嚴家淦結束第五任的任期後,由國民大會選舉,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8年,蔣經國去世於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內。
蔣中正遺體目前置於銅棺中暫厝桃園縣慈湖,其子蔣經國的遺體則暫厝大溪陵寢,「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
參考: 網址+me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35: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8000051KK027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