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紅旗 廿分(急!!!)

2007-01-18 8:35 am
三面紅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則是正確的,只是推行過程有所失誤 你同意嗎?

有冇人識呀?

回答 (4)

2007-01-19 5:34 am
✔ 最佳答案
我絕對同意。

三面紅旗為中共於1958年推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三項核心工作,原名「三個法寶」,1960年5月後改稱「三面紅旗」,分別是總路線、大躍進及人民公社,企圖在短期內使中國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總路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綱領,大躍進是指速度、人民公社指的是組織。第一面紅旗「總路線」的概念,是由毛澤東提出的,總路線概括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1957年6月29日一名署名叫于踐繪的人發表文章,提出「大躍進」的口號。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有社論:「有些人害了右傾保守的毛病,像蝸牛一樣爬行得很慢。他們不了解農業生產合作化以後,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1958年2月2日又出現「全面大躍進」的口號。同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肯定「大躍進」的方針。總路線和大躍進的口號,從此響遍全國的各個角落。由於毛澤東急於求成,要超英趕美,1958年要求鋼產量達到1070萬噸,發動全民「大煉鋼鐵」,又連放衛星,畝產幾萬斤糧食,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提出人民公社的雛形,一開始名稱有「共產主義公社」「集體農莊」,後來統一稱為人民公社,「一個比較最能表現這一組織的內容和最能受到群眾歡迎的名稱」,並且實行「吃飯不要錢」,衣、食、住、行全由公社所包辦。

*三面紅旗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推行過程有些失誤,正所謂﹕「聖人都有錯!」
2007-01-18 10:56 am
  「三面紅旗」舉還是不舉?

  「三面紅旗」,是一個十分重大而敏感、複雜的問題。1959年廬山會議的時候,彭德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反對總路線、反對大躍進、反對人民公社」的反「三面紅旗」被批判的。廬山會議之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並不是並列的,「總路線」被認為是統帥一切的指導方針,「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是「總路線」的產物。因為批判彭德懷的緣故,這三者的地位發生變化,被併列在一起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光榮旗幟,開始大樹特樹。不久,又稱為「三大萬歲」。到1960年初,《人民日報》社論更是將此譽為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找到的「三大法寶」,與民主革命時期的「三大法寶」相提並論,成為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1961年起,大概覺得「三大法寶」的提法太超越實際情況了,而改稱「三面紅旗」。

  現在來看,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距那時也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就以為找到了黨的基本路線,確實有點過於自信。問題是,1959年反對彭德懷時,毛澤東提出將來他「擬寫文宣傳人民公社的優越性。一個百花齊放,一個人民公社,一個大躍進,……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戰,包括黨內大批反對派和懷疑派」。結果僅時隔一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便遭遇重大挫折,毛澤東和中央不得不為此進行調整,而在調整過程中,如何解說「三面紅旗」就成了一件令人關注的大事。毛澤東認為指導思想沒有錯,只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具體政策。七千人大會下發的中央書面報告稿,也基本是按照這一基調上來闡述的。報告說:

  三面紅旗是在我國具體條件下用多快好省的方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空前大試驗……

  ……幾年來,我們工作的偉大成就證明了三面紅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則是站得住的……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是引導我國人民建設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並且在將來由社會主義逐漸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旗幟。對於三面紅旗的意義,應該從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整個歷史時代的工作來估量,而不能只從一個局部或一段短時間的工作來估量。這三面紅旗當然還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經受考驗,但是,我們認為,過去這幾年的經驗使我們更有把握地說:這三面紅旗是正確的,是符合於我國實際需要的。

  但大會在討論時,並沒有因為「三面紅旗」的敏感而不敢觸及,相反,這是大會的熱點之一。

  絕大多數人表示同意報告對「三面紅旗」的估量,認為應該以整個歷史時期的工作來估量,而不應該只從局部或者從短暫時間的工作來估量它。還有的說,「三面紅旗」雖然出現一些問題,但黨中央和毛主席在一系列根本問題上,逐步地規定了一套具體的方針政策。例如《農業六十條》,《中央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的指示》等等,這些具體政策的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人民公社,調動了全體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也促發了總路線的無限生命力。這是會議的主流看法。

  對於這種主流看法如何理解,筆者帶著疑問曾在訪問十多位參加會議的同志時,反覆地追問他們:當時您是否認為「三面紅旗」是正確的?大多數人回答說,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這其中包括被認為思想比較解放的杜潤生,當時他也認為「三面紅旗」是正確的。這是什麼道理呢,有的回答,毛主席和黨中央說是正確的,我們也就不懷疑了。是真心真意地認為「三面紅旗」是正確的。①杜潤生說:「三面紅旗」正確與否,我們當時看不清楚,是事後諸葛亮。②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相信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判斷,二是受理論和時空的局限。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認為報告對「三面紅旗」肯定的還不夠。他們說:「三面紅旗」的「提出和形成是經過一個發展過程的,具有深刻的科學根據」。建議將報告「證明三面紅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則是站得住的」一句,改為「證明三面紅旗……是完全正確的」。還有的人說:報告中幾個地方對「三面紅旗」的提法不一致,如分別有「站得住的」、「正確的」、「基本上正確的」等等,應該統一用「完全正確的」。甚至有人說,在「三面紅旗」的光輝照耀下,中國人民的建設事業,已經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偉大成績。說這些話的人雖然不多,但在當時是相當有份量的。

  不過,大會對於「三面紅旗」的討論,還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一些人出於國際因素的考慮,看出了「三面紅旗」有問題,但提出還是要堅持。他們說:「大躍進」、「人民公社」雖有問題,不盡符合國家需要,可是為了反修,必須爭一口氣,把「三面紅旗」高高舉起。基於這樣一種心態,有人建議,報告要把「總路線」的理論基礎,「人民公社」的歷史必然性和它的優越性,「大躍進」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闡述得更充分些,更有說服力些。

P.S.
大會是指在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地委、縣委、重要廠礦黨委及軍隊的負責幹部參加,共七千多人。
參考: 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
2007-01-18 8:46 am
1.總路線是指1952年以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多次講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6月1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作了較為完整的概 括“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 央政治局會議後,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起草的關於總路線的宣傳提綱上,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一步完整準確地表述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 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 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指出,“這條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2 月,中共中央批准並轉發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標誌著總路線 的最終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透過決議,正式批准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並於同年9月載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條總路線的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2.大躍進是指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認為1956年對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是“反冒進”。八屆三中全會透過了《農業發展綱要 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會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召開黨的各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準備掀起工農業生產 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發動“大躍進”運動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 制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透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在這之後制定的1958年國民經 濟計劃的第二本帳的主要指標過高,造成了經濟工作中的急於求成和急躁冒進。

  在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各地紛紛提出工業大躍進和農業大躍進的不切實際的目標,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 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在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不斷宣傳“高產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糧食畝產量層層拔高;在工業上,錯 誤地確定了全年鋼產量1070萬噸的指標,全國幾千萬人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並且“以鋼為綱”,帶動了其他行業的“大躍進”。

  “大躍進”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從1958年11月開始,中共中央開始糾正“大躍進”運動中的問 題。中央多次提出調整經濟指標,“壓縮空氣”,並著手解決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到1960年冬,隨著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大躍進”運 動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開的7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3.人民公社是指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們黨在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

  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1957年冬和 1958春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又出現了聯隊、聯社。毛澤東考慮到當時以大搞興修水利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建設的發展需要,覺得需要辦大社。1958年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透過了《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併為大社的意見》。意見指出:“為了適應農業生產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把小 型的農業合作社有計劃地適當地合併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會後,各地農村開始了小社並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現了“共產主義公社”、“集體農莊”,有 的地方出現了“人民公社”。1958年7月1日《紅旗》雜誌第3期《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較明確地提出“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 有工業合作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是在報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8月6日,毛澤東視察河南新鄉七里營人民公社 時,說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在與山東領導談話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並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談話在報紙上發表後,各地掀起了辦人民公社 的熱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議》下達後,全國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 化運動的熱潮。到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 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由於在合作化運動的後期已出現了過急過猛的問題,所以人民公社化運動也出現了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情況,刮起了“一平二調三收款”的“共產風”。
參考: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重要理論與事件
2007-01-18 8:39 am
no I don't agree with that, because China had just get back to normal, shouldn't do such a thing.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9: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8000051KK001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