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手印與三摩地
要進入「三摩地」、「三位」、「三摩提」、「三摩帝」、「三昧地」、「三麼地」......。這要「定」,其意義是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這三摩地法是大手印密教行持的方法,是修習三密平等之三摩地。這當中又分「三摩砵提」、「三摩拔提」、「三摩結提」等等。
有一個比喻是非常好的,我們弄來一盆水,搬上一些土,把土搗散搞亂,水便混濁了,這水是有污染的,象徵了人的染念,但我們若不擾動它,久久,沉重的沙土便沉澱了,於是水變清明了。「入靜」就是排除了雜念,如沙土之沉澱,如此才能心平氣和、情緒安定、精神集中、雜念消失。而這「入靜」的功力久久,思緒想念更進一步的淨化。
到了「綿綿密密」、「心息合一」、「若有若無」、「虛無飄渺」之時,是為入靜的第一步,有人認為此身若雲,輕輕的浮於天際,有的人感覺如輕煙,飄飄然的騰空,騰雲駕霧,非常美妙,有的人感覺自己不知身在何處,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其中文有許多的幻境,更是千千萬萬,如同海底世界或星際世界,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在「入靜」的當中,其意識是「不執不捨」,也就是不執著「入靜」,有無之中的哲理,非常深奧,「不捨」就是輕輕不在意的看住它。對於幻境任其自由來去,不去追求不迷戀,不能胡思亂想,所謂「走火入魔」全是幻境出現,執著迷戀的結果啊!
「入靜」若有了興奮,還是不對的,執著及迷戀會產生了興奮,一切的反射非常的積極與激動,此時身體內的生化有異常的消耗,反應的強烈當中,如同人的憤怒一般,此時的生理是不正常的,人的身體及其神經,無法在此時進入正常的「入靜」。所以「入靜」的因子,要先排除了「興奮」的障礙,使身子在寧靜的狀態下「入靜」。
「入靜」是心靈及生理同時運作的一種功夫,是「氣」與「意」相互運轉的平衡功用,一個最平衡的狀態,這最深的狀態就是「定」。
科學家經過實驗之後,測驗出一個入靜的密宗行者,在入靜狀態下,新陳代謝降低,氧氣的消耗量也降低,禪定時的氧耗量甚至於低於入睡時的二分之一。同時入靜時,大腦的物質成份得到空前未有的恢復及補充,也就是熱能的增加率,大於排出的,這是一種成長,而非衰退。
形成了血漿中皮質激素下降,一切的活動激素下降,表明了一個大原則,入靜乃是一個生理低能量的輸出,不但如此,更能儲存了更多的能量。這樣的實驗結果,靜坐與長生不老是有大關聯的。
「入靜」的修練,正常方面的感覺,如同前幾篇文章「大手印觸覺」是一樣的,一般的感覺是精神旺盛、心靈舒適、頭腦很清晰。身子的正常感覺是有「靈氣」,或是「清涼」入頂,肌肉會自然的跳動,如電通過一般,全身的感受有說不出來的舒適感,真正進入時,自覺變大變小,如騰雲駕霧,甚至靜坐一天,感覺上祇有一分鐘。
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就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現象在下幾篇文章中,會一一說明,一一給校正之。
入靜不是睡覺,原則上,「入靜禪定」在清醒與睡眠之間,有很多人太鬆散,變成了推進打瞌睡的過程,形成「打坐釣魚」,這種現象叫「昏沈」,此時頭腦不清晰,意識忽明忽暗,全身非常懶散,眼皮蓋下張不開,在「打坐釣魚」中,有時會打呼,有時有夢,突然驚醒,發覺頭歪身斜,口水流了出來,此時精神反而不振,人很疲憊,全身酸痛。
入靜常「打坐釣魚」須要糾正。
第一:先睡飽了再靜坐。
第二:放鬆肌肉,但精神威武些。
我個人覺得,要進入甚深禪定三摩地(定),最好在安靜的房間進行,不受到噪音的平擾,及外人進出的影響,所以禪定要有靜室,初習者沒有靜室很難入靜,可在幽靜的佛堂打坐,最沒有辦法,在自己的臥室亦可,先觀想臥床化為蓮花。靜坐的地方,空氣要流通適宜。
最好「入靜」的時候,是心情無憂無煩的時候,這心平氣和,心神安定,才能入甚深禪定。然後,學習上師教導的入靜「手印」、「咒語」、「觀想」,到入三摩地的時候,咒語就成了呼吸,意念集中來導引,心中什麼也不想,如此推進,祇要有信心,練習久久,一定會走到「定」的三摩地。
我如此向眾弟子宣說,一般人有雜念,無法入三摩地,這是正常的,因為世俗凡夫在未修「大手印」法前,都是思想散亂的,也就是雜念洶湧的,如海的波濤一般,最初一開始學靜坐,愈想排除雜念,雜念反而愈多,如同彈簧一般,你愈壓它,它反彈愈厲害。
一旦碰到如此情形,請諸弟子不要緊張,處之泰然可也,也不要自暴自棄,應該不急躁求速,要磨練自己的耐心,慢慢練習,循序進行,一切按部就班,心情保持平和,祇要練習久久,慢慢就會有心得,遲早進入「三摩地」的狀況就會來到。
雜念,雜念,雜念,每一位禪定大手印的修持者都會碰上這大魔頭,雜念不去,無法入靜,但雜念原本是世俗凡夫所擁有的,要得淨念,超凡入聖,先要排除雜念,這是一門大學問。
我在「無上密與大手印」一書之中,第十一章寫了「止觀雙運」,這是「止息妄念」的方法,這是佛門的「止觀宗」大法,止觀方面有三個層次,希望人人好好體會,總之,對於易「入靜」的方法,要學習純熟,不易「入靜」的因素,要盡力去排除,太緊太鬆均不對。
祇要有了一次的入「三摩地」大定,要進入「三眛大定」就簡單多了。一個金剛上師是時時定於「三摩地」的,所以金剛上師的智慧,在超然的世界之中,是排第一位,是放大光明照世間。
大手印進入「三摩地」的入靜法門,依修練人的習慣而方法不同,特別述之如下:
數息法入靜--以數目來訓練自己的精神集中,也就是意念完全放在數目上,以一呼一吸為一次,默念呼吸的次數,直至百、千、萬息,由於精神全在數目上,不久會導之精神集中而入靜。
觀圖法入靜--在自己面前,擺一幅最莊嚴的曼荼羅圖,有日,有月,有佛像本尊,有毫光,有美麗的蓮花,有碧綠的池,觀圖之景相,則心寧平靜,很容易意念專一而入了「三摩地」。此觀圖法,先有圖,觀久了,無圖時,心中也會有圖的出現,自然隨意念而進入。
守丹田法入靜--道家的入靜,以意守丹田居多,就是想念丹田上有一紅點貼住,把氣存於丹田之間而轉,意念始終在丹田上的一點,呼吸的氣也一一落於此點之上,這是「入靜」的妙法門。
聽音法入靜--有人以梵唱作為自己入靜的導引,放誦經的唱片,自己專心的盤坐而聽之,聽莊嚴的梵唱,精神導致集中,而入靜,進入三摩地。此法同「觀圖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聽音久久,若無梵音,心中也會有梵音出現,便自然而然的進入「三摩地」。
唸咒法入靜---靜坐的時候,持誦自己平時唸熟的咒語,由於單調的咒音,咒的莊嚴,咒的力量,得到佛法的加持,可以幫助入靜,尤其雜念突然來了,可以很快用咒音抵制之,自可精神集中,淨化思緒。
放鬆法入靜--此法即前節所述的「大攤屍法」放鬆了一切,自然成了空,
空即是歸於一,一即是變成空,如此就成了「定」。
另外有一種「隨息法入靜」是數息觀法的再進入,這是「意息相隨」,聽自己呼吸而進入禪定的狀況,是用耳輕聽自己的呼吸,用意念隨呼吸而連轉,漸入漸深,而入於「三摩地」。
佛教的「止觀」,止就是「定」,觀是指「慧」,止觀法門,是修定慧的法門。乃是止息妄念,觀入佛果。天台宗專門以止觀作為主要修行的法門,而止觀的目地就是「入靜」,「入靜」的目地就是「定」,「三摩地」就是「定」,「定」是「不死之不二法門」。
大手印法入「三摩地」,密法甚多,但是弟子們祇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不要又數息,又觀圖,又守丹田,又聽音,又唸咒......。千萬不要全部加在一起修。
有很多學佛者寫信給我,他告訴我,每次做功課,大悲咒十遍,往生咒十遍,準提佛母咒千O八十遍,阿彌陀佛心咒百遍,綠救度母咒百遍,蓮華生大士咒百遍,上師心咒百遍,另加其他的小咒心咒等等。最後還來個百字明咒七遍,補關真言咒,大自傘蓋佛母咒,供養咒,大手印咒......。
我看了如此的來信,大搖其頭,這樣的持咒法,是沒有什麼功效的,因為這是不專一的緣故,我們修法的人最重專一,「靈仙真佛宗」先從四加行修起,再修「上師相應」,「上師相應」以上師相應的心咒為主,等確實相應了,再修「本尊法」,本尊法以本尊咒為主,其他的咒,有關係的才唸,沒有關係的不要唸,持咒不是把天下的咒語全部唸,就算你想全部唸,也唸不完,所以唸咒,貴在一種,貴在專一,能專一,才能入靜,咒才有力,才能進入三摩地。
「本尊法」就是一個人修法的皈依方向,我們平時要把本尊心咒記在心中,時時不忘,時時持頌,將來你是要變成本尊,例如你以觀世音菩薩為本尊,你若成就後,你就是觀世音菩薩。「本尊法」是修持一輩子的,不是一年二年十年的,所以修法貴在專一,本尊法就是專一本尊啊!
試想想,今天以文殊菩薩為本尊,明天又換普賢菩薩為本尊,後天又是地藏王菩薩為本尊,大後天文是白傘蓋佛母為本尊,換來換去,咒也唸來唸去均不同,「入靜」法也一樣變來變去,或是一天修十種法,這樣不專一的人,是不會有成就的。
讀者們可選擇一種,有恒而持續的修下去,這樣可專一不亂,大手印法,仍然以少而精為宜,「入靜」有多法,但一樣要少而精。
假如有人想當上師,要傳法救世,在修練開始時,仍然以一種法專精而入,等到有了「相應」,再修深入的「金剛法」及「無上密」,等這些都有了相應,再廣泛的追求多種法及熟悉各種咒與儀軌。然而這種修法對一般人是不適宜的,因為多了一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