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急〕

2007-01-18 3:30 am
客家人來自咩地方??

聚居系邊??

有咩獨特之柱?

生活方式系咩??

回答 (3)

2007-01-18 3:33 am
✔ 最佳答案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從宋朝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也被成為「客家祖地」。

客家人(Hak-ka-ngin)

人口: 約6千萬
分佈: *中國大陸南方、港澳
*臺灣
*東南亞等地
人種:
 民族:
  民系: 黃色人種
 漢族
  客家民系
語言: 客家話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一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少數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瑤等人口居多數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徵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証,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族譜和史冊,客家人是指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他們與秦人後裔的廣東人及晉人後裔的閩南人的關係並不好。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台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來台,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軍平定台灣以後,在此之前流寓臺灣而無妻室產業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議,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頒布渡臺禁令,嚴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臺。但客家人迫於生計,冒險從梅州、汀州、漳州而來者仍多,遍佈臺灣各地,參與開發臺灣的行列。

客家人的分佈情況
參見:客家分佈圖。

詳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2%E5%AE%B6&variant=zh-hk
2007-01-18 3:38 am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從宋朝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也被成為「客家祖地」。

客家人(Hak-ka-ngin)

人口: 約6千萬
分佈: *中國大陸南方、港澳
*臺灣
*東南亞等地
人種:
 民族:
  民系: 黃色人種
 漢族
  客家民系
語言: 客家話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一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少數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瑤等人口居多數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徵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証,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族譜和史冊,客家人是指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他們與秦人後裔的廣東人及晉人後裔的閩南人的關係並不好。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台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來台,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軍平定台灣以後,在此之前流寓臺灣而無妻室產業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議,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頒布渡臺禁令,嚴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臺。但客家人迫於生計,冒險從梅州、汀州、漳州而來者仍多,遍佈臺灣各地,參與開發臺灣的行列。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証,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臺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客家人遷徙圖


--------------------------------------------------------------------------------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2007-01-18 3:35 am
客家話教室

呢個「客家話教室」係本人忽發奇想諗出黎既。其實香港有好多客家人,但係呢D客家人既下一代,即係年青既一輩,通常都唔識講客家話,本人有見及此,就開左呢間可能係全世界第一間教人客家話既網上教室勒。

呢間教室本住實用精神,所以只係會教大家D實用句子或者詞語,而且併音方面會由大家都熟悉既廣東話,亦即係粵語,同埋英文表達(間唔中用下國語),唔駛大家去學D什麼併音法。此外,本教室既特色係用”冇系統教學法”,等D學員唔駛咁悶。

好啦,唔講咁多,即刻開始上堂!

第一課

註:(xy切)即取x聲母,及y韻母。例如(自然切),即讀”賤”音。
(xy切音z)即取x聲母,及y韻母(道理同上),但聲調用z字聲調。
例如(自然切音煙),即讀毛氈個”氈”音。

句子/詞語 發 音 註 解
我係好人 捱hair效然 hair只要前面個音,後面個"牙"音唔要
好去訓啦 效he鰓目 客家人叫"訓覺"做"睡目"(鰓目)
等陣先啦 訂墊蝦send 客家人興用"等陣下先"
你做乜野? (吾兒切)jor麥gas? gas只要前面個音,後面個"時"音唔要,下同
你叫做乜野名? (吾兒切)亨jor麥gas(綿鶯切音人)?  
你今年幾多歲? (吾兒切)劍(年顏切)結多鰓?  
好唔好味? 效吾效me?  
痴線婆 似send科 客家人用"痴線婦"
傻佬 傻鬧  
沖涼 瀉線 客家人叫"沖涼"做"洗身"
食飯未呀? sit蕃盲田  
自己人 自家然  
食野 sit凍試 客家人叫"食東西"
發錢寒 (勃惡切)(前銀切)狂  
好驚呀! 效狂呀!  
外婆 謝婆 客家人叫"外婆"做"姐婆"
成日偷食 哥熱跳sit 客家人叫"成日"做"過日"
釣魚 del吳 "del"是"delta"的"del"音
睇電視 korn dan施 "korn"同"corn"差唔多音, "dan" 係 "danny" 個 "dan"
聽電話 艇(天的國語)花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從宋朝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也被成為「客家祖地」。

客家人(Hak-ka-ngin)

人口: 約6千萬
分佈: *中國大陸南方、港澳
*臺灣
*東南亞等地
人種:
 民族:
  民系: 黃色人種
 漢族
  客家民系
語言: 客家話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一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少數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瑤等人口居多數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徵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是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証,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族譜和史冊,客家人是指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他們與秦人後裔的廣東人及晉人後裔的閩南人的關係並不好。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台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來台,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軍平定台灣以後,在此之前流寓臺灣而無妻室產業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議,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頒布渡臺禁令,嚴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臺。但客家人迫於生計,冒險從梅州、汀州、漳州而來者仍多,遍佈臺灣各地,參與開發臺灣的行列。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22: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7000051KK036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