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黨改組後,加強了宣傳和組織工作,大力發展民眾, 使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在1929年至1928年,國民黨發動了北 伐戰爭,打敗北洋軍閥,為中國的統一、獨立而奮鬥。
北伐的背景
(一)軍閥割據 ── 民國初年,先有袁世凱的帝制運動,繼有張勳復辟及段祺瑞玻壞約
法,各系軍閥據地稱雄,全國陷於分裂局面,民國雖成立,但建立
民主統一政府的目標尚未達成。
(二)民生困苦 ── 由於軍閥連年混戰,工商農業飽受摧殘,經濟瀕臨破產,社會動盪
,欲挽救此危機,必須使中國早日獲得和平統一。
(三)革命勢長 ──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採取「聯俄容共」的策略,並創建黃埔軍校,
加強武裝革命力量,使革軍聲浩蕩,為北伐奠下基礎。
(四)和議無望 ── 孫中山本計劃以和談方式統一中國,但北方的軍閥缺乏合作誠意;
其後孫中山逝世,南北和議更加無望。
北伐的經過
1925年7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把廣東軍隊一律改稱為「國民革
命軍」。1926年7月,蔣中正任北伐軍閥總司令,領導北伐:
(一)第一階段 :北伐開始
吳孫敗亡 ──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佔領長沙;先後在汀泗橋及賀勝橋打敗吳佩孚
嫡系部隊,之後收復武漢三鎮。 11月,北伐軍更克服九江及南昌,消
滅孫傳芳主力。
(二)第二階段 :北伐中斷
寧漢分裂 ── 1927年4月,「國民黨」發生「寧漢分裂」。廣州國民政府在汪精衛的
領導下,遷到武漢。同年4月,蔣中正在上海與共產黨決裂,並在南京
另組國民政府;而武漢國民政府則繼續與共產黨合作,形成「寧漢分
裂」的局面,北伐遂暫時停頓。
9月,寧漢政府復合,一部份國民軍繼續北伐;另部份追擊共產黨,進
行「清黨」。
國共第一次合作終結的原因:
(一)主義矛盾:國民黨以資本主義為基礎;共產黨則以共產主義為目標;
兩黨基本主義矛盾,自難衷誠合作。
(二)共黨坐大: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內積極進行滲透工作,並竭力分化國
民黨,遂引致兩黨的對立。
(三)中山逝世:孫中山為「聯俄容共」政策的中流砥柱,1925年孫中山
逝世,使兩黨的合作出現危機。
(四)寧漢分裂: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受共黨控制,排斥國民黨人;國
(復合) 民黨乃在南京另組政府,互相對峙,出現「寧漢分裂」
。其後武漢政府發現共黨受共產國際支配,故同意清黨
,寧漢宣佈復合,國共合作亦告破裂。
共黨在1927年-1937年的發展:
(一)合作破壞:武漢政府發現共產黨受共產國際支配,故亦同意「清黨」,
寧漢因而復合,共產黨員不能再在國民黨內活動,與國民
黨對抗。
(二)國共爭戰: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於全國各地先後建立多個「
蘇區」。自1930年起,國民黨先後五次剿共,共產黨黨員
被逼突圍西走,輾轉抵達延安。
(三)再度合作:1936年,中共唆使張學良、楊虎城策動「西安事變」,令
國民黨放棄「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1937年,日軍襲
宛平,中日戰爭爆發。共產黨發表「共赴國難宣言」,聲
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政府接納,國共再次合作。
第三階段 :南北統一
1.重整旗鼓 ── 1928年,蔣中正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此時北方的馮玉祥與閻
錫山均投向革命,使「革命軍」的陣勢大為增強。後來,蔣中正在徐
州誓師北伐,大破張宗昌與孫傳芳聯軍主力。
2.東北易幟 ── 1928年5月,日本出兵侵佔濟南,造成「濟南慘案」(五三慘案),欲
阻擋「革命軍」北伐。革命軍繞道北上,大敗張作霖。6月,張作霖由
北京退回瀋陽途中,在皇姑屯被日軍埋下炸藥炸死。1928年12月,張
學良(張作霖之子)宣佈服從國民政府,全國復歸統一。
北伐成功的原因
(一)渴望統一 ── 自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多年,人民不能過安定的生活,急切渴望
國家能早日統一,故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極得民眾的支持。
(二)軍力雄厚 ── 孫中山在北伐前,已推行國共合作,使革命實力加強;並在廣州成
立黃埔軍校,培訓革命軍將;加上部份南方軍閥的歸附,遂奠定北
伐成功的基礎。
(三)戰略得宜 ── 北伐軍先統一兩廣,再擊敗孫傳芳,佔據長江以南;其後日軍雖製
造了「濟南慘案」,但北伐軍仍能體察時勢,避與日本作正面衝突
,繞道北上,可說是戰略得宜。
(四)軍閥內訌 ── 北方軍閥連年混戰,派系不和,分地割據,彼此對峙,力量分散,
故為北伐軍逐個擊破。
(五)學良歸附 ── 張學良繼承父親的軍隊,於北伐軍入北京後,宣佈東三省歸附中央
,使北伐能順利完成。
hihi hoho 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