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為何首興山東?

2007-01-18 3:09 am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山東,河南,直隶一帶反清的民間秘密組織.
但義和團為何首興山東?

回答 (2)

2007-01-19 7:31 am
✔ 最佳答案
因為在甲午戰爭後,山東人民受害最深,於是便加入義和團反抗洋人,然後其他省陸續加入,所以義和團是首興山東!(中三中史書講的,SURE 對)


=========================================================
補充資料:
義和團運動,又稱義和拳暴亂、庚子事變、庚子拳亂,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反對西方在華勢力,直接針對在中國的外國人(包括傳教士),並波及中國人中的基督教徒等無辜人員的暴力運動。根據教會的統計,截至1900年8月,共有超過240名外國人、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以及數量不詳的義和團拳民,他們的支持者,以及其他人在這場運動及之後的鎮壓中死亡。許多人把義和團事件及八國聯軍攻打北京這兩件事合在一起。共計被殺害的天主教主教五人,教士四十八人,教友一萬八千人,新教教士一百八十八人,教友五千人。

義和拳的參與者被稱為「拳民」或「拳匪」。義和拳本來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迷信方法秘密聚眾,教授信眾修煉一種據稱可以令人刀槍不入的拳法,稱為「義和拳」。最初他們反抗清朝滿族的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後,轉而支持清朝而極力排外,口號改為「扶清滅洋」(1898年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義和拳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國華北的山東和河北。19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准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在治外法權之下,不單教會的神職人員不受清政府管轄;一般中國平民只要信教,亦同樣可得到教會的保護。地方上,基督教教會每每因為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與地方民眾發生衝突。部分教會的教民良莠不齊,不時欺壓當地民眾,而地方政府卻往往因為懼於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欲與洋人作對而未能持公處理,造成不斷的「教案」。加上清末華北地方經濟破產,傳統社會綱紀解體;在轉變的時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會社紛起。總之,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

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被迫在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顯示了之前的洋務運動未能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再次引起歐洲列強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國的歐洲強國,對清政府提出領土要求,並要求准許修建鐵路和採礦。1897年11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能方濟(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衝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國立即作出了反應,乘機出兵佔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今青島)。德皇更對其艦隊訓言,謂:「如中國阻撓我事,以老拳揮之」。接下來的一個月,俄軍進駐了遼陽南方的旅順,英國和法國之後分別派兵佔領威海和廣州灣(現在廣東湛江)。

外國的進佔,更激發起山東各地的排外情緒。1898年3月,拳民活動在山東加劇。1899年,捐官出身的漢裔旗人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對義和拳採用撫的辦法,將其招安納入民團。於是義和拳成了「義和團」,而口號亦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義和團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抵制所有外國事物和之前失敗的「洋務運動」。在義和團的極端排外下,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一律殺無赦。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被稱「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輕則被毆辱搶劫,重則可能有殺身之禍。時人記載:「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佚名:《天津一月記》,載《義和團》第2冊,第146頁)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柴萼《庚辛紀事》)[1]
參考: 中三中史書
2007-01-19 12:22 am
因為呢一帶多外國人&傳教市居住同埋有好多商業活動在此進行,
例如教堂等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1: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7000051KK034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