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環(又稱西區)是香港的地名,通常有兩種的意思。
廣義上的西環,泛指香港島西區,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源自19世紀的香港行政區劃的「四環九約」,第一環正是西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四環則組成維多利亞城。
狹義上的西環,是指堅尼地城。以前中華巴士的巴士路線,位於堅尼地城的巴士總站多稱為「西環 (West Point)」。目前的公共小巴,則以「西環 (Kennedy Town)」稱呼其位於堅尼地城的小巴總站。不過有些前往西環的小巴亦以「西環 (Sai Ying Pun)」作為目的地名牌。另外為了跟同區其他部份以資區別,堅尼地城也可叫做「西環尾」。
堅尼地城,最初寫作堅彌地城,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是位於香港的香港島北岸居住區的最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海相望,東面與石塘咀相連。它的範圍包括西寧街至卑路乍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位。它是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地區行政上屬於中西區。
歷史
堅尼地城來自香港第七任總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他任內積極開闢土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這片沿海的新填地稱為堅尼地城。早期港島北面海邊的街道英名多為「Praya」,中文稱「海旁」,因此堅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為堅尼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濱一塊條狀土地。而於香港日治時期,堅尼地城曾被改名為山王台。
著名地點、街道及建築物
堅尼地城泳池
魯班廟:位於西環青蓮台,建於清光緒十年,是由三行(木工、油漆、泥水) 的同業集資興建,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的魯班先師誕均有隆重的慶祝儀式。
西環街坊福利會
東華痘局拱門及基石:1907年將原西環疫局改為痘局,1911年建成永久東華痘局,以中醫藥治理天花病人及接種牛痘,天花絕跡後於1938年交還政府用作傳染病醫院,戰後才被拆卸,拱門原位於加惠民道,及後移放於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現址。
港島西廢物轉運站
已關閉或拆卸的設施:
堅尼地城焚化爐:已於1993年關閉
堅尼地城屠房:已於1999年停止運作
西環屠房 (牛房):原址位於現時的士美菲路市政大樓
卑路乍街北防空洞:入口已封閉
鐘聲游泳棚:舊鐘聲泳棚原址位於現時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新鐘聲泳棚位於置地宿舍前,現時的西寧街臨時遊樂場
石塘咀(通石塘嘴)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位置為堅尼地城以東,西營盤以西,即由卑路乍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至屈地街口 。地區行政上,石塘咀屬於中西區。
歷史
1880年,人們開發石塘咀,當時只是一個花崗岩石礦場。在採礦完成後,該處剩下一個凹陷的洞。而且因為石塘咀的地形似一個向海突出的咀,所以得到「石塘咀」此名(「石」指石礦場;「塘」指凹陷的洞;而「咀」則指地形)。
1903年,石塘咀的填海工程完成,成為一荒蕪而偏遠的地方。1904年,香港第十三任港督彌敦抵港,剛好上環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彌敦靈機一觸,下令所有妓寨一律遷至石塘咀,決定利用妓女充任開發該區的「開荒牛」。石塘咀因此成為名盛一時,集黃賭毒於一身的紅燈區。當時石塘咀有數百間妓院,「大寨」七十多家,妓女近二千人,酒樓四十家,而依靠妓寨維生的人更接近五萬人。以當時香港人口不足五十萬來說,香港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是依賴石塘咀生存。
而在1935年,港英政府立法禁娼,曇花一現的塘西風月暫告一段落。
不過在香港日治時期,因為日軍總督部頒令所有華人妓院必須遷到石塘咀的「娛樂區」,所以石塘咀曾再度繁華起來。當時石塘咀被易名為「藏前(くらまえ)區」,大酒家和妓寨都相繼復業。高峰時期,領有牌照的妓院有五百多家。不過當時民不聊生,能夠上妓院的只有一批日憲密偵。
時至今日,隨著社區的發展,石塘咀已經找不到一點昔日的歷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