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三從四德 係 邊三從 邊四德 ??

2007-01-18 2:39 am
請問三從四德 係 邊三從 邊四德 ??

回答 (3)

2007-01-18 2:43 am
✔ 最佳答案
為了維持父權制家庭的穩定,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規範要求婦女的道德、行為及修養,是為「三從四德」。當中的「四德」是為「三從」而存在,日後更成為支配中國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
「三從」的定義

「三從」即包括「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當中的「從」包含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遵從「三從」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以做到為女孝、妻賢、母良。
「三從」的源流

「三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及為父服喪年限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從服喪制演化成人際間主宰服從的關係,與漢朝倡導的「三綱」呼應,將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延伸至「從父」、「從夫」的觀念。
「三從」引申為既為人之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的定義

「四德」本是宮廷婦女必備的四種修養﹕「德」(德行)、「言」(言辭)、「容」(容貌)、「功」(技藝),包含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故稱為「四教」或「四行」。
四德」的源流

「四德」初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和「婦職」(婦女擔負的職責),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則教導婦學之法,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這種教育後來擴展至上層家庭,女孩十歲時於家中接受女師教育,教以「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織布製衣,學習有關祭祀工作(如縫紉、備酒漿等)。出嫁前由族長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完成培訓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四德」後來推至對所有婦女的要求,鄭玄則有此解釋﹕「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世更不斷作出解釋。
2007-01-18 2:45 am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宋明以降女子的行為規範,四德也成為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緣由
三從首見於十三經當中的《儀禮》。四德的最早的雛型出現在東漢時代的《女誡》,其作者為漢朝文學家班彪的女兒--班昭。《女誡》有《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共七篇,在婦行篇中,提出了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其他篇章中也提到了了夫父舅姑叔妹等姻親之間的相處之道。
參考: wikipedia
2007-01-18 2:42 am
三從四德”來源於《禮記》﹐《禮記﹒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三從實際上是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在經濟上沒有獨立的地位﹐只能在男性親人的庇護下生活的現實﹐這裏的“從”應作“隨從”﹑“附從”解﹐而不能理解為“絕對無條件地服從”﹐也不能理解為儒家歧視婦女﹒孔子有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陽貨》)有人以此來說明孔子歧視婦女﹐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孔子說這句話﹐乃因事而起﹐發一時的感嘆﹐指出某些婦女同沒有教養的小人一樣﹐身上存在著﹕“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毛病﹒不能把這句話作為孔子對所有女性的評價﹐也不能將此擴大為對女性的歧視﹒孔子三歲喪父﹐在母親的撫養與教育下成長為聖人﹐對母親有深厚的感情﹐母親去世之時﹐孔子守喪三年﹐不勝悲哀之至﹒孔子豈有歧視婦女之舉﹖時代變化了﹐女子與男子在法律上取得了同男子一樣的平等地位﹐“三從”之道應隨之而改變﹐這也符合孔子因時而“損益”的思想。



至於“四德”﹐也來自(《禮記﹒婚義》﹕“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班昭在《女誡》中作為詳細的解釋﹕“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垢辱﹐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 ﹐沐浴以時﹐身不垢汙﹐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 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四德”在當今社會仍然有价值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13: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7000051KK032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