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塞拉耶佛事件為一戰在1914年7月28日的導火線,縱然不是戰爭的原因之一。德國在戰爭中屬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對敵。德國隨後侵略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俄國。德軍開始時節節勝利,之後卻變成持久戰。由於戰爭帶來的饑荒,德國革命在1918年11月爆發。德皇與其他統治德國的王子都遜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了戰爭。1919年,新共和政府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當時被認為過於苛刻和令德國蒙羞,埋下了二戰的原因。
德國的保守派民族主義者與前軍事領導人就藉此委過於人。最著名的代罪羔羊就是魏瑪共和國的領導層、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以及「國際猶太人」,亦即被認為「為富不仁」的猶太人。以上人士統統被稱為「十一月罪犯」,被指為出賣民族的罪人,包括批評德國民族主義、煽動叛亂、煽動軍事工業之罷工與牟取暴利。最重要的是,「十一月罪犯」被指叛國,與所謂民族大義相違背。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0/Dolchstoss.jpg/180px-Dolchstoss.jpg
1924年一本德國雜誌的封面:渲染傳說的宣傳工具
以上的論調,似乎有實據支持。在德國投降之時,德軍仍然留在法國與比利時之領土;戰爭完全沒有波及德國領土。在1918年初,魯登道夫曾發動春天攻勢以突圍而出,幾乎能讓德軍取勝,卻最後失敗。部分不滿現狀的德國人,就指責軍事工業的工人在戰事的緊急之際發動罷工,引致德軍軍備不足,令其失敗。他們聲稱罷工乃叛國行為,而猶太人則要負上最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