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20分

2007-01-17 4:43 am
春秋二祭分別既有關節日的起源傳說????

回答 (6)

2007-01-17 5:14 am
✔ 最佳答案
按照中國的舊禮教,有春秋二祭,至於在哪兩天,則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日子。祭祖的日子,也是各地不同的。



《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此乃古代宗廟祭祀的名稱。古代帝王的禮制中之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日的日子在春分;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古代一般農家在陰曆二月二日大伯公誕辰時舉行“春祭”,祈求五穀豐收。八月十五日再拜一次,稱為“秋祭”,藉以感謝大伯公賜給人們的豐收。早期仰紹文化的出土文物顯示,春秋二祭是華族最早的一種宗教活動。



民間祭祖,大多是在每年農曆的春分或秋分舉行,亦有“春秋二祭”之說,但也有在三月三或九月九舉行,還有在冬節舉行的。



至於儒家之祭禮,首推「祭孔」。八月上半月的祭典,在古代有一項全國性的祭奠:仲秋上丁日祭先師孔子。古代祭孔,亦分為春秋二祭,春用仲春(二月)上丁日,秋用仲秋(八月)上丁日;所謂上丁日是指該月的第一個丁日,依古代用干支計日之法,每十天就會遇到一個丁日。



由於清明、重陽皆為祭拜先人的節日,而且這兩個節日亦恰巧在春季和秋季,後人遂以為清明、重陽為春秋二祭之日子。

2007-01-16 21:14:51 補充:
有時候詳細未必是好,只要說得出重點就已經夠了,否則文章只會長篇大論,枯燥乏味。

2007-01-16 21:16:35 補充:
http://www.kwspecksantheng.com/Activity/Chunqiu.htm 好有use!
2007-01-17 6:15 am
按照中國的舊禮教,有春秋二祭,至於在哪兩天,則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日子。祭祖的日子,也是各地不同的。

例如:太公分豬肉,有“祖先賜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之祭祖儀式後於祠堂舉行,至今仍盛行於新界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鄉村。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族長帶領完成後,村內德高望重之人會將豬肉分給年滿 61 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所得的份量並會詳細地記錄下來。

“分豬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離圍村的男丁,也會盡可能回村參與,可見這些集體的祭祀和宗族活動一方面表達了族人對先輩的孝心,也一方面象徵著族人的團結和家族的維繫,能增強宗族之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動。







醮是禱神的祭禮,原來的意思是“祭神”,道教盛行後,乃逐漸發展成為由道士、僧人為媒介向神祝禱、禳除災祟和許願酬謝的祭禮儀式。自南北朝開始,歷代朝廷多有建醮的祭儀,尤其盛行於元、明兩代,主要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時限卻不一,有的如大嶼山大澳每 30 年一次,長州則每年舉行一次。

醮的種類很多,如祈求或感謝神明庇佑的清醮,稱為祈安醮;為慶祝寺廟或其他建築物落成的“慶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超度死於水火亡魂的是“水醮”或“火醮”。此外,尚有為神明祝壽的“神誕醮”和佛教盂蘭盆會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香港大部分的醮則屬祈安醮。

經過長期的演變,香港的打醮形式和規模已逐漸標準化,由籌備至完成往往需時一年;醮場一般建有由棚搭建的醮壇和粵劇戲棚,醮場並有攤檔售賣各種驅邪的吉祥物。眾多地區的打醮習俗中,以每年舉行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較為人所熟悉,當中的重頭戲如“會景巡遊”,即由小孩扮演飄色扮演古代人物巡遊,以及由各武術館表演的舞龍、舞獅等每年均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及傳媒採訪參觀。
參考: Me
2007-01-17 5:12 am
按照中國的舊禮教,有春秋二祭,至於在哪兩天,則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日子。祭祖的日子,也是各地不同的。



《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此乃古代宗廟祭祀的名稱。古代帝王的禮制中之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日的日子在春分;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古代一般農家在陰曆二月二日大伯公誕辰時舉行“春祭”,祈求五穀豐收。八月十五日再拜一次,稱為“秋祭”,藉以感謝大伯公賜給人們的豐收。早期仰紹文化的出土文物顯示,春秋二祭是華族最早的一種宗教活動。



民間祭祖,大多是在每年農曆的春分或秋分舉行,亦有“春秋二祭”之說,但也有在三月三或九月九舉行,還有在冬節舉行的。



至於儒家之祭禮,首推「祭孔」。八月上半月的祭典,在古代有一項全國性的祭奠:仲秋上丁日祭先師孔子。古代祭孔,亦分為春秋二祭,春用仲春(二月)上丁日,秋用仲秋(八月)上丁日;所謂上丁日是指該月的第一個丁日,依古代用干支計日之法,每十天就會遇到一個丁日。



由於清明、重陽皆為祭拜先人的節日,而且這兩個節日亦恰巧在春季和秋季,後人遂以為清明、重陽為春秋二祭之日子。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2103111
2007-01-17 4:49 am
春秋二祭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新埔義民廟普渡祭典,前後共舉行三天,由七月十八日下午的豎燈篙揭開序幕。“豎燈篙”意謂招請遠近孤魂野鬼同來享用祭品,接著便是當晚十一點的“安大士爺”活動。七月十九日,最重要的儀式是放水燈,其主要的作用在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作祟,為害渡江以及在水中討生活的人們。再下來便是二十日清早,輪值普渡區的人們運來神豬大羊擺設,準備進行普渡。上午十點鐘開始,廟中首先舉行莊嚴隆重的三獻禮祭拜義民爺。下午普渡在“拜天公”儀式中開始,同時在廟中舉行新舊爐主交接儀式,下午三點儀式結束,就正式普施孤魂野鬼,一直到入夜之後。一般稱此義民節祭典為秋祭,另有在清明前,在廟內舉行之三獻禮為春祭。
2007-01-17 4:46 am
那(可能)是沒有的吧! 我中史最差..

投我一票!嘻嘻..多謝你!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33: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6000051KK041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