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日稱日清戰爭)是清朝中國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起因
沙俄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勢力的擴張使日本擔心在遼東半島與朝鮮的霸權。在1875年,日本與朝鮮簽署了不平等《江華條約》,使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與向清朝宣佈獨立。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了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向因此脫離於清朝的附屬關係,與西方國家結交來發展朝鮮。但清朝仍然控制了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在1884年,朝鮮維新派試圖推翻李朝。在朝鮮的邀請下,袁世凱帶領清軍開入漢城,並且殺了幾個日本人。中日天津會議專條避免了兩國的戰爭,日本於清朝同時從朝鮮撤兵,和約定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
交戰雙方
清朝
日本
過程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中國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結果及影響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即戊戌變法﹞。
主要戰役
豐島海戰
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
旅順大屠殺
威海衛海戰
乙未戰爭
參見
馬關條約
公車上書
世界戰爭列表
經過
「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7月23日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在朝鮮牙山登陸後,25日拂曉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徵的軍艦。(這三艘軍艦在後來黃海海戰中重創北洋艦隊,立下頭功)
經過
「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7月23日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在朝鮮牙山登陸後,25日拂曉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徵的軍艦。(這三艘軍艦在後來黃海海戰中重創北洋艦隊,立下頭功)
7時20分,第一游擊隊望見「濟遠」和「廣乙」兩艦,即時下戰鬥命令。7時45分,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首先開砲: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不宣而戰的開始。7時52分,中國軍艦隨後還擊,兩軍展開激烈砲戰。日本軍艦在噸位、火炮、時速方面,較中國軍艦占較大優勢。福建船政局自製砲艦「廣乙」企圖逼近日本軍艦發射魚雷,在「秋津洲」「浪速」壓倒性的火力打擊下受重傷,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人員傷亡慘重。於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戰鬥,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焚。「濟遠」艦傷亡亦慘重。
8時10分日艦以時速22.5節的「吉野」號、「浪速」號窮追「濟遠」艦不捨,「濟遠」艦藉機西撤,並發尾砲攻擊「吉野」號。8時30分,「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浪速」艦發出信號勒令「濟遠」艦立即停輪。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並懸掛英國國旗的英國「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先後駛來。「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吉野」號獨自追擊「濟遠」艦。12時38分,「吉野」漸次逼近「濟遠」。「濟遠」發尾炮三發炮彈命中,「吉野」受傷轉舵撤走。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真的悲慘的是「高升」號運兵船!9時15分「浪速」發出信號勒令「高升」號「停輪」,下午1時「高升」號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余人。下午2時「操江」艦「秋津洲」追上也被俘虜。
「濟遠」艦駛抵威海,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船後臺開四炮,皆中其要處,擊死倭提督並官弁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並篡改海戰時間,掩蓋事實。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事實上「吉野」皮毛未損,無恙而歸。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為12000餘人。日軍至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日軍攻克平壤,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托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並且造成了駐北韓清軍全面潰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6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甲午戰爭(西元1894年),清廷戰敗,簽下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割給日本。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的夏初,日軍在台灣北部的澳底登陸。同年秋末攻下臺南。此戰爭,從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到10月22日控制全台灣,整整約略持續了5個月,並共造成台灣方面14000名兵勇戰死。而在戰役雖僅戰死164名的日本遠征軍,卻也因為台灣的瘴癘陣亡了4700名兵士。其中還包括在日本頗有盛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山根信成少將。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21501463
2007-01-18 13:41:39 補充:
完全答唔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