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晉 :
八王之亂
晉武帝一統全國、建立晉朝後,為保衛司馬氏的「家天下」,大封同姓宗室於全國各地,使其握有地方的軍政大權,終於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武帝剛一死去,即爆發了一場席捲全國、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他們是:楚王瑋、汝南王亮、趙王倫、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長沙王乂、東海王越。
武帝死後,子惠帝繼位。由於惠帝是個白癡,以致朝政被皇后賈氏把持。她操縱朝政,橫行無忌,引起地方各封國的不滿。永康元年(300年),賈后殺太子,趙王倫、齊王冏等乃率兵入朝,廢賈后為庶人。不久,賈后被賜死,趙王倫自為相國、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倫僭位稱帝,改元建始,尊惠帝為太上皇。同年,齊王冏起兵討趙王,成都王穎、河間王顒等應之。趙王倫兵敗伏誅,惠帝乃得復位。
惠帝復位後,拜齊王冏為大司馬,但冏大權在握,沉湎酒色,恣行非法。永寧二年(302年),河間王顒、成都王穎等討齊王冏,長沙王乂殺冏主政。次年,河間王顒、成都王穎討長沙王乂,進兵洛陽。乂被東海王越所囚,後又為河間王部下所殺。此後,東海王與河間王、成都王長年混戰。至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越及其部下先後殺成都王穎、惠帝和河間王顒,奉惠帝之弟懷帝(306-313)繼位,八王之亂方告結束。
八王之亂對西晉統治所造成的惡果是極其嚴重的。西晉立國伊始,就發生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同室操戈、骨肉相殘,使晉室元氣大傷、根基動搖,加速西晉走向滅亡。
繼東周列國紛爭、西漢七國之亂後,歷史再度證明,在爭權奪利方面,骨肉相殘往往是普遍的現象。希圖通過封建宗室來屏衛王朝的作法,或者只能得逞於一時,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功,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即屬於後者。帝皇為了維護「家天下」,但事與願違,最後卻落得敗家的收場。
東晉及十六國 :
桓玄叛晉
東晉末年,宗室司馬道子專權。隆安二年(398年),鎮守京口的王恭和荊州刺史殷仲堪及桓溫之子桓玄等人相繼起兵反抗,事後,長江中游地區為桓玄所割據,下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區為北府將領劉牢之控制。東晉朝廷實際控制的區域,只剩下江南一隅,百姓賦稅和兵役沉重,終引發了孫恩、盧循起事。元興元年(402年),割據江荊的桓玄利用孫恩起事的機會,攻下建康。次年,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楚。不久,北府將領劉牢之趕走桓玄,恢復了晉安帝的皇位,亂事遂平。
南北朝:
侯景之亂
南朝後期,門閥士族統治開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經變為一個失掉統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階層,對於任何政治風浪的衝擊,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碼的應變能力。侯景原為東魏大將,於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不久起兵反叛,於三年(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餓死。侯景進入建康後,「悉驅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殺之,死者三千人」,又「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南史‧侯景傳》)。長期的腐朽寄生生活,造成了士族的極端脆弱和無能。他們「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顏氏家訓‧涉務》)。侯景又陸續派軍在三吳地區大肆燒殺搶掠,直到簡文帝大寶二年(552年),才被陳霸先、王僧辯所擊敗。
侯景之亂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餘家」,「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顏之推《觀我生賦》注);而亂事更令南方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南方政權損失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北強南弱之勢已不可避免
隋朝:
江都兵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但煬帝到江都後仍每日以酒色取樂。次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佈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欲謀叛西歸。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閤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於永巷。驅之出,至天明,押至寢殿。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被殺,惟煬帝侄孫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並被立為帝。後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智及為左僕射,準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
唐朝: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安史之亂使國家殘破,百姓受盡痛苦,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後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於鼎盛。在他統治的後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因為不知那個較好,所以一次post哂出黎,你可以容易簡其中之一
2007-01-15 22:47:11 補充:
魏:官渡之戰東漢末自黃巾暴動後,諸州牧郡守紛紛割據稱雄,逐鹿天下。在當時各地的割據勢力中,以北方的袁紹、曹操這兩股最具影響。「曹、袁二人是當時北方兩股最大的割據勢力,為了爭霸天下,雙方難免一戰。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率十萬軍隊大舉南下。八月,袁軍接近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曹操也立營相抗。時袁紹兵多糧足,但他剛愎自用,其軍糧屯於烏巢(在官渡東北面)卻無重兵把守。曹操雖力寡糧乏,卻當機立斷,採用各個擊破和偷襲糧屯的戰術,親率精兵五千夜襲烏巢,燒毀了袁軍的全部軍糧。於是袁紹軍心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破袁軍,殲敵八萬。袁紹只帶了八百騎兵逃回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