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蘇洵 (一零零九 - 一零六六年) ,字明允,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人。蘇洵及其二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均初列入「唐宋古文八十家」。
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屢舉進士不第,忿而燒去平日所作文章,痛下苦功,精究六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和今已失傳的《樂經》) 與諸子百家之說。宋仁宗嘉祐年間,攜長子軾,次子轍,由蜀至汴京 (即開封,北宋的首都) 赴考。深為歐陽修 (《醉翁亭記》的作者) 所賞識,上其所著文章二十二篇於朝廷,從此文名大震。此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等職。傳世有《嘉祐集》。
蘇洵是研究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而自成風格的。他擅長作政論、史論,喜歡談兵謀、權變。用筆奔放矯健,修辭精簡雄峻,甚有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氣勢。歐陽修讚美他的文章說:即使漢代的賈誼和劉向也有所不及,可見歐氏對蘇洵備加推崇。蘇洵小時不好學,成名很晚,一直到27歲後才開始發憤讀書。嘉佑元年(1056年),他到汴京拜訪歐陽修,文章受到歐陽修的賞識,以為雖賈誼、劉向不過也,士大夫爭誦一時,文名因而大盛。但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參加考試時,他卻推病不去。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書省校書郎,後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又授命與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後不久病逝。
蘇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論政,繼承《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論點鮮明,論據有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不免迂闊偏頗,是其短處。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詩頗質朴蒼勁。散文作品有《六國論》、《心術》、《幾策》、《權書》、《辨奸論》、《衡論》和《六經論》,後世傳有《嘉佑集》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