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的簡介

2007-01-16 5:37 am
please!Quickly!Do home work!!!

回答 (3)

2007-01-16 5:41 am
✔ 最佳答案
蘇洵 (一零零九 - 一零六六年) ,字明允,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人。蘇洵及其二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均初列入「唐宋古文八十家」。

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屢舉進士不第,忿而燒去平日所作文章,痛下苦功,精究六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和今已失傳的《樂經》) 與諸子百家之說。宋仁宗嘉祐年間,攜長子軾,次子轍,由蜀至汴京 (即開封,北宋的首都) 赴考。深為歐陽修 (《醉翁亭記》的作者) 所賞識,上其所著文章二十二篇於朝廷,從此文名大震。此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等職。傳世有《嘉祐集》。

蘇洵是研究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而自成風格的。他擅長作政論、史論,喜歡談兵謀、權變。用筆奔放矯健,修辭精簡雄峻,甚有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氣勢。歐陽修讚美他的文章說:即使漢代的賈誼和劉向也有所不及,可見歐氏對蘇洵備加推崇。蘇洵小時不好學,成名很晚,一直到27歲後才開始發憤讀書。嘉佑元年(1056年),他到汴京拜訪歐陽修,文章受到歐陽修的賞識,以為雖賈誼、劉向不過也,士大夫爭誦一時,文名因而大盛。但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參加考試時,他卻推病不去。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書省校書郎,後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又授命與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後不久病逝。

蘇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論政,繼承《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論點鮮明,論據有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不免迂闊偏頗,是其短處。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詩頗質朴蒼勁。散文作品有《六國論》、《心術》、《幾策》、《權書》、《辨奸論》、《衡論》和《六經論》,後世傳有《嘉佑集》十五卷。
2008-06-17 10:59 pm
蘇 轍

2008-06-17 14:59:56 補充:
蘇 轍

2008-06-17 15:00:03 補充:
蘇 轍

2008-06-17 15:00:09 補充:
蘇 轍
2007-01-17 12:44 am
蘇洵生平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祐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闢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瞭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鑑,因此,他的政論文中儘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藉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蹟,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像。《木假山記》藉物抒懷,讚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像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闢。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


收錄日期: 2021-04-24 22:51: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5000051KK047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