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地理志》:晉陽與太原

2007-01-16 1:32 am
《隋書‧地理中》記太原郡的晉陽縣與太原縣:
晉陽(後齊置,曰龍山,帶太原郡.開皇初郡廢,十年改縣曰晉陽,十六年又置清源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龍山、蒙山.)太原(舊曰晉陽,帶郡.開皇十年分置陽真縣,大業初省入焉.有晉陽宮.有晉水.)
第一,根據我對「舊曰晉陽」一句的理解,加上對照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太原、晉陽是同一個縣,只不過是稱謂上的分別。但《隋書‧地理中》說太原郡下統十五縣,而我要把晉陽、太原當作兩個縣,才數到十五個。請問《隋書》是否有誤?還是我的理解有錯?請各位指點。
第二,甚麼叫「帶郡」?我最初理解為郡治所,但又發現某些郡下轄的縣並沒有注明「帶郡」,那麼「帶郡」又當作何解?

回答 (2)

2007-01-16 9:31 am
✔ 最佳答案
以本人的理解,「帶郡」的確應該是指郡治所。至於為何《隋書‧地理志》中某些郡下轄的縣並沒有注明「帶郡」,容後討論。現為方便闡述,先補上引文的前一段:
太原郡後齊并州,置省,立別宮。後周置并州六府,後置總管,廢六府。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十五,戶十七萬五千三。
晉陽後齊置,曰龍山。帶太原郡。開皇初郡廢,十年改縣曰晉陽,十六年又置清源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龍山、蒙山。太原舊曰晉陽,帶郡。開皇十年分置陽真縣,大業初省入焉。有晉陽宮。有晉水。交城開皇十六年置。……
第一段是介紹太原郡,言其「統縣十五」。故有之後一段介紹該十五縣,包括晉陽、太原、交城、汾陽、文水、祁、壽陽、榆次、太谷、樂平、和順、遼山、平城、石艾、孟。的確是要把晉陽、太原當作兩個縣,才數到十五個。可見隋時晉陽、太原不是同一個縣。
但「太原、晉陽是同一個縣,只不過是稱謂上的分別。」這句話都沒有錯。只因時代的問題閣下才會出現這種混淆。
隋的晉陽縣,北齊時名龍山縣,為太原郡治所,開皇十年方改名晉陽縣。
至於隋的太原縣,在隋以前本名晉陽縣,直到隋方改名作太原縣(找不到有關改名的年份,望有識者指點),為隋太原郡治所。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時間兩個不同的地方先後曾用晉陽作為縣名。「太原、晉陽是同一個縣」,應該是指隋的太原縣本名晉陽縣一事而言,與隋的晉陽縣不相干。
某些郡下轄的縣並沒有注明「帶郡」,其實是《隋書‧地理志》的行文問題。要表明某縣為某郡的郡治所,不一定要用「帶郡」,用「置」字亦可。「置」即設置,即以某縣為郡治所設置某郡。舉個例:
趙郡開皇十六年置欒州,大業三年改為趙州。統縣十一,戶十四萬八千一百五十六。
平棘舊置趙郡,開皇初省。有宋子縣,後齊廢。大業初置趙郡,廢宋子縣入焉。……
以上有關趙郡的介紹中,都沒有注明「帶郡」。但因文中已表明「平棘……大業初置趙郡」故不須提「帶郡」都可知趙郡的治所當在平棘。

2007-01-16 22:00:20 補充:
本人對地理不太在行,在此只提出一點個人看法,還待有識者指正。地圖中太原縣與晉陽縣確畫在同一點,其西南方可見龍山,再下有清源縣。

2007-01-16 22:00:45 補充:
《隋書.地理志》:晉陽後齊置,曰龍山。……十六年又置清源縣,大業初省入焉。《舊唐書.地理志》:清源,隋於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為名。清源縣是隋時所置,大業年間省入晉陽縣,位於古時梗陽城。《魏書.地形志》:晉陽(即隋太原縣)……西南有懸壅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汾。有晉王祠、梗陽城。

2007-01-16 22:01:29 補充:
可見梗陽城在古晉陽縣(隋太原縣)西南,即清源縣是在隋太原縣西南。據此,地圖中被畫在同一點的太原縣與晉陽縣應該就是隋太原縣。本人估計,隋太原縣舊稱晉陽縣,因不知道改名的年份,可能因此地圖上並列了兩個名稱。而隋晉陽縣舊稱龍山縣,當在地圖的龍山及清源縣附近,再加上其位處隋太原縣西南,故本人估計隋晉陽縣該在那一帶地方,而地圖沒有列出。

2007-01-16 22:01:54 補充:
至於「不帶郡」的意思,原文:黔安郡後周置黔州,不帶郡。統縣二,戶一千四百六十。鼓水開皇十三年置。有伏牛山。出鹽井。涪川開皇五年置。黔安郡二縣為鼓水及涪川,二縣都並無言明是郡治所。依本人看,黔安郡是沒有郡治所的,「不帶郡」意即指此。所以沒有郡治所,可能是戶口太少。
2007-01-25 2:50 am
記住比最佳回答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0: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5000051KK028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