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 請入..........

2007-01-15 9:03 pm
問勾踐和夫差中間的歷史
ThankYou

回答 (3)

2007-01-15 9:09 pm
✔ 最佳答案
越王勾踐跟吳王夫差對戰,夫差為報仇雪恨,養精蓄銳,誓取越國。越國大夫范蠡勸告勾踐切莫跟夫差火並,不為接受。勾踐跟夫差對壘,夫差節節勝利,勾踐及其五千殘兵被圍困會稽。

越王走投無路,悔恨不已。范蠡力主勾踐向夫差去國歸降,讓文種留守越國,鼓勵女織男耕,暗把軍旅重練,而自己則跟隨勾踐至吳國屈侍夫差。越王君臣數人到達吳都參見夫差,當即進獻美女寶物,並低聲下氣地極力奉承獻媚;再經伯噽一旁幫腔,勉強取得夫差的諒解。夫差派人在闔盧墓側筑一石室,把勾踐夫婦、君臣驅入室中,脫去所穿衣冠換上罪臣衣裙,使其蓬頭垢臉地從事養馬等賤役。每當夫差乘車出游,勾踐都要手執馬鞭徒步跟在馬車左右。路過通行鬧市時,吳人指著說:“那個就是打了敗仗的越王,快來看呀!”譏諷嘲弄之聲不絕於耳。 勾踐十分痛苦、絕望;但於范蠡眼中,一個看似混亂和絕望的地方,在在充滿著生機和希望!他一直侍奉勾踐,甘於跟他受凌辱,隻在等待一個翻身的機會。

  三年的歲月,范蠡陪著勾踐夫妻共吞下不少屈辱;多少次,勾踐欲放棄,卻都被范蠡阻止!范蠡的無限智能、情深義重,成為勾踐的生存力量!
所有人都知道勾踐甘願屈於吳國,是想恃機復仇。伍子胥多次要求夫差滅越; 然而,狂傲自信的夫差卻刻意要保著勾踐;他認為把勾踐留在身邊,肆意玩弄,比一刀殺死更為痛快!

范蠡跟夫差早在會稽之役前曾多番交手,互有輸贏。夫差跟范蠡惺惺相惜,皆視對方為終極對手──一段亦敵亦友的關系由此展開。夫差對勾踐日漸軟化,主要是出自對范蠡的欣賞,他多番萌釋放二人回國之念,但都為伍子胥所反對。
  轉折點,就在勾踐待在吳國的第三年;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尋常疾病,不久即愈,便與勾踐商定一個計策:他居然讓勾踐去嘗糞卜疾,取悅於夫差!果然,夫差被勾踐感動,立即讓勾踐夫妻搬出石室,遷居附近民房,仍然養馬。不久,夫差病愈,正如范蠡所料那樣,吳王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並命人於文台置辦酒席,隆重地歡送勾踐還越。伍子胥大怒,對夫差說:“勾踐嘗大王糞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聽,如期釋放勾踐回國。

勾踐沒有忘記那三年的屈辱,回國后臥薪嘗膽,誓要振興越國;受過教訓,勾踐對范蠡言聽計從。范蠡主張要禮待弱小國家,對於強國,表面上應該採取歸順的態度,但骨子裡不能屈服。至於吳國,要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時機成熟,便可以一舉滅之。
彷如宿命,夫差跟范蠡於感情上亦糾纏不清。夫差在花溪偶遇一位國色天香的美麗少女西施,后來方知她居然是范蠡的未婚妻。夫差不顧一切追求,西施不為所動。卻在勾踐和范蠡於吳國當奴隸后,西施竟然投至夫差懷抱。夫差並非善類,一直猜疑西施之陰謀。但終不敵西施的美貌和柔情,對西施寵愛有加。此舉正中西施下懷,因為西施正是范蠡一手培訓出來對付夫差的“最精良武器”。智能過人的范蠡更是機關算盡,著西施跟夫差大玩心理戰術。西施以美貌以柔情攻陷夫差,吳國看似強大的國勢,實在已埋下衰敗的伏線。
范蠡和夫差互相計算對方,但人為變量,往往出人意表!范蠡跟西施雖然甘願犧牲兒女私情,但妒忌乃是人之常情,看著心愛的人投向敵人懷抱,范蠡飽受煎熬。
西施又何嘗快樂?越是被夫差寵愛,她越是痛苦!卻又必須強裝快樂!其痛苦不足為外人道!

范蠡化悲憤為力量,不住向勾踐獻出良策以對付夫差。他們誓要令越國強盛起來,再伺機一舉滅吳。

西施跟范蠡裡應外合,她以夫差寵妃身份,不住離間伍子胥和夫差。伍子胥忿忿不平,跟夫差關系日漸緊張。吳國早因夫差囂張而招至其它諸候的敵對,危機四伏。伍子胥反對夫差攻齊,主張應要滅越而跟夫差反目;夫差賜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殺。死前一刻,伍子胥要求把雙目挖出:“大王不聽勸阻,我要親自看著──過不了三年,吳國必然會被越國攻破!”
伍子胥一語成懺,一切都在范蠡的預計中!

最后,范蠡以妙計斷絕吳國的糧食;然后,在吳國飽嘗內憂外患之際,出兵攻吳,施予致命重擊!最后,夫差自盡,吳國被越國所滅。越國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盛。
這二十二年,越國上下,特別是越王勾踐、范蠡和西施過著的是非人的忍辱負重的生活!最后,他們成功了!夫差跟范蠡經歷二十多年的雙雄斗,最終勝利者是范蠡!
范蠡把西施接回越國,跟西施成親,對她感激及寵愛有加。范蠡被勾踐封為上將軍,恩榮無比,功成名就。

夫差離世后,范蠡彷佛亦感意興闌珊。榮華一刻,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屬徒隸,駕扁舟,泛東海,浪跡天涯,隱於江湖。
2007-01-18 1:28 am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藉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又寫作伯,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越王勾踐跟吳王夫差對戰,夫差為報仇雪恨,養精蓄銳,誓取越國。越國大夫范蠡勸告勾踐切莫跟夫差火並,不為接受。勾踐跟夫差對壘,夫差節節勝利,勾踐及其五千殘兵被圍困會稽。

越王走投無路,悔恨不已。范蠡力主勾踐向夫差去國歸降,讓文種留守越國,鼓勵女織男耕,暗把軍旅重練,而自己則跟隨勾踐至吳國屈侍夫差。越王君臣數人到達吳都參見夫差,當即進獻美女寶物,並低聲下氣地極力奉承獻媚;再經伯噽一旁幫腔,勉強取得夫差的諒解。夫差派人在闔盧墓側筑一石室,把勾踐夫婦、君臣驅入室中,脫去所穿衣冠換上罪臣衣裙,使其蓬頭垢臉地從事養馬等賤役。每當夫差乘車出游,勾踐都要手執馬鞭徒步跟在馬車左右。路過通行鬧市時,吳人指著說:“那個就是打了敗仗的越王,快來看呀!”譏諷嘲弄之聲不絕於耳。 勾踐十分痛苦、絕望;但於范蠡眼中,一個看似混亂和絕望的地方,在在充滿著生機和希望!他一直侍奉勾踐,甘於跟他受凌辱,隻在等待一個翻身的機會。

  三年的歲月,范蠡陪著勾踐夫妻共吞下不少屈辱;多少次,勾踐欲放棄,卻都被范蠡阻止!范蠡的無限智能、情深義重,成為勾踐的生存力量!
所有人都知道勾踐甘願屈於吳國,是想恃機復仇。伍子胥多次要求夫差滅越; 然而,狂傲自信的夫差卻刻意要保著勾踐;他認為把勾踐留在身邊,肆意玩弄,比一刀殺死更為痛快!

范蠡跟夫差早在會稽之役前曾多番交手,互有輸贏。夫差跟范蠡惺惺相惜,皆視對方為終極對手──一段亦敵亦友的關系由此展開。夫差對勾踐日漸軟化,主要是出自對范蠡的欣賞,他多番萌釋放二人回國之念,但都為伍子胥所反對。
  轉折點,就在勾踐待在吳國的第三年;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尋常疾病,不久即愈,便與勾踐商定一個計策:他居然讓勾踐去嘗糞卜疾,取悅於夫差!果然,夫差被勾踐感動,立即讓勾踐夫妻搬出石室,遷居附近民房,仍然養馬。不久,夫差病愈,正如范蠡所料那樣,吳王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並命人於文台置辦酒席,隆重地歡送勾踐還越。伍子胥大怒,對夫差說:“勾踐嘗大王糞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聽,如期釋放勾踐回國。

勾踐沒有忘記那三年的屈辱,回國后臥薪嘗膽,誓要振興越國;受過教訓,勾踐對范蠡言聽計從。范蠡主張要禮待弱小國家,對於強國,表面上應該採取歸順的態度,但骨子裡不能屈服。至於吳國,要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時機成熟,便可以一舉滅之。
彷如宿命,夫差跟范蠡於感情上亦糾纏不清。夫差在花溪偶遇一位國色天香的美麗少女西施,后來方知她居然是范蠡的未婚妻。夫差不顧一切追求,西施不為所動。卻在勾踐和范蠡於吳國當奴隸后,西施竟然投至夫差懷抱。夫差並非善類,一直猜疑西施之陰謀。但終不敵西施的美貌和柔情,對西施寵愛有加。此舉正中西施下懷,因為西施正是范蠡一手培訓出來對付夫差的“最精良武器”。智能過人的范蠡更是機關算盡,著西施跟夫差大玩心理戰術。西施以美貌以柔情攻陷夫差,吳國看似強大的國勢,實在已埋下衰敗的伏線。
范蠡和夫差互相計算對方,但人為變量,往往出人意表!范蠡跟西施雖然甘願犧牲兒女私情,但妒忌乃是人之常情,看著心愛的人投向敵人懷抱,范蠡飽受煎熬。
西施又何嘗快樂?越是被夫差寵愛,她越是痛苦!卻又必須強裝快樂!其痛苦不足為外人道!

范蠡化悲憤為力量,不住向勾踐獻出良策以對付夫差。他們誓要令越國強盛起來,再伺機一舉滅吳。

西施跟范蠡裡應外合,她以夫差寵妃身份,不住離間伍子胥和夫差。伍子胥忿忿不平,跟夫差關系日漸緊張。吳國早因夫差囂張而招至其它諸候的敵對,危機四伏。伍子胥反對夫差攻齊,主張應要滅越而跟夫差反目;夫差賜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殺。死前一刻,伍子胥要求把雙目挖出:“大王不聽勸阻,我要親自看著──過不了三年,吳國必然會被越國攻破!”
伍子胥一語成懺,一切都在范蠡的預計中!

最后,范蠡以妙計斷絕吳國的糧食;然后,在吳國飽嘗內憂外患之際,出兵攻吳,施予致命重擊!最后,夫差自盡,吳國被越國所滅。越國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盛。
這二十二年,越國上下,特別是越王勾踐、范蠡和西施過著的是非人的忍辱負重的生活!最后,他們成功了!夫差跟范蠡經歷二十多年的雙雄斗,最終勝利者是范蠡!
范蠡把西施接回越國,跟西施成親,對她感激及寵愛有加。范蠡被勾踐封為上將軍,恩榮無比,功成名就。

夫差離世后,范蠡彷佛亦感意興闌珊。榮華一刻,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屬徒隸,駕扁舟,泛東海,浪跡天涯,隱於江湖。




例子之一可從越王勾踐跟吳王夫差的歷史看到,若不講禮法,相信不會有臥薪嘗膽的歷史發生.令勾踐可消滅吳國,使夫差羞憤自殺.從而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春秋歷史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蹟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東遷以 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他國家,抗擊夷狄的侵擾,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併了 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2007-01-16 12:34 am
例子之一可從越王勾踐跟吳王夫差的歷史看到,若不講禮法,相信不會有臥薪嘗膽的歷史發生.令勾踐可消滅吳國,使夫差羞憤自殺.從而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春秋歷史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蹟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東遷以 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藉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又寫作伯,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他國家,抗擊夷狄的侵擾,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併了 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8: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5000051KK012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