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政府做左咩政策來減少水質污染?

2007-01-15 6:20 am
請大家幫幫忙

回答 (3)

2007-01-15 6:26 am
✔ 最佳答案
漸入佳境

圖片環保署定下了周全的計劃改善香港水質,這套計劃還取得不俗的成果。在2005年,本港共有34個泳灘達到水質指標,比較1995年的24個顯著增加。至於水質欠佳或極差的河溪監測站亦從1988年的52%下降至近年的15%以下。

此外,有毒金屬排放量亦明顯下降,1993年每日排放量為7,000公斤,2000年則為2,000公斤。為處理維港一帶的污水問題所進行的 「淨化海港計劃」 第一期已於2001年底完成並投入服務。目前維港一帶的污水, 其中75%經收集後再進行化學處理,維港海水的溶解氧因而平均上升約10%, 其他主要污染物亦普遍有所下降。

管制水污染

要改善香港的水質,大家必須嚴守法紀,確保我們的海洋、河溪和海灣不會被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善的污水污染。政府為有效對付水污染問題,分別在三方面採取行動:針對污染根源、鋪設污水渠和收集及處理污水。

針對污染根源

圖片環保署透過《水污染管制條例》管制廢水排放。規定作業者所排放的污水必須符合署方指定的標準,同時遵從牌照所訂明的規範,方可將污水排放。此外,環保署並會定期巡查各作業者和回應市民的投訴,如有發現違例情況便會提出檢控。

鋪設污水渠

污水應是排放入污水渠,而不是排放入只用作排疏雨水的雨水渠。因此,環保署現正致力伸延公共污水渠網絡到新界及各新發展地區,而偏遠地區的污水則接駁至妥善運作的化糞池系統。我們已籌備多項「污水收集整體計劃」,並交由渠務署負責推行。由於直至2016年香港人口預料會增加約200萬,因此政府檢討「污水收集整體計劃」以作出相應的調整。

收集及處理污水

「淨化海港計劃」是就收集及處理維港兩岸一帶污水所制定的一項工程策略。第一期計劃將從九龍及香港島部份地區所收集的污水輸送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進行化學處理,並已於2001年底開始投入服務。經過了一連串的研究、測試和公共諮詢後,政府更制定了耗資190億並分兩階段進行的第二期計劃(即第二期甲及第二期乙)。第二期甲計劃將進一步收集港島北及港島西南一帶的污水及擴建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以確保在污水量增加後有足夠的化學處理能力,並為所有污水進行消毒﹔在第二期乙計劃進行後,更會提供生物處理設施。

另一方面,吐露港的污水收集及處理系統經已投入服務。這個系統開始運作後,附近一帶水域的紅潮便大幅減少,1988年共有43宗,近年則少於20宗。

跨境水污染

圖片香港與廣東省一脈相連,河海和港灣亦緊緊接壤,因此打擊污染必須攜手合作,方可取得最高成效。粵港兩地的聯合工作小組於2000年協議開展一項為期15年的計劃,以改善后海灣的水質,一方面致力降低現有源頭的污染量,另一方面加強管制,防範日後再有污染情況。該計劃每五年檢討一次,而首次檢討預期於2007 年完成。在2003年中,深港雙方亦為保護大鵬灣而制定一套水質區域管理策略,以控制灣內之污染負荷及確保其可持續發展。此外,粵港兩地政府現正致力聯手開發珠江三角洲水質模型,為管理珠江河口水質提供可靠的分析工具及科學依據。

同心協力改善環境

作為社會一份子,食肆和工廠東主應盡一分力,自律守法,對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有關環保法例的指引和良好作業手法的詳細資料,請瀏覽指引與參考資料。

政府現正積極進行污水設施工程,我們冀盼每位市民通力合作,確保您的樓宇接駁到公共污水系統。另外,只要市民能減低耗水量,需要處理的污水自然會相應減少。有關消減水質污染的建議,請參閱拯救地球有辦法。
2007-01-24 7:34 am
針對政府的政策和水資源,我將繁多的網上資料分點節錄如下﹕

(一)鋪設污水渠﹕

污水渠用以收集、運送、排放污水。

「環保署現正致力伸延公共污水渠網絡到新界及各新發展地區,而偏遠地區的污水則接駁至妥善運作的化糞池系統。我們已籌備多項「污水收集整體計劃」,並交由渠務署負責推行。」(環保署資料)


(二)污水處理﹕

污水必須經過處理才可以排放。污水在污水處理廠經過初級沉澱、生物處理等過程,除去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及細菌後才進行排放。另外政府在昂船舟設置了化學污水處理廠,以化學方法處理污水。
有關污水處理的詳情,請參考本人在 Yahoo 知識裡的回答﹕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2804151


(三)淨化海港計劃﹕

「第一期設施涉及建造一個長度達23.6公里的深層隧道系統,每日將來自九龍及港島東北部的140萬立方米污水,輸往昂船洲的化學強化一級污水處理廠處理。
第二期甲計劃將進一步收集港島北及港島西南一帶的污水及擴建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以確保在污水量增加後有足夠的化學處理能力,並為所有污水進行消毒﹔在第二期乙計劃進行後,更會提供生物處理設施。
目前維港一帶的污水, 其中75%經收集後再進行化學處理,維港海水的溶解氧因而平均上升約10%, 其他主要污染物亦普遍有所下降。」(環保署資料)


(四)法例

《水污染管制條例》 - 「透過《水污染管制條例》管制廢水排放。規定作業者所排放的污水必須符合署方指定的標準,同時遵從牌照所訂明的規範,方可將污水排放。」(環保署資料)

排污費 - 根據污者自負原則,政府制訂了排污費。市民和機構要為製造的污水繳交排污費,以減少污染。


(五)清理海上垃圾

這是海事處的職責,海事處定期清理海上的垃圾。


(六)檢測水質


(七)保育

政府設置多個保育區及海岸公園。《海岸公園條例》在一九九五年頒布,授權漁護署署長監察各個海岸公園,以保護海岸公園不受污染。
根據《海岸公園條例》,以下活動在海岸公園均是被禁止的﹕
(a)釣魚、捕魚及以槍刺捕魚; (b)海產養殖;
(c)游泳及潛水;       (d)採集海洋生物及資源;
(e)船艇活動,包括滑浪、滑浪風帆活動及滑水;
(f)在沙灘上燒烤及露營;   (g)碇泊;
(h)販賣;          (i)傾倒物料及拋棄垃圾;
(j)廣告宣傳
根據最新資料,海岸公園中的珊瑚、珊瑚魚、海洋生物種類一直增加,水質持續改善。


(八)跨境水污染﹕

「粵港兩地的聯合工作小組於2000年協議開展一項為期15年的計劃,以改善后海灣的水質,一方面致力降低現有源頭的污染量,另一方面加強管制,防範日後再有污染情況。
該計劃每五年檢討一次,而首次檢討預期於2007年完成。此外,粵港兩地政府現正致力聯手開發珠江三角洲水質模型,為管理珠江河口水質提供可靠的分析工具及科學依據。」(環保署資料)


注﹕本人曾回答相似問題﹕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1003539
2007-01-15 6:33 am
當局十分重視預防污染,規定工程項目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確保在規劃和擬訂發展計劃的每個階段,都已考慮環境因素在內。為推行本港的策略性發展,環保署加入一些相關的策劃委員會,並就環境事宜提供意見,協助制訂全港發展策略。在地區規劃層面,規劃師、建築師及工程師會按照《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把環境因素納入規劃範疇。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在1998年4月1日實施,為就指定工程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和執行協定的環保措施,提供所需的法規體制。至於其他的有關建議和策略,亦須按行政程序規定評估環境影響。

為了提倡公營機構以負責任的態度進行環保管理,由1999/2000財政年度起,政府所有決策局及部門每年都要發表環境報告,匯報本身的環境政策和相應行動。當局鼓勵私營公司及政府全資擁有的公營機構倣效,協力推動環保管理。

環保署會繼續努力,積極向公營及私營機構推廣環境審核和環境管理系統,並且鼓勵這些機構向公眾發表環境報告,以改善環保表現。

立例與管制
主要污染管制法例訂明的措施,大部分由環保署負責執行。

水質
《水污染管制條例》在1980年訂立,在1990年及1993年兩次修訂。在該條例下,全港劃為10個水質管制區。由1996年4月起,排放污水至水質管制區,必須領牌。污水標準技術備忘錄對發牌規限有清楚說明。設定這些規限,有助達致水質指標。

廢物收集處理及處置
大部分市區地方的污水,均由一個龐大的污水收集系統處理,但這個系統未能配合人口或工業活動的增長,鄉郊地區的污水設施,更顯著不足。

政府在1989年採用污水處理策略,進行了16項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研究,範圍遍及全港各區。

當局現正興建一個大型的深海管道污水收集系統和一間污水處理廠。在中心市區地帶,將建有24公里長的大型污水管道,而設於昂船洲的污水處理廠已經啟用,每日可採用化學輔助處理方法,處理多達350萬立方米的污水。

環保署是廢物處置當局,負責策劃和發展廢物處理/處置設施。

兩個市政局及私人廢物收集商每天共收集8 7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包括家居、商業及工業廢物,運往堆填區棄置。當局已採取行動,使1998年堆填區的建築廢物吸納量,維持在每天7 000公噸的低水平。

預計到了2006年,都市廢物將增加至每天約11 400公噸。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可合共處理約1.35億公噸廢物,足以應付香港未來15年的需要。為了延長策略性堆填區的使用年期,當局已制訂綜合的減少廢物綱要計劃,包括避免產生廢物、物料回收,以及發展減低廢物體積的設施,這項計劃已於1998年年底正式實施。

本港設有九個廢物轉運站,其中七個已經投入服務,每天可處理逾4 800公噸家居廢物。這些廢物在裝入集裝箱後,大批運往策略性堆填區棄置。由1999年起,這七個廢物轉運站中,有四個已擴大服務範圍,接收私人廢物收集商交來的廢物。

設於青衣的化學廢物處理中心,在1993年4月開始運作,迄今已處理化學廢物超過41萬公噸。當局正制訂處置特殊廢物的計劃,包括提供焚化設施,處理醫療廢物、動物屍骸和屬保安項目的廢物,另外會提供低放射性廢物儲存設施,並處置大量受有毒物質污染的海床沙泥。現存13個堆填區的修復工程,正在進行中。在1999年年初,舊堆填區已有三分之二完成興建修復設施的工程。

除了政府就廢物管理作出努力外,本港循環再造業也擔當重要的角色。1998年,香港全年平均輸出120萬公噸回收廢物,以供循環再造,總值達19億元。

環境政策

過去10年,環境政策的綱領是1989 年公布的《白皮書:對抗污染莫遲疑》。白皮書臚列十年內本港對抗污染的工作,就空氣、噪音、水質、廢物、污染控制規劃、執法、環保教育等各方面訂立政策目標。各項工作至今接近完成,注意力將轉向跟進措施。

1989年白皮書也包含一項承諾,就是每隔兩年檢討工作進度和向行政會議匯報。第二次檢討於1993 年發表,在過往的規劃和污染管制的承擔中,加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白皮書的第三次檢討在1996 年3 月發表,報告書指出香港若要在二十一世紀繼續蓬勃發展,就必須開始探究我們生活方式怎樣可以持續。1998年內對白皮書的第四次亦即最後一次檢討,以《可持續發展:綠色的未來》為題,並提到政府將會發表另一份白皮書詳細探討這個課題。去年底,政府訂定廣泛向公眾諮詢意見的計劃,以助擬備這份新的政策文件。

注重可持續發展,其實是響應世界各國為落實1992 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成果所作的努力。當時簽訂的其中一份文件《二十一世紀議程》,規定所有締約國,包括英國及中國,制訂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計劃。

政府為履行承諾,在1997 年9 月開展《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研究》,為期30 個月。這項研究涉及不少工作,包括為香港界定「可持續發展」的含義,以及制訂涵蓋經濟、社會及環境指標的指導性標準、指標和準則。

除了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工作之外,政府亦在發展規劃的各個階段中採取措施遏止地區性的環境問題。現時,凡提交行政會議的工程建議及提請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撥款的要求,在適用情況下,均要書明對環境的影響。

現時,策略性環境評估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成為土地用途發展及各類規劃建議不可缺少的環節,包括全港發展策略檢討、第三次整體運輸策略研究、以及第二次鐵路發展策略研究。 此外,在制訂地區規劃時,也要進行適當的環境研究。1998 年實施的《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更為環評程序訂立了法定架構。

立法和污染管制

藉規劃來防止未來的污染問題只是眾多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還須解決香港現有的污染。現時對付空氣、水、廢物、噪音等污染的法例均已制定,環境保護署的工作是執行這些主要污染管制法例規定的大部分措施。

上文提到的《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在1998年實施,使環保法例推展了一大步,將以往對大部分主要工程項目實施的環評行政規定寫成法律。現在,所有指定的發展項目均須遵循法定的環評程序,實行緩解措施或採取所提議的其他行動。

管制空氣污染有《空氣污染管制條例》。該條例在1998 年增訂,收緊了對的士以外的柴油車及輕型車輛的廢氣排放標準。與空氣有關的另一條例是《保護臭氧層條例》,該條例禁止進口和製造損耗臭氧層物質,使香港得以履行1987 年《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國際義務。

對付水污染有《水污染管制條例》。該條例與其他對付污染問題的條例相似,利用發牌制度管制污水排放。另一條與水質有關的《海上傾倒物料條例》於1995 年頒布,使香港得以履行《倫敦公約》,防止香港的海洋環境受到傾入海中廢物的破壞。

水質的好壞也受到禽畜廢物排放的影響。而禽畜廢物則受《廢物處置條例》管制。1997 年,法定的管制範圍已擴大至遍及整個香港特別行政區。該條例亦對廢物的進出口實行管制。由1998年起,香港已禁止從已發展國家進口危險廢物。撞擊式打樁的噪音長期以來為人詬病,《噪音管制條例》在1997 年修訂,加強了對這類工程的管制。另外車輛防盜警報系統的噪音也納入管制範圍內。

環保署將各項污染管制條例的主要執法工作,交由地區污染管制辦事處的職員負責。這六個地區污染管制辦事處的管轄區遍及全港,按區議會選區劃分,藉此加強與區內居民的聯繫。辦事處職員負責為造成污染的運作方式及工序發牌和批核、定期巡查、回應市民投訴、檢舉違例人士。1998 年,他們進行了71 000 多次巡查,導致約1 200 宗定罪個案,又處理了9 500 多宗市民的投訴。

監察工作為制訂新的法例提供不少助力。監察工作是指監測環境,確定污染來源及其數量和影響。環保署建立了一套周全的監察計劃,尤其注重監測水質、空氣質素和廢物量,為制訂新法例、新政策和新計劃提供客觀的基礎。環保署也利用電腦模型系統來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56: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4000051KK055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