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 袁世凱 最重要既事跡

2007-01-15 2:48 am
我要做1個drama 關於袁世凱
我想問佢有d嘜係我個drama一定一定要做??
我5知又邊part開始講佢好...但係我想講到佢死為至..
個drama 要7mins - 8mins
有無咩意見??
謝謝

回答 (2)

2007-01-15 2:52 am
✔ 最佳答案
袁世凱 最重要既事跡是訂立洪憲帝制

洪憲帝制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c/YuanFlag1.svg/180px-YuanFlag1.svg.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中華帝國國旗
袁世凱掌握北洋軍權,為民國初年唯一之軍事強人,至其解散國會,取消約法之後,大總統之權實已形同皇帝,然袁氏心中仍有稱帝之野心。1915年8月,楊度等人發起「籌安會」,鼓吹實行君主立憲;大總統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教授對於中國國體之分析報告亦遭有心人士斷章取義,以創造支持君主立憲的輿論。
聲稱代表民意支持袁世凱即帝位的民意團體愈來愈多,代行立法院權限的參政院起草「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國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這1993個國民代表就國體變更投票。蔡東藩的民國史演義,有這樣的描述: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quote1.png/20px-Cquote1.png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參政院中,召集全國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申決國體投票。各參政員全體到齊,只有黎元洪請假未到,院外大排軍警,看似歡迎代表,實是監督代表。那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曉得什麼玄妙,一個個魚貫而入。到了會場,但見中間擁著兩個大匭,左匭上貼著君憲兩字,右匭上貼著共和兩字,當有一班招待人員,與各代表附耳密談。各代表均唯唯從命,大家領票照書,均向左匭投入,至開匭驗票,左匭中一紙不少,足足有一千九百九十三票,統是贊成君憲。右匭中當然不必開驗,便照例宣佈:大眾呼了三聲「帝國萬歲」。參政員楊度、孫毓筠,就乘此提議道:「全國代表,既一致贊成君憲,應即奉當今袁大總統為皇帝。」大眾拍手贊成。楊度、孫毓筠又道:「本院由各省委託,為全國總代表,尤應用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大眾又一齊拍手。於是推秘書員起草,那秘書員成竹在胸,才高倚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Cquote2.png/20px-Cquote2.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quote1.png/20px-Cquote1.png

...讀畢,大眾無不贊成,即刻通過,復齊呼「皇帝萬歲」三聲。自九點鐘起,至十一點半鐘,已經手續完備,大眾當即散會,回寓午餐去了。下午一點鐘,秘書員已繕好奏摺,即刻進呈,哪知奏摺才呈,申令即下,卻教他另行推戴,把那推戴書發還。還要裝腔....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Cquote2.png/20px-Cquote2.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quote1.png/20px-Cquote1.png

...楊度、孫毓筠二人,已預知申令即下,早已約定各省代表,再行到會,恭候聖旨。各代表似傀儡一般,隨撥隨動,到了傍晚,仍至參政院會齊。果然九天綸綍,宣佈下來,大眾恭讀一遍,都有些疑惑不定。但聽楊度宣言道:「大總統盛德謙沖,所以有此申令,但全國民意,既趨一致,大總統亦未便過拂輿情,理應由本院再用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大眾復隨聲附和,仍推秘書起草。不料十五分鐘的時候,便擬成二千六百多字的長文。聖主出世,應該有此奇才,曹子建且當拜倒。是時電燈四映,雲集一堂,復由秘書朗聲宣讀,大眾模模糊糊的聽了一會,無非是什麼功烈,什麼德行,十成中只解一二,也都贊成了事,乃宣告散會,立即繕成第二次推戴書....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Cquote2.png/20px-Cquote2.png

最後,袁世凱接受了第二次推戴書,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登基稱帝,並改來年的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總統府改爲新華宮。
袁世凱在稱帝以後,發了不少的命令,其中:
十二月十五日策令,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固辭,申令不許。
十二月十六日申令,清室優待條件,永不變更,將來制定憲法,繼續有效。(因清室內務府咨照參政院,贊成袁氏稱帝,乃有此令。)
同日申令,特任溥倫為參政院院長。(黎已封王,故改任清宗室溥倫以示羈縻。)
同日串令,關於立法院議員選舉事宜,迅速籌辦,準於來年以內召集。
同日教令,修正政事堂組織令,凡大總統發佈之命令,由政事堂奉行,政事堂鈐印,國務卿副署。(與清制內閣奉上諭同。)
十二月十九日申令,著政事堂飭法制局將民國元年以來法令,分別存留廢止,悉心修正,呈請施行。
十二月二十一日策令,特封龍濟光、張勳、馮國璋、姜桂題、段芝貴、倪嗣沖為一等公,湯薌銘、李純、朱瑞、陸榮廷、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為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為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金永、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鑒、何宗蓮、張懷芝、潘矩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為一等男,李兆珍、王祖同為二等男。
同日策令,特任陸徵祥為國務卿,仍兼外交總長。
十二月二十二日策令,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
同日申令,永遠革除太監等名目,內廷供役,改用女官。
袁氏的登基稱帝之舉,受到當時大部份國人的反對,包括袁氏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實已無以為繼。
蔡鍔秘密逃出北京,聯同雲南的軍人於雲南組織護國軍,於1915年12月25日起兵討袁。接著,各省接連宣佈獨立,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袁氏盡失人心,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83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心理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交煎之下,於6月6日病死。
袁世凱最後稱帝,釀成大錯,與其長子袁克定迷戀太子權位是分不開的,其中最嚴重的是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營造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此事被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叔楨無意中發現),袁世凱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

[編輯] 評價
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負面居多。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季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於中國的軍事近代化有其貢獻。袁世凱亦為推動庚子後新政的重要人物。當清室遜位、民國成立之際,袁世凱手握兵權,形象開明,出任大總統實為當時全國公意之所寄。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有人指他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並壟斷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要求中之大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污點。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違背民國公意,稱帝登基,遭到全國反對,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一黨。到宣統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過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全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為。
2007-01-15 3:05 am
袁世凱稱帝步驟,護國之役的經過,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等等都應略述

詳細資料:
民初之政局:

一. 袁世凱稱帝步驟:

a.『二次革命』後,袁世凱發動其親信議員及督挾持國會,提前通過總統 選舉法:並組織『公民團』,脅迫議員選他為正式總統。

b.袁氏運用個人權力,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另行議訂新法,藉此擴大總統的職權。

c.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由五年遞增至十年,可以連任,並可為下一任總統的當然候選人。

d 為了獲得國際的承認,袁世凱不惜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換取日、俄的支持。

e 授意其美籍顧問古德諾(Frank Johnson Goodnow),宣揚共和不宜中國論;嗾使政客揚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君主立一憲;並且策動一些『團體』請願,上書要求袁氏稱帝。

f.召集『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於是袁世凱下令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洪憲帝制乃告出現。

(1)袁世凱與『二次革命』發生的關係: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違背臨時約法,遷國民政府至北京;並且安排心腹居於要位,引起革命黨人的不滿。
袁世凱又憚忌國民黨要員宋教仁鼓吹民權,暗中指使人在上海將他行刺,更激起部分革命黨人的憤怒,準備討袁。
其後袁氏不經國會批准,擅向五國銀行團襄借巨款,以擴充北洋軍力,因而與國民黨的關係更形惡劣。
袁氏繼而罷免國民黨籍都督柏文蔚、李烈鈞等,以削弱國民黨的勢力,卒引致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
(2)袁世凱稱帝對初政局的影響:

引發護國之役:袁氏稱帝後,原雲南都督蔡鍔與唐繼堯等組成國軍,與西南各省合力討袁,護國之役,遂告爆發。
加深民國外患:袁氏為謀稱帝,不惜喪權辱國,與俄國協議承認其蒙古的特權,同時又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引致外患益深。
造成軍閥混戰:袁氏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曾安置甚部下於各省,及帝制失敗,其黨羽藉地方力量,彼此政殺爭權,釀成日後軍閥割據混戰之局。
  二. 護國之役的經過:

袁世凱圖謀稱帝時,原雲南都督蔡鍔自京潛回雲南,與李烈鈞、唐繼堯等組織護國軍,首倡獨立,揮軍討袁;袁氏遂派兵對抗,而南方各省則紛告獨立。

繼而,獨立各省為對付袁世凱,組成軍務院,以統一軍事;袁氏部屬段祺瑞、馮國障等先後疏離袁世凱,令袁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護國之役的結果:

袁世凱見眾叛親離,稱帝無望,乃與護國軍妥協,宣佈取消帝制;但袁氏仍欲保留總統職銜,不被接納。袁氏憂憤發病而死,護國之役遂告結束。

三. 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

違背潮流,激起公憤:辛亥革命成功,帝制統治結束,國人皆希望建立一民主政府,而袁氏倒行逆施,妄圖稱帝,自然引起國人的公憤,注定了帝制失敗的命運。

舉國反對,聲勢浩大:袁氏稱帝,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中華革命黨,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進步黨及以蔡、唐繼堯為代表的西南軍人,合力倒袁,洪憲帝制終歸失敗。

親信背叛,處境孤立:袁世凱原先是依靠北洋軍力量奪取總統職權,進謀復辟稱帝,及後北洋軍將領如段祺瑞、馮國障等皆疏遠袁氏,不肯附從,洪憲帝制自難於推行。

列強拋棄,外交窘迫:袁世凱認『二十一條』,藉以換取日本對帝制的支持。然日本只是乘機取利,當其發覺形勢不利帝制時,即邀英、俄等國一起阻撓袁氏放棄帝制。

四.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戊戌維新時期:

起初佯裝同情維新派,並與維新派接觸,及譚嗣同承光緒帝的旨意,密令其設法除去榮祿,袁氏表面上答應,卻暗中通知榮祿,出賣維新派,藉此向慈禧太后邀寵。
辛亥革命時期:

武昌起義前,袁世凱遭清廷罷免,還歸故里。及武昌起義,清廷被迫起用袁氏,袁世凱竟以養病為藉口,拒絕接受湖廣總督的任命,乘機謀取更大的權力,終獲清廷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
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藉掌握清廷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革命軍施壓,要脅革命黨人議和,另方面又利用革命形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取得民國大權。
為了留在根據地北京,袁世凱更教唆部下策動兵變,藉口無暇南下就職,脅迫參議院同意其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袁氏逼令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其後解散國民黨及國會,又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改總統選舉法,以期達到終身連任的目。
國民黨黨員未教仁籌組責任內閣,藉此防止袁世凱個人獨裁。袁世凱遂授意國務總理趙秉鈞派人在上海行刺宋教仁,然後再通電緝兇,以遮國人耳目。
袁氏又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來換取日、俄對其稱帝的支持。
授意美籍顧問古德諾宣楊共和不宜中國論:又嗾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繼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則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情況:

戊戌維新時期:

起初佯裝同情維新派,並與維新派接觸,及譚嗣同承光緒帝的旨意,密令其設法除去榮祿,袁氏表面上答應,卻暗中通知榮祿,出賣維新派,藉此向慈禧太后邀寵。
辛亥革命時期:

武昌起義前,袁世凱遭清廷罷免,還歸故里。及武昌起義,清廷被迫起用袁氏,袁世凱竟以養病為藉口,拒絕接受湖廣總督的任命,乘機謀取更大的權力,終獲清廷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
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藉掌握清廷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革命軍施壓,要脅革命黨人議和,另方面又利用革命形勢,逼迫清帝退位,從而取得民國大權。
為了留在根據地北京,袁世凱更教唆部下策動兵變,藉口無暇南下就職,脅迫參議院同意其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袁氏逼令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其後解散國民黨及國會,又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改總統選舉法,以期達到終身連任的目。
國民黨黨員未教仁籌組責任內閣,藉此防止袁世凱個人獨裁。袁世凱遂授意國務總理趙秉鈞派人在上海行刺宋教仁,然後再通電緝兇,以遮國人耳目。
袁氏又與俄國達成協議,同意其在蒙古擁有的特權,又答應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欲借此來換取日、俄對其稱帝的支持。
授意美籍顧問古德諾宣楊共和不宜中國論:又嗾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繼而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會中決定更改國體,並擁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則惺惺作態,推讓兩次而後接受。
袁世凱玩弄權術的影響:

戊戌維新時代:

由於袁氏的告密,促成戊戌政變,致使維新派剷除舊黨、逼慈禧還政光緒的計劃歸於失敗,而袁氏則因此獲得慈禧的信任。
由於袁氏擁有北洋軍實力,清帝被迫退位,而革命黨人在其軍力與北洋軍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得人與袁氏妥協,讓出臨時大總統的職位,以致民國政權落入袁氏手中。
權術,就職臨時大總統後,即違背臨時約法,指使人暗殺宋教仁,罷免不滿其政策的國民黨藉都督,革命黨遂起而討袁,爆發了『二次革命』;而『二次革命』的失敗,既令革命事業蒙受挫折,也加強了袁氏稱帝的野心。
洪憲帝制運動時期:

求稱帝,不惜犧牲國家主權,與俄人達成協議,又承認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遂引起外交上無窮後患。
袁世凱稱帝失敗而死,其北洋軍將領如段祺瑞、馮國璋等各擁重兵,軍閥派系由是形成,導致日後軍閥割據混戰之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4: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4000051KK041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