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致說來,羅馬式建築最重要的特徵是教堂內部拱頂的結構,以及教堂的平面設計。它採用早期基督教長方形會堂(basilica)式的設計,但並非使用木造的屋頂天花板,取而代之的是用厚重的石材,以桶形拱頂(barrel vault)及交叉拱頂(groin vault)的建築結構,為教堂內部帶來新的景觀。從平面設計圖來看,羅馬式建築的教堂多呈「拉丁十字架」(Latin cross)的形狀,與早期拜占庭式的建築很不一樣。羅馬式建築分布的地區遍及西歐,從西班牙北部到英格蘭、法國到德國、義大利北部,各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風味不盡相同,其中以法國地區最為豐富也最具有創造力。
聖色寧教堂*(St-Sernin)位於法國西南部的土魯斯,其平面的設計就是一個拉丁十字架的形狀,面向東邊的祭壇後方有半圓形的後堂(apse),周圍還突出許多小的半圓室,可同時容納多位教士作彌撒。筆直插向天空的是塔樓,除去上端的尖頂,其造型讓我們回想到古代羅馬競技場。聖色寧教堂的內部中堂是由巨大方柱所撐起的桶形拱頂,兩旁的拱門及柱式是古代羅馬的建築風格,整體視覺上,聖色寧教堂給人簡潔、莊重、具有韻律的空間感受。
聖艾地安內教堂*(St-Etienne)位於法國北部諾曼地,其教堂西側門面有四個巨大的扶牆將正面分成三部分,中間較低,左右兩側是有如火箭般的高塔,對稱而優雅和諧,有一種堅實有力的感覺。這樣的造型在後來的哥德式教堂建築中被廣泛使用。
在英格蘭,羅馬式建築被稱為諾曼式(Norman)建築。達拉謨教堂(Durham)可說是諾曼式建築的代表作。教堂內部的中堂較聖色寧教堂更寬闊,主要是因為拱頂的結構是使用拱肋(rib)的交叉拱頂,成「雙X」的設計,而橫向的拱肋此時已開始出現尖拱的形狀,透露著早期哥德式的風格。這種使用拱肋為骨架的建築結構,將拱頂的重量透過拱肋集中在下方的巨大圓柱上,因此,拱肋區間的天花板便可以做得很薄,讓人感受不出屋頂的重量,這是建築技術上的一大進步。走進達拉謨教堂,兩側巨大粗壯的圓柱與頭頂上方如風帆鼓起似的天花板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當光線透過兩側的窗戶照射在交叉穹窿上時,整座教堂在雄偉靜穆的氣氛中又帶有輕盈的優美。
義大利的羅馬式建築我們以比薩教堂組(The cathedral complex of Pisa)為代表,包括一座圓頂洗禮堂、大教堂及鐘樓(即著名的比薩斜塔)。在這裡,古典羅馬的風格十分明顯,圓柱在建築物上被大量使用,層層相疊,白色大理石建材上裝飾有綠色大理石的平行橫線,都可說是復古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比薩大教堂的設計,它結合了早期基督教聖阿波里奈爾教堂(S. Apollinare)及前述聖色寧教堂二者的形式,是一座融合古典傳統與時代潮流的建築形制。另一座位於佛羅倫斯的洗禮堂*,也是使用斑馬紋的大理石外表,作為對羅馬古典風格的依歸。
長方形會堂
http://www.getty.edu/artsednet/images/Trajan/VR/plaza2-l.jpeg
http://www.getty.edu/artsednet/images/Trajan/VR/plaza-l.jpeg
http://www.getty.edu/artsednet/images/Trajan/VR/colonnade2-l.jpeg
比薩
http://www.umich.edu/~hartspc/umsdp/SP/SPgif.html
http://www.bluffton.edu/~sullivanm/pisa/pisacathedral.html
©2001美勞科學習加油站/藝術史話/羅馬式的藝術
仿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 Art﹞這個名詞是在十九世紀初期由藝術史家所界定的。大約在第十世紀,正當拜占庭藝術廣佈於歐洲時,另一種藝術在西歐各地逐漸形成,並延續到十二世紀。由於這段時期的建築外型厚重,並以圓拱形為基本設計與古羅馬建築相近,因此藝術史家便以仿羅馬式來形容十一世紀末期和十二世紀的建築。後來更將這個名稱的定義加以擴張,用來涵蓋西元 1050~1200 年間的西歐文化與藝術。
當時歐洲各地在經歷了早期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後,普遍復甦起來,尤其是一些沿著地中海的貿易城市如,威尼斯﹝Venice﹞、熱那亞﹝Genoa﹞和比薩﹝Pisa﹞,因為城市生活迅速的發展,工商業日趨繁榮;加上當時西歐缺乏一個有力中央政權,於是發展出一套封建式的城邦制度,形成貴族、武士、平民、奴隸等四個階級。
在這種分散的政治形勢之下,教皇的宗教地位在精神上儼然成為一股團結西歐各地的力量,於是教會、修道院大量興建,進而導致新的藝術形式出現。由於當時聖城耶路撒冷﹝Jerusalem﹞是在回教勢力的管轄之下,因此也發生了以收復聖城為目標的十字軍東征運動。以上是仿羅馬式藝術興起的時代背景。
仿羅馬式藝術綜合了各種藝術風格,如近東、羅馬、拜占庭等,並非古代羅馬藝術的復甦。一般來說,它被認為是歌德式的前身。
仿羅馬式建築
仿羅馬式藝術以建築為主,其建築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古羅馬時代的風格,但是與前幾個世紀最顯著的不同是既大又多。在建材方面,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有所不同。在設計方面,則根據古代的長方形式﹝巴西利卡式﹞會堂設計,將教堂中殿改成圓拱頂以取代以前的木樑,為了支撐圓拱頂的石材重量必須將壁體加厚,也因此可以發現這時代的建築中,少有窗戶或開口處,主要是為了能夠支撐石造天井的重量。
仿羅馬式的教堂建築構想是建立一個廣大的教堂內部,以容納大批的參拜者在裡面參加教會活動,不管他們是從什麼角度來看教堂,都會從心理自然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這樣的建築構想是基於當時盛行的朝聖﹝pilgrimage﹞風氣,如興建於這時期的最大教堂建築法國土魯斯城﹝Toulouse﹞的聖塞南教堂﹝Basilica of St. Sernin﹞,即是教徒前往西班牙聖城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路途中所建造的。
聖塞南教堂
﹝Basilica of St. Sernin﹞
-------------------- -------------------- -------------------- --------------------
西元 1080 ~ 1120 年
仿羅馬式建築
土魯斯﹝Toulouse﹞,法國
說明:聖塞南教堂的中殿,建築內部與外部的樣子劃分成許多間架,這是羅馬式建築的結構特徵,這種建築讓參觀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它有一個龐大、陰暗的內部空間,其黑暗陰冷與戶外的燦爛陽光形成一種強烈對比。
仿羅馬式教堂西側通常有雙塔及鐘塔,以高眺的屋頂引導視覺,形成對上帝的敬畏與崇拜;聖堂則朝向東方,因此形成了東西方向的教堂主軸。而教堂外型也以建築性的設計來裝飾,其中最多而又具創新設計的教堂大多數是在法國一帶。例如在普瓦捷﹝Poitiers﹞的格蘭第聖母院﹝Church of Notre-Dame de la Grande﹞,它那厚重的拱門和第二層一排排裝飾雕刻的小拱門,都是仿羅馬式建築的特徵,其它很複雜的外牆設計更成為後世模仿的對象。門的兩邊與上面拱型深凹進去的門楣,都有人物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