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社會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作整體研究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相對現代尤其是當代的人類社會。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或者群體的學科。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社會群體或社會機構的成員存在。
或,你可如此認識社會學:
1. 既然研究社會,它不研究單獨的個人。但並非排斥個體,而是「處在集體關係」中的個體。
2. 社會學在造生時設計是一門科學,即以穩定、反覆驗證,並兼具主觀意向(intuition)與客觀環境之間的考察為主。
3. 社會學起自於19世紀初期,尤其到19世紀末期的馬克思、塗爾幹、韋伯公認是三集大成者。近晚還新增與韋伯同時的齊美爾。這三人研究都符合上述兩點,以及,都專門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與影響(無論貨幣到現代性),所以也有人認為社會學跟現代社會脫離不了關係(像早期的突尼斯的《Gemeinshaft und Gesellsaft》也在探討這些關係)。馬克思並未自稱為社會學,僅自認為是哲學家與歷史學家,但其餘三位,都認為社會學是自成一門學問,或者出過方法論專門探討,或出過社會學為名的書籍。
概觀
對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整體研究源遠流長。現代社會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塗爾幹學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
特別要提的,所謂救治或糾正觀念,並非社會學家預設一個「正確社會」的模板,這一點包含塗爾幹本人都不認為有一個終極的、完美的社會可以參考。所謂救治,應該出自於塗爾幹以「常態/病態」去稱社會日常與anomie的狀態。 簡單說,當一群人互動形成一個穩定的參考架構,運行良久,對他們來說就是「常態」,相對,當此一穩定狀態被打破,形成混亂,即上述所謂「瓦解」時,就形成anomie或病態。這都是跟常態相對比較出來的。所以塗爾幹認為,社會學家職責在,找出一個社會的「日常常態」,如此才能確定出「病態」的判準,社會學家需要一直觀察與分析的,不是找出模板,宣稱終極事實就結束。 另外關於法蘭克福學派也需要作一些補充。20世紀初,如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等人,受到上一代如韋伯與齊美爾學說影響,加之參考馬克思理論,針對現代社會與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悲觀看法,其中尤其看到社會雖然高度分工,卻也產生生活的分裂化。尤其,在藝術文化領域,大量複製技術的出現,造成藝術精神的喪失。法蘭克福第二代哈伯瑪斯繼承上述觀點,並參照美國結構功能論與象徵互動論、歐陸的現象學等,提出溝通行動論,與第一代悲觀觀點不同。認為必須致力建構一個可溝通的社會,才市悲觀現代性的出路。而上述的觀念,類似社會衝突論,知名人士如達倫道夫,也是以馬克思對社會階級分析為主,認為社會有掌握資源的的階級,以及受統治的階級,惟不同的是,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握有生產工具,無產階級因無工具而受宰制,需要反抗革命,觀點較屬於政治經濟學,但衝突論者,結合韋伯對階層─加入社會地位等角度,認為社會不平等,源自多方面,不只經濟不平等。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些社會學家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Paul F. Lazarsfeld)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兩個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主要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歷史社會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扎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鑒。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
關於定量或定性,涉及翻譯問題。在台灣通行的,稱之為量化研究或質化研究。量化研究來以哲學的演繹法為根基,先預設假說,蒐集樣本後以機率與反面驗證方式推論﹔質化研究屬於歸納法,透過不斷歸納資料屬性,最後建構一個關於對象專屬的理論,又有人稱為紮根理論。 在塗爾幹與韋伯那,都強調兩者的重要性─亦即從主觀(質化)與客觀(量化)交錯研究。到後來的象徵互動派大師布魯默(Herbert Blumer)那,相當強調質化的影響力。
歷史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3/Auguste_Comte.jpg/150px-Auguste_Comte.jpg
康德發明了社會學一詞。
「社會學」是是對人類社會作整體研究的社會科學。它橫跨經濟、政治、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它的意義在於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
「社會學」一詞是由康德(Auguste Comte)首創的,他試圖使用一種物理學的方法來統一所有的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心理和經濟學,從而建立經得起科學規則考驗的學科,原本他用「社會物理學」來稱呼這個新的學科。他的貢獻主要是他使得社會科學終於脫離了人文領域。他的社會學理念是典型18世紀的:他相信所有人類活動都會一致地經歷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如果一個社會可以抓著這個階段,它就可以為社會病開出有效的藥方。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3/Max_Weber.jpg/150px-Max_Weber.jpg
馬克斯·韋伯
第一本以社會學為題目的書就是1874年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所著的《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在美國,1890年肯薩斯大學的「社會學元素」是社會學第一個課程[1][2],1892年芝加哥大學由艾比安·斯摩爾成立了美國第一個獨立大學學院,他也創立了「美國社會學學報」[3]。1895年,法國波爾多大學成立了歐洲第一個社會學學院。 1904年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成立了英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4]。1919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大學成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1920年弗洛里安·茲納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在波蘭成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
第一次關於社會學的國際合作發生於1893年。當時 René Worms 成立「社會學國際小學院」,最後與創立於1949年的國際社會學家協會合併[5]。1905年成立的美國社會學協會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會學家協會。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c/Karl_Marx.jpg/150px-Karl_Marx.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卡爾·馬克思
19世紀至20世紀有一群古典社會學家冒起,例如:卡爾·馬克思、Ferdinand Toennies、埃米爾·塗爾幹、帕累托及馬克斯·韋伯(注:事實上塗爾幹、韋伯,乃至於韋伯好友齊美爾都自視自己是社會學家,談過如何建立社會學這門學科,惟探討議題不再於社會學內。上面三者都有專門的社會學著作或方法論)。正如康德,他們都不會自視為社會學家。他們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經濟、心理學、道德操守、哲學、神學及其他學術範疇。當然他們在社會學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特別是卡爾·馬克思更是經濟學重要巨頭。
早期由康德帶出的理論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應用相同的方法學來探討社會現象。強調以經驗、實證和科學方法為社會學扎實的基礎。這個方法學稱為實證主義。
19世紀早期以實證主義與自然主義手法來研究社會生活受到了德國的狄爾泰、海因里希·李克爾等新康德主義派哲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自然世界跟社會世界是不同的,人類社會有獨特的範疇如意義、符號、規則、道德規範及價值。這些元素產生了人類文化。馬克斯·韋伯根據這個觀點發展出「反實證主義」的詮釋社會學(Interpretive Sociology),強調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行為的主觀意義。它跟反自然論有密切關係,使社會學研究特別關注人類及文化價值。這導致難以為主觀客觀研究分野的爭論並影響了詮釋研究。網際網路時代也催生了社會學的新分支-公共社會學。
最後,自然科學實際上並沒有取代其他的社會科學,而是變成強調對象和方法的另一種形式。今天,社會學家通常通過比較法來研究人類組織和社會制度,特別是在複雜的工業社會組織結構的研究中。從20至21世紀來看,社會學的研究也應該是突飛猛進的時代。
有關社會學其他資料, 請到以下網站瀏覽